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杭州六小龙”现象
(2025-03-20 11:11:07)
标签:
时评财经股票房产it |
梳理“杭州六小龙”现象
彭澎 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
社会各界反复讨论DeepSeek为什么没有产生在深圳、“杭州六小龙”现象出现的原因等等,最后,一致归结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企业家精神+创新型大学+宜居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叠加。
如此罗列也应该没错。但是,最根本的是什么?
毕竟,许多城市在相关因素上也不差,甚至更优越。
先看“有为政府”。广东从省到市、区,连续三年新春上班第一天就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要求大家开工就奔跑起来。但是,过去两年的经济增长都没完成任务,甚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显然,“有为”还要“有效”。
虽然没提“有效政府”,却提了“有效市场”。但多年来,广东被公认为发育最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世界银行也在逐年发布《营商环境成熟度报告》。实际上,“有效市场”本来就包含了“有限政府”、“有为政府”、“有效政府”等内涵。
据称,“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是杭州市政府派人去波士顿谈回来的项目。作为另一个“六小龙”的群核科技则是浙江省委组织部
其实,“杭州六小龙”只是“千军万马”中小企业的佼佼者。杭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1.6万家,并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5家。当然一线城市甚至许多二线城市也不差这些数据。
我多次去杭州,参观过高新区、阿里总部、淅大网新、萧山互联网小镇等等。
应该说,这里有一种“淅商精神”在发挥作用。虽然,“杭州六小龙”并非都是浙江人创立,但是在当地会受到这种本土化的企业家精神感染和鼓舞。
更重要的是,“阿里系”成为头部企业带动企业群体崛起的领头羊。这就不简单了。
不是一些地方大企业周边“灯下黑”,“阿里校友”创业的有2万多人,和阿里的在职员工数量差不多,他们创办的企业形成了一个生态圈,相互提携。
此外,“六小龙”创始人一半来自浙江大学,而淅大号称对标斯坦福大学。我曾去淅大拜访一位院士、院长,他的学院竟然不让拍照,作为以前的同事,他带我去参拜了“院士墙”,而他仍然忙于与企业的合作。
于是,这样的创业环境孕育了“创业新四军”——浙大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
相比较,这些年,广东的教授、官员、企业家整天都在担心被查处,因此,不求有为,但求无过。
(2025年3月20日)
请DS填词一首(略加修改):
《浪淘沙·杭州六小龙现象有感》
潮涌浙江东,水阔云重。
六龙飞腾入苍穹。
烟柳画桥今胜昔,万企和融。
莫恃一时雄,天意无终。
珠江何日伏苍龙?
欲唤大鹏同击浪,笑指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