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12-4):“口力劳动者”邱震海
彭澎
“口力劳动者”这个说法不知出于何处,但我是从邱震海那里听来的。
直接认识邱震海,是跟南方民间智库的成立联系在一起的。大约是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萌发了成立民间智库的意念,当时是与南方都市报几位领导和记者还有知名网友“厦门浪”在一个饭局上,大家认为这么多网友很有见识,也有影响力,作用不差于一些专家学者,为什么不把他们组织起来,刚好南方都市报属下的奥一网开办了一个网络问政平台,拟请我和“厦门浪”做问政观察员。
大家让长期从事政策分析研究的我来提提建议。刚好北京成立了所谓“国家级民间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这样的官方智库区别开来,虽然也是由退下来的官员挂帅。其他拥有民间智库身份的还有天则事务所甚至零点公司等,但明确打出民间智库的不多。我认为,民间智库发展是大方向,而目前缺乏合适的力量整合广大网友,于是提议成立南方民间智库。大家立即响应,并就如何完善它提了很多看法,表明在场各位都是发起人。
其实,南方报系内部本身也有这样的考虑,只是经我与“厦门浪”这些外部人士呼吁和响应,这种意念才明确下来。但成立的过程并不顺利,我们做了许多推动工作。
正是在这一进程中认识了邱震海。许多南方报系的论坛节目都请邱震海主持,有时是做评论嘉宾。慢慢地,我发现邱震海挺能说,这倒不出奇,凤凰卫视上他天天都在说;进而我发现他纠结于做主持人与做评论员之间,角色经常错乱。
按理说,主持人更多地是控制论坛节奏,并流畅地串场,在既定时间里把嘉宾情绪调动起来。嘉宾表现好,主持人就成功了。而评论员更多地是要精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或点评嘉宾发言,或总结性发言,因此适当发挥一下是可以的。可是,邱震海可能是在电视上做惯了评论员,经常是发挥过度;也可能是他做的电视节目多是事前录制可以剪辑,而在现场中他主持时往往时间不够,前面用时太多,后面不够时间。这种情况并不是一次两次发生。
邱震海喜欢用一种国际视角来看问题。这多少与其在德国留学有关,也与他经常评论国际事件有关。于是海阔天空、信手拈来,也是其主要风格。有时候还会以海外人士、体制外人士的身份,说一些打擦边球的观点。
也难怪,邱震海有一次可能也发觉自己太喜欢说了,不太考虑时间限制,于是以自嘲的口吻称自己是“口力劳动者”。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印象很深,甚至有时也自问自己是不是也算“口力劳动者”,但想想还是不妥,毕竟自己花了更多精力在调研和写作上,可能用“脑力劳动者”更准确些。
后来发现,邱震海也开了微博,但却更多是用其来征求话题,发布节目信息。也就是说,还是为其节目服务。因此,说他是“口力劳动者”还真有点形象,也更为准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