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避免再次“成尾”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2010-02-27 11:35:36)
标签:
gdp经济区雷公心理惯性郑雁雄汕尾杂谈 |
热焦点评(10-14):汕尾避免再次“成尾”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彭澎
2009年汕尾“砍尾”成功,甩掉了人均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尾巴”,国地两税、居民收入等增幅居全省首位。一个建市22个却落后21年的“国脚省尾”一时间把“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从负面说法变为正面形象,应该说充分体现了“思路决定出路,干劲决定后劲”的魅力。同样是那个“雷公”,可怕的形象变成正义的形象;同样是那个“海陆丰”,尾巴不见了。天上的、地上的都变了。
但正如汪洋书记说的,“汕尾实现‘砍尾’,有的地方就会成为新的‘尾巴’,他们就会产生加速发展、全力‘砍尾’的压力,推动各地比学赶超,争相‘砍尾’,从而形成相互叫板、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因此,汕尾实现“砍尾”并不意味着不会再次成为“尾”,要避免再次“成尾”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尾”与“先”的关系。汕尾城市名中有“尾”,这是难以改变的,虽然有改名为“海陆丰市”一说,但真正要砍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尾”,真正要改的是心中的“尾”。不要背负“尾”的心理惯性和思维定式,要“敢为天下先”,敢于赶超,目标不要盯住全省发展尾部的城市,要摆脱粤东区域的限制,承接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的经济辐射,做好两大经济区连接的走廊。变“尾”为走廊通道,发展流量经济。在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争取厦深铁路广汕支线和轻轨系统尽快上马,与两大经济区打成一片,不分前后上下,从而摆脱“尾大不掉”的格局。郑雁雄市长去澳洲学习写了一本《访澳洲,聊宜居》,把澳洲及国外城市建设与汕尾联系起来对照思考,这就是跳出粤东狭隘区域筹划汕尾发展大局的有益思路。
二是“进”与“出”的关系。汕尾人走出去的不少,但回来投资的不多,外来投资也偏少,虽然近年有所好转,让本地外出的人回来投资是吸引外资的很重要一环。要与珠三角对接,不仅要与深圳加强紧密合作,实现产业转移的承接,而且要与东莞、惠州加强合作,尤其是民间经济的市场一体化融合,避免官方壁垒影响到民间交流。要利用亚运会水上项目在汕尾举办的机遇,大举招商引资,在世界上推广汕尾城市形象。另外,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有开放的胸怀,大力吸引外来人才,虽然汕尾已有面向全国的公选,但外来干部、企业家、知识分子还不多。引进人才,可以改良本地社会心理,形成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对投资也是软环境建设。
三是“大”与“小”的关系。汕尾“砍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项目战略,但珠三角乃至全省各地都在实施大项目战略,因此,这方面的竞争相当激烈。汕尾要利用靠近珠三角、土地空间大、交通条件正在极大改善的优势,承接不适宜在珠三角或某些大城市发展的大项目(如南沙石化、广钢转移到湛江);类似的项目还会有,汕尾要做好承接这类项目转移的准备。当然主动争取国家、外资、内资带来的大项目也是“再苦也要上大项目”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虽然汕尾去年城乡收入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但人均GDP的绝对数还是比较小,仅为1977美元,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要针对汕尾居民收入较低的状况,考虑鼓励发展小项目,实施“小商品、大经济;小企业、大产业”的发展战略,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处。
(写于、发表于“汕尾,崛起进行时”——郑雁雄市长与网友、民间智库见面会,2010年2月27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