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军死守心

(2022-05-22 17:19:12)
标签:

历史

文化

情感

教育

娱乐

分类: 杂谈

三军死守心
                         (摄影  张培奋)

战争对人类社会是一个永恒而沉重的折磨,在诗歌极为繁盛的古代中国,战争题材的诗歌反映了人们战争观的一面镜子。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以热爱和平、厌恶战争为核心的战争观,逐渐将其升华为忧患意识,并主导着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据专家学者综合,古代诗歌中表现战争的主要有:1、在主观感知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渴望。如刘邦的《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王维的《杂曲歌辞·少年行四首》“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2、用粗犷的笔触、奇特的想象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如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3、表达久居边疆的愁苦之意,描写战场的惨烈场面,展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如曹操的《苦寒行》、《蒿里行》“我心何佛郁,思欲一东归。”“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4、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控诉战争带来的苦难,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如《诗经》中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5、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表达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众往来的向往。如曹松《己亥岁》“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白居易《自河南经乱》“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而诗为武器,作为政治宣言、战斗口号、凝聚人心、激励朝野对敌取胜的当始于张元幹。

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南侵,太上皇徽宗逃亡镇江、欽宗欲逃豪州再转蜀汉,张元幹以陈留县丞之身越级上《却敌书》,被朝堂认可,调任保卫京城汴京行辕参军(参谋长),与行辕防御使李纲发动兵民、排兵布阵,连战连捷,取得西水门、南薰门胜利,迫使金兵休战讲和。张元幹写下《丙午春京城围解口号》:

      “戎马来何速,春壕绿自深。

        要知龙虎踞,不受犬羊侵。

        九庙安全日,三军死守心。

        倘为襄汉幸,良复见於今。

 



   张元幹在诗中写到:即使战争来势凶猛,京城依旧可以众志成城深壁垒,要知道这是龙盘虎踞的汴京,岂会受金兵侵扰。他认为保卫战的胜利,国家得以安全,靠的就是三军英勇奋战、誓守决心。他反问:假如当初皇帝、朝廷跑去襄阳、蜀汉,怎么能够见到如今这胜利的局面?

   这首诗是张元幹诗作中最直白的一首,近乎口语化。它作于战场,却没有具像描写战场场面,而是以指挥者的立场和视野对战争做了总结。他坚信只要有必胜的决心,国家意志是不可催的。他赞誉兵民的勇敢顽强、坚毅死守,是胜利的保证。他要以此激发朝野提振信心、不畏强敌、夺取最后胜利。 

 

注:

戎马: “戎”者,兵器也。“马”者,战马也。故“戎马”一词是指从事征战的生活经历。见《宋书·武帝纪中》:“承亲率戎马,远履西畿,阖境士庶,莫不恇骇。”《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入楚军,三日谷。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诸臣不佞,何以及此?’”。在此,指代战争。

九庙:古代帝王立七庙以祀祖先,至王莽增建黄帝太初祖庙和帝虞始祖昭庙,共九庙。后来历代封建王朝沿用九庙。唐张说《开元乐章十九首》“肇禋九庙,四海来尊。”

三军:军队的通称。《荀子.赋》“城郭以固,三军以强。”

襄汉:唐项斯巜汉南遇友人》“梦尽吴越水,恨深襄汉钟。”黄淊《寄汉上友人》“襄汉多清景,东游已不能。”在此,实指襄阳、蜀汉。

良:动词,能够。《左传?昭公十八年》:吾身泯焉,弗良及也 

复:副词,又;更;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