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转移”到“双提升”
(2009-11-03 13:00:55)
标签:
经济财经金融产业竞争力产业转移广东杂谈 |
从“双转移”到“双提升”
彭澎
“双转移”是指产业、劳动力两个转移。具体来讲,就是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双提升”是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那么,两者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两者关系的主题都是转型升级。首先是互补关系。对于产业输出地来说就是要“腾笼换鸟”,对于产业输入地来说就是要“筑巢引凤”。珠三角把一些产业转移出去了,腾出土地等资源,也有一个重新筑巢引凤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产业升级。我参观过肇庆、韶关的产业转移园,园区的建设都对当地的产业也是一个升级的过程。
其次都是转型。即使是当地劳动力转移到本地的二、三产业,也是升级转型的过程,显然“转移”也是升级的一种方式;当然,在本地提升产业竞争力,也是一种转型。有些产业在珠三角不提升就得转移出去,否则生产成本太高,不能可持续发展。
再次都要升级。提升就是升级。升级主要包括技术、设计、品牌、渠道等的升级和重建,目的是从微笑曲线的底商走出来,占据左右两端,即价值链的上游。
无论是“双转移”,还是“双提升”,关键是如何转“危”为“机”。当前,我们还没有完全走出危机,面临的环境不一样了,挑战依然严峻。
首先,贸易市场不同了,转移提升要注意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从广交会来看,纺织、玩具等产品出口率先复苏,说明西方刚性市场的存在。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中进口停滞,但毕竟生活必需品是不可少的,这些东西仍离不开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而西方国家的库存也已经基本耗完。但出口高速增长的前景不明朗,中国不能寄希望于前些年的那种增长速度。
其次,内外需要平衡,转移提升要注意对内需的开发。贸易保护主义、西方消费习惯改变、开发内需要求(如广交会对内转型)等,都说明中国经济增长要使消费、投资、外贸三驾马车平衡,其中重点是拉动内需消费。这也指出了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之一。
再次,区域竞争压力加重,转移提升要服务于增强核心竞争力。来自长三角的竞争既有同质部分,也有比珠三角高端的部分。“双转移”、“双提升”就是使珠三角重获竞争优势的战略,你不转移、不提升,就会落后于其他先进地区。不进则退,进则有不同的进取之路,或转移,或提升,都是要形成广东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人民币国际化势头明确,广东可占先机。港澳、东南亚是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验区、先行地区,广东是实施人民币结算方式的先行地区,这是广东的特殊优势。人民币结算或国际化,将有利于出口订单的稳定、大单化、长期化,也是广东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条件。
第五,升级转型方式不一,地方特点决定转移提升方向。“双转移”也好,“双提升”也好,珠三角各个城市在具体实施中应该有不同的思路和措施。广州是内需为主,企业主流是国企与外资合作,以汽车产业为代表;深圳是以本土跨国公司突出,跨国经营做得好,代表了大型企业发展方向,以华为、中兴为代表;佛山本土企业较中,以家电企业为代表;东莞对外来订单依赖大,以电子产业为代表。我以为,总体上,华为、中兴代表了中国大企业的发展方向,打造本土跨国公司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下一个战略性问题。
第六,转型升级的重点有两个侧面,既要重视大项目,也要关注中小企业。升级转型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大项目、大企业、大出口战略;二是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包括专业镇和园区化发展模式。不能在重视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忽略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是金融危机中较为受到冷落的群体。但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集群化、园区化来壮大,形成强势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