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保护主义能够破解吗?

标签:
财经时评 |
热焦点评(24-27):地方保护主义能够破解吗?
彭澎接受南华早报采访
政策拉动信心恢复。李强总理召开第六次国务院工作会议,他主要强调了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制度规则,这包括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乱象,大力破除各种市场准入的显性和隐性壁垒等。
事实上,总理自年初起已经多次调研不同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湖北的多个高科技技术企业,此前的五次国务院会议上他也就科技创新、银发经济、地方债务、吸引外资、资本市场等领域进行讨论。
首先,地方的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确实是中国在吸引外资以及助推地方企业发展的时候遇到的棘手问题,这个情况解决起来仍然比较困难。
地方保护主义不仅是吸引外资的阻力,也是内部招商引资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的形成与各地政绩竞争有关。只要对地方领导的评价依然是“GDP挂帅”,政绩竞争就必然与保护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
其次,总理今年频繁的调研和会议说明了当前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是外部环境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和科技“脱钩”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了巨大挑战。二是内部增长方式的转型。投资拉动已经到了极点;外贸外资不稳定;消费仍是浅层次恢复。尤其是大宗消费提振乏力。三是近年政策反复无常。对互联网、培训、房地产、民营经济等等政策出现了明显的波折,加上疫情“疤痕效应”,市场普遍信心不足。
再次,随着两会的召开,中央又可能更大力度针对地方债务、房地产等问题采取措施。展望今年,预计去年低迷的市场信心在今年能够有较大程度的恢复。
毕竟,春节前后,各种大力度政策出台,市场情绪有了一定转圜。尤其是股市反弹,让投资者有了一些冲动。如果全国两会再推出一些刺激经济、稳定预期的政策,可能在落地后,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成功拉动经济明显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