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北京居民被堵车所折磨。为什么这么堵?每个人有各自的角度和理解。比如说车多人多问题,道路设计和密度问题,交通管理和交通标示问题,开车违章问题,等等。但我觉得,在现阶段的北京,面车才是造成交通拥挤的首要原因。
需要对面车这个并不规范的叫法作个定义,这里指的是想快快不了的车和能快而不快的车。前者主要是那些车况很差的车,尤其是大卡车和微面(在前面的文章已有描述);后者是指一部分不能够在规定的速度内尽可能开快些的车。
应该承认,拥堵确实有很多因素造成,有时候交通管制,交通事故以及恶劣天气都会引起。排除这些特殊情况,对于多数时候形成的拥堵而言,我认为面车可能是排在第一位的原因。因为依照北京现有的机动车拥有量和路况,不应该堵成这样。——据说东京的车是北京的差不多两倍,但也没堵成这样。
关于面车影响交通的过程
大家可能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在环路上开车,过了一个出口或者过了两辆追尾的车就霍然开朗。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出口出不去或者坏车堵了一条车道自然就堵。可是如果我们假设车流如水流,流量是横截面与速度乘积的函数,那么如果五环路单向有三条车道,少了一条道,就是等同于面积少了三分之一,如果每辆路过的车辆把速度提高三分之一,那么流量可以保持不变。但往往我们很多人路过追尾车辆的时候,不但不加快速度,反而出于好奇要减速看看热闹,因此更加加剧了拥堵程度。假设追尾发生的一瞬间,环路的平均车速是60公里/小时,这时后面的所有车辆及时判断,迅速加速到80公里/小时并线离开,那么基本就不会堵车。
在北京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绿灯亮的时候,车辆总是慢慢的通过,一个绿灯过不了几辆车。同样的绿灯亮,在香港和东京,车辆一般总是猛踩油门快速通过。有人说中国的行人和自行车多而且不守规则,所以快速通过不安全。但事实上现在北京的很多大路口都有交通协管,只要判断,反应和动作到位,应该不会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
一个堵车形成的过程往往是这样的:一个环路立交桥地下的红绿灯因为面车使通过速度不理想,影响到从环路出来的车辆积压,挤占了环路的一条或两条车道;在环路行驶的面车在通过瓶颈路段的时候非但没有加速反而减速,造成该截面流量锐减,从而影响到整个环路的速度。
关于个人权利
有的车明明前面没有车,也慢吞吞的,把后面的车全压着而毫无知觉,其实这是不讲公德的表现。有人说,浪费别人的时间无疑是谋财害命。从这个角度讲,车开的快慢,不光是自己的事情,也是公众的事情。一个文明的社会,人们在公共场所的活动应该以不妨碍别人为原则,就像现在我们正逐渐学会了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在禁止吸烟的地方不吸烟,在马路上不随地吐痰。我们有权利作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也有义务尊重别人的权利。对开车来说,公路是公共场所,你不能说我技术不行只能开慢车,只要你影响了别人,无论是什么理由——即使你还在实习——你都不能,因为交通规定没有说实习司机有权利可以慢慢的开车。
关于速度与安全
很多人开慢车的借口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至于安全,理论上讲只有机动车处于静止状态才是安全的,因为即使开车的时速只有十公里,也可能会出事故。我们不能为了安全而禁止开车。有人说十次事故九次快。这话至少说的不科学。第一,没有科学的统计说明90%的事故是因为车速过快,或者多数(超过50%)的事故是这样引起的。谁能提供这样的权威数据?第二,快是什么概念?时速多少是快?正常的理解应该是:只要不超过道路的限速就不算快。现在的情况是:从客观上,能超速开车的时间和路段已经少之又少,从主观上,因为担心路上密密麻麻的摄像头,很多人已经没有了超速开车的愿望。所以拿个别大幅度超速引发的事故来证明开快车的危害已经毫无意义。开车的速度是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平衡。一味的强调一方面是偏颇的。否则大家弃车走路岂不更好?
德国的很多高速公路没有最高限速,但事故率并没有因此比别的国家高。有一次在德国自驾车旅游,刚拿了车上高速,在入口的时候时速差不多60多公里,坐在旁边的德国朋友马上说:加速加速。我问怎么了?他就说德国的高速路上车很快,如果你进入口的时候时速低于100公里,对于路上开着的200公里/小时的车来说,意味着好像时速100公里的车突然发现前面一个静止的车辆。这对大家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并非速度越低越安全。北京的环路应该算作高速,不过入口用以加速的距离普遍过短,所以车进入主路速度很慢,造成后面的车辆不得不刹车,每个车踩10秒的刹车,就会把整个环路的速度降下来。在很多国家,加速进入主路都是必需的,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关于欧美人开车的文明
多数国内的报道是赞美老外开车规矩和文明。确实,他们开车不加塞,礼貌的避让行人,遵守信号灯。对待规则,他们体现了文明的一方面;但对于开的很面的车,他们也不文明。我第一次在纽约开车,因为路不熟,所以在出口的地方总是要减速看路牌,这时候经常(不是一次两次)后面的车就会使劲鸣笛。其实我开的已经够快,但是纽约人还是无法容忍我稍微有一点慢或者有一点犹豫。类似这样的情况并非只有美国或者纽约才有,当然这些人可能有些极端,但老外对开车磨蹭的人的容忍度不见得比我们强。德国人稍微文明一点,有一次在高速的内侧车道,时速是180公里,在反光镜里看到后车快速的追上,然后紧紧地跟在后面,可能也就距离5米。他们不从右侧超车,也不按喇叭,但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对那些在超车道上不紧不慢开车的人的不满,那就是在高速的时候紧紧地跟在你后面,让你感觉压力。
关于建议
北京可能有些特殊情况。比如机动车的车况不如那些发达国家,司机普遍的驾驶年龄相对较短,路上的行人和自行车太多,道路的设施还不够完善等等。但这些不影响我们尽快的提高司机的驾驶水平,不影响我们在限定的速度内尽可能开的快一些。我们的媒体舆论一味的反对开快车,而缺乏对提高车速,提高通行效率的宣传。人们一味的强调开快车的危害,而忽略开慢车的危害,这么做至少不客观。当然开快点不是提倡鲁莽,不是鼓励那些驾驶水平不高的人去冒险,而是建议通过政策限制那些车况差,速度慢,安全度低,污染严重的车辆出行,并加快这些车辆的淘汰速度;建议一些新手多练练再上路,或者至少别在上下班的时候出来添乱;建议一些手脚不协调的即使长期开车也没有提高的驾驶者干脆别开了,坐公交或者搭车可能更合适;建议一些有驾驶能力但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人作些反省:因为你慢慢悠悠的开车,影响了后面成百上千的人,他们中有些人急着要去上班,见客户或者赶飞机;有人急着要送孩子上学;有些人急着要赶约会。总之你不能假设大家都没什么事,也不着急。
北京快速的车辆增加使得交通的拥堵日趋严重和脆弱。如果说大家都有买车的权利,那么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行驶速度可能是解决出行效率的唯一办法。否则,我们将不得不在滚滚车流中浪费更多的宝贵时间,无可奈何地看着生命在烦躁中虚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