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底层——“杨柳岸边读小说”之一
(2012-08-27 08:34:39)
标签:
转载 |
关于底层——“杨柳岸边读小说”之一
杨柳岸
短篇小说《失踪》,刘爱玲,载《天津文学》2012年四期。
这篇小说的结构可以说简明、清晰,小说分为两部分,讲了两个作为半路夫妻的“我”和老牛两个各自所经历的“失踪”的故事。一个冬日大雪的晚上,丈夫老牛一夜未归,“我”独守空房。一般情况下,丈夫偶尔因意外事情而夜不归宿,妻子也不必如这篇小说中所写的那样难以忍受。这为什么呢?“我”有怎样的经历?于是小说就写了这其中的原委,“我”与前夫在煤矿的一段经历,前夫因矿难而死“被失踪”,而我也被强行送精神病院三、四个月。重大的精神打击使我留下精神创伤,晚上不能独自过夜。而现任丈夫这一次夜不归宿的原因是,他去看望一个孩子,这孩子是他“失踪”工友小徐的儿子。这工友小徐救过他的命,小徐的“失踪”很离奇,这“失踪”基本上等同于死亡,人们都心知肚明,如小说中所写的他的死亡是人们的猜测,这猜测基本上是准确的,他也是像那两个工人利用停电时间到球磨机偷钢球想卖点钱,因为工人工资普遍很低,但没有想到发生了意外而死亡。一篇小说写了两个有关“失踪”,一个因公,一个因私,其实都写了底层工人的生存命运。“失踪”者死了,而他们留在世上的亲人的生活却还要继续,小说中这两个半路夫妻也算相依为命,有爱,以后他们是否考虑可以收养那个小徐的儿子,重新组建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小说前面也提到了他们因不能生育想抱养一个孩子的。当然,真的能否抱养那孩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爱心是会一直送给那个孩子的,他们的爱心是不会“失踪”的。只要有希望,生活会好起来的,人们就不会轻易“失踪”,不会再有如这篇小说结尾那样的“深深的恐惧”。
短篇小说《和暖的阳光》,侯波,载《广西文学》2012年8期。
在当下中国,可以说房地产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城市化迅猛发展,一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建筑工地上的忙碌景象几乎成了每个城市必不可少的一景。农民工这个廉价劳动力在全中国数以亿计。侯波这短篇小说《和暖的阳光》,写的就是发生在建筑工地上一群农民工的故事。小说中的“我”算是农民工中浑得好一点的,当建筑队小工头,在城里买了房,现还当小工头,揽活给那些穷乡党们也算有个挣钱的活路。他以前村上的三物,妻子受辱自杀身亡,留下了个十岁的女孩。“我”见他在村上生活艰难,便说服他带上孩子来城里工地上打工,孩子在附近小学上学。小女孩学习好,唱歌好,非常可爱,让工地上人都疼爱这个没娘的可怜孩子。按理说能如此这也算幸福了,可是,这个三物也遭遇不幸,工地上出事故,他成了植物人。作者为什么要给这个人物起名三物,是否寓意他从动物,到植物人,最后到物质?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随意猜想,也是题外话。工地上出了事故,这个可爱的小女孩继没有了娘之后,看来又要没父亲了,好心的人们就想着怎么能让植物人的三物变回动物人,让他醒过来。偶尔发现小女孩在病床边给她昏迷的父亲唱歌时,他父亲的手指动了一下。这也许是人们的幻觉,可人们想到了一个方法:用亲情唤醒植物人,利用小女孩唱歌好这特长,小女孩所在的学校快要举办文艺演出,小女孩也是独唱演员,到时候把演出的录音放给三物听,用亲情唤醒他。可是,小女孩的独唱名额被有权力者顶替了,原计划得不到实施,于是最后,工地上的工友们放假一天,自己组织子一场特殊的工地上的亲情演唱会,患难之处见真情。小说是在人们的集体歌声和美好愿望中结束的,至于那个三物后来能否听到这些歌声而苏醒过来,不得而知。其实,我们的小说乃至文学,更多的只一种美好的心愿。作家侯波的这篇小说,和他其它那些小说有着一些共同特色,在对生活的如实描写中有一种不愠不火娓娓道来的写作心态,让故事自然发生发展,让人物自然出场,平实得如同生活本身,看不出作者的刻意着力处,但读者会油然而生感动,为真情而感动,也为丑恶而厌弃声讨。艰难的生活中,总会有“和暖的阳光”。
201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