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心沙应尽可能恢复为“市民广场”
(2012-06-15 00:58:55)
标签:
海心沙东区市民广场策划方案亚运遗产政府采购房产 |
财经周评(12-20):海心沙应尽可能恢复为“市民广场”
海心沙应尽可能恢复为“市民广场”
新快报 | 2012-06-14
■彭澎
近日参加了“海心沙场馆赛后运营新对策座谈会”,有关策划方案提出了西区、中区、东区三区按不同功能运营的设想,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亚运热过之后,如何让海心沙不再冷下去?更重要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实现免费开放,让原始规划中的“市民广场”理念得以最大程度上的恢复?
根据运营策划方案,海心沙西区将建设成观光休闲酒店,中区计划举办常态演出,东区将集中招商,建成集文化、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商业区域。在这种分区经营模式下,明年海心沙就可以免费开放。
显然,对海心沙的策划已经进入到临近实操阶段,对于海心沙这个最大的“亚运遗产”的保护性使用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首先,我认为,坚持暂时不拆的前提下,应该把海心沙打造为“广州城市大客厅”,作为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牌的“城市名片”。曾经一度有人质疑海心沙是“临时建筑”,2011年8月,海心沙看台补上了“出生证”。作为投资达4亿元的最重要的“亚运遗产”之一,要拆两天就可完成,现在没必要大拆大建,可以充分考虑如何综合利用。由于地处新城市中轴线和珠江这个地理中轴线的交汇处,并且连贯小蛮腰、大剧院、中轴线广场等“亚运建筑群”,可以为广州城市两大定位“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提供最好的展示平台。所有的运营方案都应该以此为准绳。
其次,海心沙的运营无非是“商业+艺术”模式,在理念上应该是商业服务于艺术,在操作上应该是艺术服务于商业。据有关方面介绍,去年海心沙养护费接近5000万元,没有门票收费,基本无法经营下去。按现在二三十元的门票,海心沙全年必须有200万的客流量,即每天观众量要达到6000人次,才能应付开支。然而,“亚运热”过去后,今年以来,海心沙在周末的客流高峰期每天的观众也不过千人左右。这致使其一年负债利息达到1.7亿元。因此,无商业即无维护,无艺术即无内容、无品牌。把商业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是对海心沙运营方案的一大考验。其实,这是许多大型赛事场馆综合利用的共同挑战。再次,海心沙的运营要体现日常开放与大型活动举办的关系,最好形成“演艺广场+商业广场+市民广场”三大功能的合一。没有演艺广场,难以形成城市品牌;没有商业广场,经营难以为继;没有市民广场,难以服众。但具体到海心沙设施的利用上来,主看台应该是演艺广场的载体,只是应该做什么秀的问题;看台室内和地下空间发展为休闲酒店,目前来看也不失为一个较理想的选择,算是物尽其用吧;商业区的发展则要作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时尚品牌港”的概念不错,但要在CBD搞免税店几乎无可能,要与周边商圈错位发展;其他区域应该尽可能地开放给广大市民,部分恢复市民广场的初始设想。
但策划方案希望由政府采购来解决演艺广场的发展,则要估算50年运营要花费多少,哪些由政府购买,哪些可由商业项目来抵扣。否则,包括电视塔、新光快速、海心沙、花城广场等“亚运产业”都存在负债问题,是否也要政府来长期埋单呢?
(作者系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