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考积压需打破考试垄断
(2012-04-28 22:46:35)
标签:
广州驾校考场驾照社会化杂谈 |
问政风暴(12-30):驾考积压需打破考试垄断
彭澎
广州市交委部门于本月13日出台了《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新工作流程(征求意见稿)》,提出两种“史上最严”的解决方案:以驾校考试通过率和考试能力为基数计算下月招收人数,或采取“出一进一”(即合格一个招收一个)原则加合格率奖励计算下月招收人数。该方案自4月13日至20日向驾校征求意见,拟5月1日正式实施。
有媒体预测,新规实施后,广州市中心区可允许招收学员名额,将大幅下降2/3。对此,有市民担心,届时会出现学车难和高学费。这两种所谓的“史上最严”的解决方案应该事出有因。
当前出现了“考驾照难”的问题,原因既有严格培训和考试,防止出现太多“马路杀手”,也有考试能力不够,导致供求关系紧张。现在的“新规”,更多地是针对前一个原因采取的对策,要求驾校严格培训学员,不要过于贪求学员数量;而对考试能力则没有新的有效措施。我认为,应该双管齐下,既严格培训和考试水平,又提高考试能力,让更多的合格学员尽早拿到驾照。
驾培机构有关人士指出,把控招生人数,有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公安部令有关“符合要求的合法公民,有报名参加驾驶培训获得驾照的权力”相关规定的嫌疑。而且,驾校不该承担无法如期安排考试的责任。交通管理部门内部人士回应称,新方案实施不仅没有违反上位法,相反会引导“准驾驶员”到资质优秀、合格率高的驾校接受培训,从源头上保障交通安全。
将招生人数与考试通过率甚至是学员出事率联系起来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让驾校更加重视培训质量,不仅仅追求数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可以通过公布驾校的培训水平、学员两年内出事率来约束驾校的办校方针。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广州驾考积压20万”,相关部门负责人回应称“考笔试半年后未取得驾照的积压量可能是4万-5万之间”。据报道,排除不同统计口径的差异,目前广州中心城区尚有2万名学员,自科目一通过后已经历1年9个月还没毕业。
那么究竟驾考困局的症结是什么呢?提高培训质量和提高考试能力仍是基本的解决途径。由于中国刚进入汽车社会,很多人对汽车和交通规则的认知能力不够,因此,大多是要进驾校培训后才能参加考试。而作为汽车大国的美国经常是父母、朋友做老师,学员只要通过笔试就可在亲朋好友的指导下上路练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培训能力是第一个要加强的,扩大驾校规模或多办驾校是一种思路。
同样是美国,一个城市往往有多个驾照考场,考生可以选择考场参加考试,甚至是在一个考场通不过,换一个考场才通过。就广州来讲,可以考虑让社会力量办考场,政府采取服务,或者政府多办考场,增加考试能力。驾照考生的增加在十来年里可能是一种趋势,而不是一段时间里的现象,如果基于这种判断,增加考场也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对于驾校积压,目前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控制人数,二是引入多元力量增扩大考能力,如设立社会化考场。而目前政府采取的是限制招生规模的方案。为什么政府不愿采取设立社会化考场等方式升级驾考能力呢?
应该说,控制人数,提高质量,原意是好的,强化学员的安全性和学习质量。但只要不解决考试能力,整个体制仍是不完善的。因此,在控制人数的同时,抓紧时间增加考试能力是必须的选择。
至于政府为什么不愿采取设立社会化考场等方式,这只能听有关方面的解释。除了安全性考虑之外,会不会有经济性考虑呢?政府总是要正面回应社会各界的猜疑才是。但要么走社会化考场的道路,要么政府直接增加投入,扩大或增多考场场地以及考官等考试能力。
有专家提出,可以借鉴国外开放城市间驾照培训学历互认的方法,形成相应机制。事实上,对于“限招”,广州部分驾校已与外地同行接洽,准备将新学员转移,采取“本地练车外地考试”,再将驾照转回本地的方式来应对。但异地培训是否合法,异地互认是否可行呢?
其实,城市间回归培训学历互认,这是流动性社会的必然机制。如果本地考试能力严重不足,考试生源就只能转移他地,或“本地练车外地考试”。外地驾照本身是可以在本地开车的,但要转移到本地注册登记则需要有关手续。如果不增加考试能力,那么就应该减化转移驾照登记的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