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环线(9)——甘谷·大像山
标签:
旅游 |
分类: 休闲旅游 |
西北大环线(9)——甘谷 · 大像山

大像山位于甘肃省 天水市甘谷县,因山巅修凿大佛像而来。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像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因山体呈旗帜状,又称文旗山。大像山现存洞窟22个,面积554平方米;木构建筑15处,面积3903平方米,有800平方米的栈道将各石窟相连。









大像山现存洞窟22个,面积554平方米;木构建筑15处,面积3903平方米,石窟及古建筑均建于山岗起伏、苍翠叠嶂的峭壁之上,有800平方米的栈道将各石窟相连。自下而上有土地庙、墨葛殿、太昊宫、观音洞、罗真殿、接引佛殿、文昌阁、灵岩寺、鲁班殿、华严洞、关圣殿、无量殿、双明洞、大佛殿、三圣殿等。其布局以无量殿为界,其下主要为木结构建筑物;其上以石窟群为主。除石窟、古建筑外,还有后汉隗嚣歇凉台、阅兵台等遗址及“羲皇故里”碑、“圣门石子故里”碑、“重修汉平襄侯祠记”碑等文物。



全山共有壁画242平方米,大小塑像110尊,其中汉白玉雕像6尊,木雕塑像4尊,铸造像1尊,尤以凿塑于山体中部的唐代大佛最为著名。佛高23.3米,肩宽9.5米,造像躯体浑厚雄伟,法象庄严,气势宏大,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研究价值。佛像开凿于高34米、宽14米、深4.5米的平面作长方形的圆拱形大窟内,顶部周围悬塑有达摩、频伽、飞天、卷云、莲叶等,栩栩如生。
























从外观看,甘谷大佛既有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罗风格所特有的蓄有须发以及笈多王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螺型头发,且两眉之间有白毫相等特征,又表现出北周时期颈部较粗、鼻宽短、面部神情温和韶秀等特征,还显现出盛唐时期面容饱满、唇润颐丰、双眉弯曲、两眼明澈而略显突起的审美要求。而大佛头顶的大螺旋式高肉髻则反映了其造像所跨越的北魏至盛唐的历史时空,在后来宋、明、清各代的修缮和重妆中同样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尤其是甘谷大佛宽厚的上唇上的短须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见,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于此可见一斑。









看完玉泉观等四个景点,出天水城上高速继续西行。甘谷·出口下高速,到大像山景区已经过十二点,在景区对过商业区吃午餐,下午接着登大像山。

大像山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
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像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
2001年,大像山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从外观看,甘谷大佛既有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罗风格所特有的蓄有须发以及笈多王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螺型头发,且两眉之间有白毫相等特征,又表现出北周时期颈部较粗、鼻宽短、面部神情温和韶秀等特征,还显现出盛唐时期面容饱满、唇润颐丰、双眉弯曲、两眼明澈而略显突起的审美要求。而大佛头顶的大螺旋式高肉髻则反映了其造像所跨越的北魏至盛唐的历史时空,在后来宋、明、清各代的修缮和重妆中同样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尤其是甘谷大佛宽厚的上唇上的短须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见,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于此可见一斑。








甘谷大佛高达20余米,脚下供人瞻仰的地域原来只有一米余地,但站在脚下如何变换位置从不同角度观看,都到合乎比例,表情和蔼可亲。这是古代的艺匠们很巧妙地解决了高大造像在有限位置观看的视觉差问题。在解决视觉差问题的同时,须解决搭架,造型小样和安全问题。这些都要用科学的态度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来完成。
甘谷大佛,端座于悬崖之壁,开凿在相对地面高度200米之上,但无论从山下或窟内各个角度去观赏,都给人一种慈祥恬静的感觉,没有不合比例的地方。
1983年,温庭宽先生和谭树桐先生专程来到甘谷,当时正值大佛窟龛维修之际。温老不顾年高体弱,登上脚手架,攀登至佛头顶,从上至下,前后左右仔细观察之后。惊奇地发现了塑造技法上的特殊之处。他总结到:佛的双耳,按正常雕塑技法,上耳廓缘应与眉毛相齐。但大佛的上耳廓缘提高到佛的头顶超出发际线。整整高出了正常比例的一倍多。人站在下面仰视,视觉上耳的位置正好是正常人比例。但如果了耳朵按正常比例塑造耳就有掉下来的感觉。眉躬骨,在正常塑手法上都是高高的突起,才显得目光深邃。但大佛的眉躬的雕刻与此相反,,而是在眉躬位置上阴刻了深深的凹形弧线沟,并用群青装色,反而显示出了高凸和立体的感觉,是解决了特大雕像用料容易脱落的问题,又获得了近乎完美的造型效果;佛的瞳仁为何炯炯有神,光彩夺目千年不减神光呢。原来它是用个黑釉大缸一劈两半镶嵌在眼框里,并且大缸的位置超出了下眼睑的位置,从头顶看上眼睑高出大缸做成的瞳仁,瞳仁又突出于下眼睑,很不合雕塑规律,但站在下面的感觉,眼部的雕造正好与正常人一样,目光中含有善良慈悲和智慧的光芒。如不用这样的特殊处理,仰视将失去比例形成眼珠深陷之感,佛的鼻梁直直下垂,形成硕大的梯形体积,佛的上嘴唇高出下唇许多,而下颌骨却下陷了进去。整个头向前倾。所有这些技法上,都是古人在事先用小样的形式科学的研究和计算了其变化规律之后,胸有成竹地解决了由于高大而形成的视觉误差。就是宋明清几次大的维修,仍是在未改变原样的基础上进行了装修彩画,不失其盛唐原貌。

前一篇:西北大环线(8)——天水·玉泉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