身非靖节谁能留

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情感娱乐 |
分类: 杂谈 |
《游庐山》
古木寒藤挽我住,身非靖节谁能留。
多惭不及鸾溪水,长向山前山后流。
此诗虽为游历之作,通篇却是张元幹内心情绪的书写。诗中撰写的庐山之景不多,只选了“古木”、“寒藤”“鸾溪水”三景,但在他的笔下显得灵动,“古”、“寒”两字分别抓住了木、藤显著的特征,“古木″、“寒藤”两景又抓住了庐山林木苍郁、泉涧冷寒的特点,总共四字,庐山胜景已在眼底。尤其那一“挽”字,将“古木”、“寒藤″比着殷勤留客的主人,“古木”“寒藤”活了,庐山活了,他和陈瓘的情深了,情趣因此顿生。“身非靖节谁能留”之句,则由景及人,情感再为之一折,道出了“留”的原因,即所“留”之人须“身是靖节陶翁”。他情趣不仅在览胜,而重在“阴访命世之贤”,学“王霸术”,望在天下将乱之际,实现“少年志”。当他沉思于理想抱负时,看见潺潺流过的鸾溪水,心情又为之所动,笔锋一转,发出“多惭不及鸾溪水,长向山前山后流”的慨叹,情感在此再一折转。他以长流不息的鸾溪水作比,联系自己目前处境和今后壮图,不免感到惭愧。“功业叹流年”之情跃于笔端纸上。全诗情景相生,契合无间,情能称景,景也传情,以情观物、以物动情。以“挽″、“留”、“惭”三字,把山之情、人之意紧密相连,情与景彼此相契合、相交融,且情感一波三折,诗之情趣、境界尽出。宋《艇斋诗话》作者曾季狸评:“古今游庐山诗,予得两首绝佳。其一,《潘子真诗话》所载王光远云:‘明朝山北山南路,各自逢人话胜游。’盖庐山之美不可尽,惟此两句形容得极佳。又张元幹的《游庐山》,此诗兴致极高远。”
注:
1、寒藤:枯藤。北周庾信《奉报穷秋寄隐士》诗:“秋水牵沙落,寒藤抱树疎。” 唐杜甫《解闷》诗之八:“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
2、靖节:指陶渊明,谥靖节先生。唐赵嘏《赠桐乡丞》诗:“若教靖节先生见,不肯更吟《归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