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挑剔是更深刻的学习

(2022-05-18 06:05:59)

           7 挑剔是更深刻的学习

 

 对课文的欣赏固然是一种学习,而挑剔则是一种更深刻的学习。欣赏主要是仰慕、赞叹和崇拜,是站在低处看高山,有不可逾越之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而认识一般也比较肤浅。挑剔则有一种质疑、批判的性质,是经过一番咀嚼之后觉得有反胃之处,有一种与作者不同的认识,多了一层思考,有一种不肯盲从的独立性,敢于站得比作者更高,是站在高山看平原,有“无限风光”之处就乐于积极吸取,对“不是”之处,则会舍弃,是站着读书,是站在书外读书,它是一种更深刻的学习。因而教师对语文教材中的篇章先不要说得完美无缺,更不要吹得神乎其神,以免使学生望而生畏,却步不前,不敢越雷池一步,觉得高不可攀,反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不如好坏由学生去鉴别,先让学生进行一番挑剔,质疑和批判,于无疑处读出有疑处,有疑处读出无疑处,学生倒会欢呼雀跃,积极投入。当他们感到确是无可挑剔时就会觉得真是好,从而会仔细玩味,乐于学取。当他们踏破铁鞋,终于觅到一点不是之处时,则会欣喜若狂,会心一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发现了自已也有比作者高明的地方,从而增加了进取的自信,也觉得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了,觉得作者不是神而是人,是可以学习的。虽然未必真的比作者高明,或许只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然而在当时对学生本身来说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动力。这样挑剔的学习比欣赏崇拜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印象要深刻得多。因为要挑毛病 ,就要比欣赏读得更认真,更仔细,就要作更多的独立思考,决不是盲目崇拜,人云亦云能做到的。

 我教《天山景物记》,并不先介绍作者碧野是如何著名的作家,也并不先说《天山景物记》是如何出色的游记名篇,是怎样不可多得的范文佳作,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去品味,还有意叫学生“在鸡蛋上”挑骨头,并指出能“在鸡蛋上”挑出骨头才是有真本事。于是个个学生跃跃欲试,都认真地看起书来,比事先强调是名篇佳作然后才叫他们去欣赏的钻研劲大得多。这样得来的结果,是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而且印象很深刻,因为他们非反复琢磨就无法发现“骨头”。当他们找不到“骨头”时,才会心悦诚服地赞叹是好文章,比老师先声夺人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有的学生脑子尖,果然也挑出了一些“骨头”,比如对这些句子提出了质疑:“处处可见千百成群的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牧民们的蒙古包随着羊群环湖周游”……他们指出第一句有重复的地方:“成群的……羊群马群和牛群”,这一句中后三个“群”字属多余的重复,而且后边有“群”,前边用“肥壮”一词也属不当,不能用“肥壮”来形容“羊群马群和牛群”,“群”怎么“肥壮”?“肥壮”应该是指单个的羊、马和牛,而不是“群”。因此这一句中后三个“群”字应删去为妥。第二句,学生指出“蒙古包”是牧民用来临时住宿的类似帐篷的营房,怎么可能“随着羊群环湖周游”?这里的“周游”应改为“移动”或“转移”才比较恰切。学生质疑的句子还有好些,这里只举这两例。经过学生自已的肯定和挑剔之后,教师对课文的赏析,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在指瑕时学生就有茅塞顿开之感。

 我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吴伯箫的《猎户》、秦牧的《土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课文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实任何文章都难得完美无缺。“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即使是名篇佳作,随着时代的更迭前进,都会显出时代的局限性或思想的局限性,艺术技巧也很难有完美的时候,作者要是能再看,也会有不满意、要修改的地方,况且读者思想认识不同,鉴赏水平有高低,对任何作品都会有各人的看法。当然,这种看法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这种情况应该允许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挑剔中去肯定,去否定,去纠正作者或自已的错误,是一种更深刻的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