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心沙如何打造为广州大客厅?
(2012-06-15 00:57:57)
标签:
广州海心沙市民广场商业文化政府埋单房产 |
热焦点评(12-116):海心沙如何打造为广州大客厅?
彭澎出席“海心沙场馆赛后运营新对策座谈会”
题外话:海心沙如何维持运营?是商业化操作,还是政府埋单?如果政府埋单50年,要多少投资?市民广场的功能能否恢复?海心沙能否作为广州的大客厅?……
广州名片怎样印
应要灌水海心沙
专家们认为,关键要打好水文化这张牌
羊城晚报记者
事态进展
羊城晚报近段时间推出的“探讨海心沙未来走向”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关注。昨天下午,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就此组织了“海心沙场馆赛后运营新对策座谈会”,由社科联主席顾涧清主持,邀市政府参事、省文化学会会长李明华等17名专家学者参加。对本报的报道,专家们表示认同并提出,海心沙可做好“商业文化”、“海洋文化”、“水文化”的文章。
先定位
座谈会上,十余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作为首个发言的专家,李明华认为,海心沙的赛后利用应该与广州城市定位相结合,“广州的定位有两个,即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海心沙的再利用应该结合这两个定位作思考。”
“广州是千年商都,海上丝绸之路,应该把广州的传统特质好好继承下来,”他补充道,“以前,广州发展小商品市场,高第街、西湖路闻名全国,但现在再提小商品,大家想到的是浙江义乌。”因而,广州要重新诠释商业文化内涵,应加入和强调时尚性和现代性;顶着广州亚运之光的海心沙,完全有条件成为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新载体。
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指出,亚运闭幕已近两年,海心沙的亚运光环已逐渐褪去,接下来该怎么办?“该怎么利用?如羊城晚报报道所说,要先定位才有出头。”他认为,海心沙应该是广州招待客人的大客厅,地处新城市中轴线与珠江这条永恒的水轴交汇点,它应展现广州的新型文化,打造“高端商业+特色文化艺术”。
同时,彭澎建议,海心沙可分别设置演艺广场、商业广场和市民广场三大块,让日常开放和活动组织结合起来。
要“灌水”
广州的特色文化是什么?除了商业文化,不少专家认同要给海心沙“灌水”。对广州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表示,广州是靠海上商业发展起来的“海洋商文化”,因而,有“商”的同时还要有“水”,如何把这种海洋商文化延续下去,是海心沙面临的重要议题。
“海心沙不应被单独而孤立地看待,它周边的花城广场、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以及广州塔等等,都是很好的资源,要将其打包并有机结合,不要让它们单打独斗。可以考虑用这些资源在海心沙搞个‘海洋文化节’之类的东西。”他说,要把广州的特色放大,做到不仅“是广州的广州,更是世界的广州”。
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副主任黄淼章认为,海心沙要发挥好老广的水文化。
“广州一向注重水文化,从喜用水字的粤语中可见一斑,例如‘傍水’(给钱),‘心水’(合适的);说人家聪明就是‘醒水’,有钱就是‘水头足’、‘猪笼入水’等等,”黄淼章生动地强调,海心沙要利用好地理和品牌优势,与商业文化结合。至于如何投资建设,则需要再好好算一笔账,“不能一味让政府投资”,这“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