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以上路的消费

(2024-07-09 14:04:18)
标签:

杂谈

      据说现在许多西方的经济学家很困惑,他们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明明是消费不振,而公家的对策却仍是在大力增加生产端的投资,而对西方在此种情形下常见的向公众发钱等的做法而不顾。于是,有人猜测,中国不愿发钱的原因之一,是担心发钱刺激消费,会让国人因而懒惰与传统相悖。略一思想,不得不说,这可能真是一大原因。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勤与俭总是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上。
      《朱子家训》开篇即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并一再强调“一粥一饭,尚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的家训更直接:“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而且古人都格外强调不能贪财。诸葛亮告诫子女:“非淡泊不能明志。”朱子说得分外明白,是“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而且他从维持家族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甚至要求子孙:“勿营华屋,勿谋良田。”连贵为皇帝的李世民也在其《诫皇属》里强调:“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而“败家子”则是传统文化中对不孝子孙的相当重的斥骂了。在此种文化背景之下,要让政府给每个人发钱,天上掉馅饼,鼓励大家去吃喝玩乐,岂非咄咄怪事。
        那中国人愿意在什么地方花钱呢?第一当然是读书。陆游在《小儿入城》这首诗里告诫说:“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一个人最该做的事是读书。旧时大宅里常要有的对联是“耕读传家久,孝友继世长”,做亦耕亦读的人家,是古人们的理想。更不必说老话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了,为让家人读书,人们是不惜倾家的。第二是建屋买田。这本是生活的必需与基本,可不必细述,只需读读文人的诗句,也可体会。王维眼中的佳景是“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有屋;王勃的情趣则是“抚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也有屋。至于杜甫流浪川西,也要尽力建起草堂,自不必多言。因之,中国人很在意拥有自己之屋。不过,目前来看,读书虽热,效应却一直在下降;而买屋则意愿大降,人口一直在减少,釜底抽薪,能持久吗?于是,就连中国人最愿花钱的地方,消费也难以高起。
        应该说,受传统文化影响最小,而消费意愿最高的是年轻人,可惜,失业群体中,人数最多的也是年轻人,存款最少的也是年轻人,而手中尚有点钱的当然是捂紧钱包的中老年人了。
      所以,要振兴消费,在中国确有难度。大家手上钱不多,何谈消费;要给大家发钱,又可能顾及勤俭之风,畏忌劳动光荣。加上一旦发钱的口子开了,又有世风日下之虑,岂敢发钱。
     当然,发不发钱,发钱影响几何,绝非我等人考虑之事,大概也不容西人置喙。只是要让消费上路,要让消费升级,难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阿特曼及其它
后一篇:牧歌应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