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来工子女入学如何实现同城待遇?

(2010-02-28 15:43:44)
标签:

外来工子女

入学难

同城待遇

义务教育

广州

杂谈

热焦点评(10-15):外来工子女入学如何实现同城待遇?

彭澎

广州日前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优秀外来工入户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以后凡在广州居住半年以上,有固定住址、固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的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可为其6-15周岁的同住子女申请接受义务教育。据悉,目前广州有47万非本省户籍人员,其中外来工子女就有30多万,这些流动儿童“挤”进公立学校不足三成

为了改变过多“依靠民办学校”的现状,自从2004年以来,广州就开始制定并原则性通过有关工作意见,但由于各种原因,6年以来一直没有公布。此次新下发的《意见》明确规定:凡在广州市居住半年以上,有固定住址、固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的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均可为其6-1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有学习能力的同住子女,申请在广州市接受义务教育。同时还提出,凡获得广州市及各区(县级市)政府授予优秀称号的外来工,其子女可优先申请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享受本市户籍学生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课本费的政策。

一边是年初的利好政策,一边是入学时学位不足的尴尬,这种《意见》到底有没有执行力?既然学位不够,为何要制定这样的《意见》?对此,客观地说,制定利好政策的《意见》初衷是好的,这还是要肯定,否则,根本没有利好政策,问题的解决更加遥遥无期。但问题是“利好政策”怎么落到实处。当前来讲,落实的难点,一是学位不够;二是经费不够。据悉,广州市外来工子女有30多万,受学位“瓶颈”困扰,这些流动儿童“挤”进公立学校不足三成,更多的外来工子弟只能进民办学校“读贵价书”。显然,要一下子解决这么多学位,起码要建上百所公办学校,不仅经费巨大,而且也难以立马见效。但这些外来工子女目前并没有失学,而是要么读民办学校的“贵价书”,要么读不规范的“麻雀学校”那么,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很清楚了:第一步先给这些暂时满足了外来工子女“学位”的学校进行补助,或直接将“读贵价书”的钱交给政府埋单。因为政府公布了这个《意见》就要责任落实,以取得公信力。相对来说,这样做的花费少一些,也省时省事一些。

    《意见》表明,“可申请接受义务教育”,即使获得“优秀外来工”称号的,也只有“优先申请公办学校”的权利。在学位不足现实面前,广州外来工子女受教育是否永远都只有“申请”的权利呢?面对外来工子女的申请,有关区(县级市)推托也出于无奈,主要是没有把此事放在本区(县级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日程上,更没有把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基本上还是将外来工当成“打工者”进行管理,是管理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意见》要求预测本区(县级市)未来几年学龄人口的分布情况,特别是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流入和分布情况,结合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做好公办学校建设规划,逐步提高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同时制订有关实施细则。试问有几个区认真做了这种预测,有几个区认真制订了实施细则。否则,就不会出现对外来工“不清楚”的回答;否则,就不会有外来工“申请”的权利没着落。关键是没有预测、没有实施细则,并不需要承担太多的政绩考核的责任,如果实行“一票否决”,象抓计划生育一样,看还有哪个区(县级市)不动真格?

从现实来看,广州要全部满足外来工子女免费读书的问题,起码要建上百所公办学校,经费巨大。在这个美好的梦想实现之前,广州其实也可以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出台一些保障外来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实在的政策:一是将老城区因生源不足正在进行的合并学校之举改为搬迁到新城区外来工较多的地方,用活师资及其他教育资源的存量;二是民办官助,用活民办学校现有资源,实行政府采购,社会办学,降低收费,盘活整体教育资源;三是用规范化手段改善“麻雀学校”,提高其教育质量,争取将其收编或改造,走办新校的捷径;四是名校办民校不能只办“读贵价书”学校,还要鼓励倡导其办普通民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带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