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艳梅:评侯波《肉烂都在锅里》

(2011-11-04 10:48:31)
标签:

杂谈

 

 

今天的乡土小说到底应该表现什么?如何表现?日常叙事几乎已经走到了极限,内在的叙事空间很难自我突破,浮光掠影的扫描无法深入乡村生活内核,美好的,写成了肤浅,苦难的,写成了偏激,这个时代还有多少真相,这个社会还有多少真诚,这片土地还有多少梦想,这种生存还有多少故事,写出来了吗?我们看到了吗?穿越生活表象,文学有多少力量,叙事有多少可能?作者不仅要有眼光,勇气和才情,还要有文化自觉,站在历史文化传统和世界现实格局之上,观照中国,看取乡村,写一条河,写一条街,写一个村庄,写一个小镇,都不是目的,这些只是进入生活的一种视角,一个渠道,是一幅工笔画的描线,把这一切写出神韵,写出立体的精神结构,是给画面一层一层着色,晕染,点染,积染,烘托,弹吹,皆可。关键是对人类文明有普遍的认识,对普世伦理有基本的信任,对文化传统自身是有生命的有充分的理解,对乡村田野调查,和人类社会学有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对乡土中国有真切的爱和理性的把握。

 

《肉烂都在锅里》刊于《延安文学》(双月刊)20114期,《小说选刊》第10期转载。

侯波的小说还读过《上访》,记得当时只是匆匆写过几句话。这篇小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方面缘于作者对于基层生活的熟稔,另一方面则是对乡村政治的清醒透视。尽管给出的结局过于乐观,我还是愿意信任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认知和判断。

《肉烂都在锅里》表面上仍然写的是乡村日常生活,干农活,走亲戚,放电影,喝羊汤,打麻将……还有一种隐在背后的现实:官员们吃喝玩乐,玩忽职守,农村青年离乡打工,感情无着,村民得过且过,精神空虚,上下级工作是瞒和骗,生活也是瞒和骗……但是小说在这一切表象的背后,还有一种文化反思的精神向度和哲学思考。

乡土记忆。我们童年的乡村记忆正在慢慢远去成为历史的背影,多少代人的心灵记忆慢慢蒙上岁月的灰尘。小说中,放电影只是个叙事道具,和电影本身已经没什么关系,乡村露天电影代表一个时代的逝去,代表一种文化的消亡。电视时代把人更深地关在个人主义视野里。农耕文明和农耕时代的节日狂欢,成为一种象征性的仪式,空无一人的广场,在暗夜里愈显寂寥的声音,电影帷幕上晃动的影像,这一切构成了一种丰富的文化隐喻。小说写出了一个集体主义时代逝去的淡淡伤怀。过去放电影,全村大人孩子迎接节日一样的兴奋,如今热闹早已不再,即使有免费羊汤喝,这种最物质最直接的方式,也无法把散落在尘世的心灵重新团聚在某一种光里。作者由此进入生活和时代的内部,以精神和物质正面交锋的方式,带出了浓重的启蒙色调。

乡村现实。村村放电影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式,不过因为失去了现实性需要,而演化为一种纯粹的政绩工程。小说中,作者以一条文化反思的细线穿过这一个小小的时代针孔,写出了大时代里的乡村政治、乡村社会和民生百态。近年来,失地农民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其实失掉了文化之魂的乡村才真正丧失了自身的活力,没有自我疗救的再生力,民心涣散,伦理失序,政治腐败,社会高速流动带来的不稳定,缺少道德向上的内在机制,整个乡村都处在病态发展之中。这篇小说隐约写出了民生疾苦。杀羊的,吃肉的,诚惶诚恐迎接检查的,放电影的丙发子,貌似强大的村支书,对照官僚主义的领导们,让人不期然读出了作者极为冷峻的批判意识。

乡村忧患。这篇小说有着很深的乡村忧患,乡村文化的凋零,乡村爱情的荒芜,乡村政治的本质,乡村生存的真相。苹果园里长满荒草,乡土乌托邦的梦想日益远去。乡土重建是一个大命题,不是今天新闻联播里花红柳绿花团锦簇的新农村建设,也不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浮出水面风云际会的所谓新农民,乡土中国真正强大的梦想,还只是个幻影。乡土重建意味着广阔的人类社会秩序重建和人类文明的重建。如何在分散的个体经济之上重建一种自治,获得一种文化自足,是最切近的现实。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方向有失偏颇,很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者都注意到了,如何校正?小说家不承担这样的社会使命,但是不能不认真严肃思考。

侯波小说写得轻松自如,貌似黑色幽默,其实读来倍感悲凉,和愤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