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第三中轴线的是与非

标签:
财经股票时评文化历史 |
广州第三中轴线的是与非
彭澎 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
广州中轴线由直变弯,从短变长(从8公里到12公里,再到90公里)?
最近,在一场“广州第三中轴发展论坛”上关于第三中轴的定位发生了争论。但是,由于论坛在楼盘举行,争论未有深入下去。
1.三条中轴线的缘起
广州的第一中轴和第二中轴,基本上没什么争议。一个是传统中轴,体现的是民国时代和新中国早期的广州特色,有镇海楼、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中央公园、海珠广场等;一个是现代中轴,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拓展,有广州东站、中信广场、天河体育中心、花城广场、东西塔、海心沙、小蛮腰及后海心沙等。前者呈现了一个全国性大城市的风采,格局还是比较小,据说延续了二千多年,成熟于民国,完善于解放初期;后者呈现了一个国际大城市的气度,可以比美世界各大城市,成熟于上世纪90年代,完成于广州亚运城市建设。
2012年,广州市规划局提出广州将在传统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的基础上打造第三条轴线——东部生态发展轴。第三条轴线以火炉山、凤凰山为起点,经科韵路、海珠生态城至大学城一线。见图1。
图1:原先的第三中轴线与前两条中轴线形成了南北排列之势
随着广州东进南拓的战略加快,“生态发展轴+高新产业发展轴”为第三轴增添了新的因素,形成了不断南拓的“广州第二CBD琶洲、金融城—琶洲商圈—大学城—国际创新城—莲花山生态住区”的延长轴线,多少体现了广州对未来城市发展的理念。见图2。
图2:延伸互莲花山的广州第三中轴线
这样的广州第三中轴线,承载了更多的非城市轮廓线的因素,变得太复杂了,当然就形成了不应该有的曲线。
于是,中轴线从城市建筑为主的轴线向着产业和生态环境等多因素转移了,第三中轴线于是被称为广州的“绿色黄金轴”,既是广州财富的新轴心,也是未来城市形象的载体。但是,已经严重偏离了原先世界公认的城市中轴线的概念。
更奇葩的是,在房地产开发的指引下,出现了更多的中轴线概念。比如“设计之都-白云新城-环市东-滨江东”的中轴线,见图3;又比如两条东部生态城市中轴线,见图4。
图3:房地产概念中轴线
图4:房地产+规划师相像的中轴线
2016年,广州市委做出打造“一江两岸三带”的重大战略决策,终于认识到珠江才是广州千年不变的城市自然中轴线,恢复了“云山珠水”的本来面目,当然,走向海洋仍是新广州不变的情怀。
但是,珠江两岸很难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心。见图5。
图5:珠江轴线与城市发展轴线的交错
2.广州第三中轴线的正式形成
2018年前后,在编制“十四五”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新的第三中轴线终于出台。
先是把知识城通过早期长岭居的规划接入科学城,并入原先的第三中轴线。见图6。
图6:把知识城融入原先的第三中轴
然后是直接提出与原先第三中轴线完全不同的“新第三中轴线”,这样偷梁换柱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弯弯曲曲的第三中轴线。见图7。
图7:包罗万象、弯弯曲曲的新第三中轴线
随着全国各地兴起“建国百年规划”热潮,在“面向2049”的旗号下,正式形成了所谓的“广州第三中轴线”。,见图8。
图8:新的第三中轴线正式出炉
与老中轴、新中轴相比,第三中轴线被称为“活力创新轴”,号称展现了现代产业的活力,强化城市核心服务功能。活力创新轴则是产业带动城市发展,二次创业,再造一个新“广州”,从云山珠海到伶仃洋畔,极大扩展城市半径,释放广州的巨大潜力。
3.城市中轴线之辨
首先,无可厚非,城市规划要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服务。因此,新的广州第三中轴线出台有其合理性。为此,第三中轴添加了很多理念,见图9。
图9:第三中轴线不堪之重
其次,中外城市,一般来讲,一个城市就一个中轴线,没必要“七纵八横”的搞概念。如北京、巴黎、华盛顿都是一条中轴线,并不损害其城市规划的伟大。
再次,城市中轴线,基本上是由宽大的道路和地标建筑构成,不至于要勉强把各种要素串连起来。
最后,纽约-波士顿的128科创走廊、上海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都是产业走廊,并非城市中轴线,聚集的是产业。新的广州第三中轴是产业轴线,完全不同于第一、第二中轴是城市轴线。
因此,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已经接向珠江口东西两岸,广州自己再拉一条与其并行的“科创轴线”真的有点勉强,也不利于广州融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
一定要说是广州第三城市中轴线,全世界都找不到一条脊梁不正的城市中轴线,而且长达90公里!
(2025年3月26日)
请DS填词一首:
《破阵子·广州第三中轴线》
云山珠水雄阔,新城古郡绵延。
潮头独领千载盛,湾顶欣开一轴先。
气冲牛斗间。
科创走廊星布,湾区逐梦旗搴。
百舸争流谁与竞,万马奔腾我自前。
再越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