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一条写作成功经验的概括,也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写作规律。但是许多学生还没有懂得,或者还不相信这个道理,因而对作文的修改,还没有认真的重视,更不肯坚持下功夫,甚至还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因而觉得有说一说的必要。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只有反复修改才能反映恰当。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或经典名篇都是经过作者反反复复的苦心修改后才得以产生和传世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断断断续续写了十年,前后修改达二十多次,修改稿就装满了一大箱;《安娜·卡列尼娜》写了五年,改了十二次,仅开头就有十种不同的写法;《战争与和平》写了七年,改了七次,开头也有十五稿之多。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一书,光是最后一页就修改了三十几遍。革命导师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第四版时,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事实,对原书又作了一百四十多处的修改和补充。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一生写了一百多部作品。他每写一部作品,少则修改几遍,多则修改十五六遍,修改稿往往相当于原稿的十倍。一部小说出版时只有二百多页,但修改稿却有二千多页。英国诗人拜伦在写作中,常常把已经交付出版的稿件抽回来,重新作出不断的修改,直到出版前的最后一分钟。他写的《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一诗,先后费时一年,诗稿交到出版者手中后,还陆续增补了一百多行新句。我国清代作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当代作家杨朔写的《雪浪花》,全文只有三千多字,修改竟有二百多处,没有改动的地方,仅剩十五处。还有作家秦枚写的《土地》,虽早已发表,但在收入中学语文时,又作了几十处的修改。贾岛“推敲”的轶事,王安石选“绿”字入诗的佳话,更是脍炙人口。例子不胜枚举,古今中外皆然。总之,大部头有大部头的修改,短篇有短篇的琢磨,一字有一字的斟酌。没的作家呕心沥血的刻意修改,就没有这些传世的名作佳篇。
作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学生呢?千锤百炼才能成钢。犯过所有的“错误”,最后的答案才是正确的。修改就是锤炼的过程,就是成钢的过程,就是寻找最后答案的过程。总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好地在“改”方面下功夫,努力实践,一定会见功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