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2》看外行与跨界
(2025-02-18 12:39:25)
标签:
时评文化娱乐教育 |
从《哪吒2》看外行与跨界
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
《哪吒2》火爆后引发关注的有导演饺子(杨宇)作为学医的“外行”入局,竟然比很多科班出身的导演还能创作创新,房票超越张艺谋、陈凯歌等一众前辈。
与此类似,《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也是学法律出身,勉强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也是读的管理学,只是想进入科班不成而接近而已。他与饺子竟然还是同年出生、同年大学毕业的,也同样是“外行”入局。
《黑神话:悟空》开发商——游戏科学团队创始人冯骥是互联网从业者,是从腾讯的量子工作室下海转行而来。似乎比前两者更接近“专业”一点,但也并非游戏科班。
中国人爱说“隔行如隔山”,要求专业人士“少说外行话”……
好在近些年,各行各业都在“跨界”,甚至大学也开始培养“通才”,开展“通识教育”。港科大(广州)甚至取消了学院、专业的设置,改为枢纽、学域,意图致力于培育复合性人才。
我原来经常在政治学或管理学做学科评审专家,后来更多是做“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评审专家。这也说明,很多学术成果很难划分界别了。
更重要的是,各行各业对“外行”的接受程度在增加。
记得当年刚到广州时,单位领导说:“不管你学的什么,重要的是你能做什么!”
因为看了《哪吒2》的火爆,我不仅去电影院看了3D版,还找出《哪吒1》出来看了,显然,作品对《封神演义》的改编不少。而且,还“致敬”了许多同行,说明导演、编剧对“内行”的尊重和学习。
为了更好的理解《哪吒2》的火爆,我还找看了《打,打个大西瓜》。发现饺子辞职用了三年时间打造的个人作品,已经把自己从“外行”变成了“内行”,甚至超越了很多“内行”。
实际上,从“外行”到“内行”,没有什么捷径。首先要热爱,没有这个,饺子不可能转行,不可能辞职,不可能忍耐贫困,宅家里三年搞出个“崭露风头”的《打个大西瓜》。
其次要有跨行业的关注,这恰恰是“外行”转“内行”的优势。那些动画科班,有可能去学医吗?有可能去学法律吗?
再次不仅要转行,还要跨越、穿越更多的行业。《打个大西瓜》可以看出对动画的热爱和钻研,也可以看到其对国际政治、战争与和平、人类生存的终极思考。
当然,谁也不是万能的。《哪吒2》借助了138个机构的合作。
郭帆自学了航天工程、3D打印技术。冯骥挑战了国产3A游戏禁区。
这些跨界者将跨界知识转化为创新工具,用“外行”的视角,更容易利用新视角、新变量形成对“内行”的冲击,形成新的创作路径,从而,倒逼产业升级。尤其是,他们运用了系统工程思维,借鉴了西方影视工业体系的操作手段,再造了产业体系,形成了跨界整合能力。
这比什么高质量发展都能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本质。
(2025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