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恒生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吴小瑾
http://pic.wenwo.com/fimg/23990412.jpg
2015年5月3日,成都男子张某因女司机不合理变道,对他的行车安全造成了威胁,为了泄愤,他将女司机逼停后当街痛殴,并将前来劝阻的出租车司机捅伤。(事件造成女司机面部多处骨折,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精神和身体均受到严重伤害)。事后,张某被警方刑事拘留。“路怒症”已经成为潜伏在现代社会的一个无形杀手。而这件事情,则是广受关注的一起典型事件。
在警方出示的案件询问视频中,伤人司机张某表示,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一时冲动,铸成大错。【希望社会上其他行车开车的人不要学习我这种行为,要报警,不能像我这样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并希望得到伤者及家属的谅解。
这次事件中,男司机在愤怒情绪的控制下,做出了后果非常严重的事情,愤怒情绪的可怕力量由此可见一斑,那么愤怒情绪在有些人身上真的是不可控的吗?我们要如何才能避免成为愤怒情绪的牺牲品呢?
我们来剖析一下愤怒产生的机制:
愤怒的原理:尽管愤怒似乎是一种爆发性的、不可预料的情感,但它的源头却是可以预知的。《当愤怒伤人时》(麦克雷、罗杰斯著)一书的对于愤怒的产生总结了以下公式:
前期压力 当前压力 间接性刺激
触发性想法=愤怒
前期压力:包括你童年时与父母或其他人交往的、能够影响你对现今事物理解的经历;
当前压力:指的是你在现阶段所经历的痛苦的感情、未经满足的需求,以及所受到的威胁;
间接性刺激:指的是不与当前压力直接相关的逐渐加重的因素,但这些因素仍然会影响你的反应:如极端的高温或低温,饥饿或低血糖,随眠不足,荷尔蒙分泌,疼痛,运动缺乏,遇到挫折或过度刺激(选择过多,拥挤的人群等等);
触发性想法:是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的思维火花,它与先前的种种因素混合之后,就会产生破坏性的作用。最常见的触发性想法包括以下几类:1,我不该受到这种对待;2,这不公平;3,你在故意设局陷害我;4,你知道得更清楚,但你还是这么做了;5,你这个混蛋。
对照这个公式,我们寻找一下施暴男子的愤怒发生的线索:
前期压力:早年经历中形成的弱者情结(感觉自己总是被欺负)
当前压力:女司机不遵循交通规则,给予他造成的行车威胁;
间接性刺激:孩子受到惊吓而持续哭闹;
触发性想法:这个女人在故意向我挑衅!
以上情形相加,导致了张姓司机的愤怒失控,并导致了其当街对女司机伤害,并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如果我们能够在平时对于愤怒情绪加于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在情绪爆发时,学会控制其中的一些因素,比如,:
1,张姓司机如果在平时更多的识别自己的早年情结,则可以避免落入受害者情结;
2, 在遭受到当前压力(女司机的无理变道)时,理智的让自己避开压力源,远离肇事者,报警处理;
3, 当孩子受到惊吓而哭闹时,明白这是一个会让自己情绪崩溃的因素,而立即着手进行处理,(停止与女司机的角逐,转而安抚孩子);
4, 检讨自己的触发性想法(女司机可能是赶路,她并非针对我)。以免自己最终成为应激情绪的牺牲品。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媒体报道了深圳男子当街砍人致1死12伤事件,涉事男子疑因家庭纠纷情绪失控,在家引爆煤气,发生爆燃后,持菜刀冲出家门将13名群众砍伤。
每天新闻都有在极端的、失控的情绪下造成的意外伤害事件。并且后果非常严重。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人浮躁的內心跟不上节奏,自我调节,抗压能力严重不足。而且这些新闻事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在暴力事件中,伤及无辜,害人害己的人,以往并不是罪大恶极的恶徒,相反人们往往反映他们原本看起来很和善,根本不像是会做这些事的人。
人的内在思维是一个隐秘的过程,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它是如何发生的。当我们为一些伤害事件发出愤慨的抗议时,除了要增强一些应对措施,对受害者加强法律保障外,开始学习、重视、了解、学习人的心理机制,教育人们了解情绪、控制情绪,才能从源头上切断这些事件的发生,这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任务,而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
作者:@深圳心理医生
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