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叙事文章结尾二三法
(2022-08-11 21:32:39)
要写好叙事文章的结尾也不容易。难就难在要写得含蓄,言尽而意不尽,令人回味。在此提供文学大师的二三法,对写好这类文章的结尾,是不无借鉴作用的。
一是提问法。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一文就用了此法。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把一个美好家庭拆散了。妻子苦等丈夫却等来了丈夫的噩耗。在以后艰难的日子里她又再次与人结婚。“四人帮”倒台,受到迫害的人们也从此获得了解放。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想不到前夫并没有死而且突然出现在眼前。面对两个丈夫,妻子发出了撕裂人心的呼喊:“我应该怎么办?”故事达到了高潮,文章也同时结束。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提问性的结尾,引起了读者久久不平的思索。陈国凯也因此成名,小说到处被争相传阅。
二是自然法。契诃夫的《凡卡》,写一个叫凡卡的九岁的孩子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一个鞋匠家里做学徒,受尽了老板的虐待和折磨。在圣诞节前夜,他趁老板全家和伙计都到教堂去做礼拜的时候,写了一封如泣如诉的信,希望爷爷能从火坑中把他解救出来,带他离开这儿。但凡卡在信封上的地址却是这样写的:“乡下爷爷收”。寄信后还在熟睡中做起了美梦。这是按照九岁孩子的幼稚水平来写的,作者不加评论,也不作说明。看了这个自然性的结尾,读者无不替凡卡感到遗憾,担忧:此后他的命运将会怎样呵?这也是叙事文章结尾的一种艺术。
三是出人意外法。莫泊桑的《项链》,写一个爱慕虚荣的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次夜舞会而向朋友借了一挂漂亮的项链,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但舞会结束回家却发觉项链不见了。后来只好用了三万六千法郎买了一挂名贵的项链赔给朋友。为此她尝尽了十年艰辛生活才还清了债务。她也由一个美丽得令人陶醉的年轻妇人变成了连朋友也不认得的老太婆。如果故事到此结束,并不会引起读者的注意,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再添了一笔才结尾。他借佛来思节夫人的口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是读者万万没想到的,但在震惊之余,又不得不拍案叫绝,并生出无穷的感想来。结尾一句力带千钧,是全文价值之所在,没有这个结尾,这篇小说决不会流布全世界,至今还脍炙人口!
叙事文章结尾的艺术,手法很多,这里说的只是其中二三法而罢了。这样的结尾,似乎水到渠成,毫不费力,但实际上作者在写作全文时都是为这个结尾服务的,没有前边大量的刻意铺叙,就不会有这个异峰突起的结尾,这个结尾就不会出人意外、领人回味、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