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列子文化圃田郑国老子庄子哲学王剑冰黄帝孔子官渡关虎屯虎牢关 |
分类: 散文 |
圃田的列子
王剑冰
一
出郑州东去不远,有一个地方叫圃田。东西向的省道将这个地方打开,陇海线的火车使其合而又分。不知是沿袭还是巧合,列子故里竟就在了这道路的旁边。初看到那个标示,还有些不以为然,现在都在争名人,有些地方打个旗号已经见怪不怪。回来查资料,真是有列子居郑国圃田的记载。
哦,那个“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呆若木鸡”、“朝三暮四”的作者,战国时期的大学者列御寇列子就在这里啊!
转脚就走进了圃田村。
穿山门,过钟楼、进大殿,绕廊房,一处处看去,脚步停在御风台,想象也停在这台子上:列子或可就是从这里御风西去。《庄子.逍遥游》中,列子是一个能乘风遨游的神仙。《述异记》中也有,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游八荒,立秋日反归,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摇落。后来列子也真的是被渲染成了一个仙人,唐玄宗天宝年间曾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宋徽宗宣和年间也加封列子为冲虚观妙真君。列子升入了神仙的尊位。
看着想着的时候,眼前就浮有一幅画面:荒草疏离,烟霭凄迷,一个衣袂飘飘者鹏鸟斜风,倏忽间没入云霄。
脚步最后停驻在列子墓前。潮河环流,丘陵起伏,林木森森。
当时的圃田,即使有战乱,也相对平和安逸。这就使得聪敏的列子成了大气候。圃田作为风景而成为八景之一,列子当列入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古八景”。说实在的,姓列的实为少见,上世纪初叶,国外有个人叫列宁,那个列也不是中国的姓。列氏当是一个大姓的,有说为炎帝神农氏的嫡传子嗣。在中华文明史中,列子是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的。他在孔子之后七八十年出生,他百年后,庄子出现。
二
列子的作品可谓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意味隽永。这些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带给人很多可以遵循的道理,如做事情贵在坚持;以好心待人,必得有好的回报,以恶意待人,必得有恶报;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知识技能没有穷尽,不能只学到皮毛就满足等等。我很想知道列子这样一个人物,是如何这等聪慧,让所作进入一个又一个经典。也许这样的写作,就是列子融入社会、解说生命的一种方式,他沉浸在一个个寓言故事里,让那些故事伴随自己、提醒自己,也感染他人、警示他人。我觉得,在列子的作品里是有列子自己的,或也有我自己,这么觉着的时候,就感到离列子近了,就感到了列子的力量,就如汉语里成语的力量。
三
还有杨布打狗的故事: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下雨了,他把白色衣服脱下,穿着一套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认不出杨布,就迎上去对着他大叫。杨布非常恼火,拿了棍子要去打狗。杨朱说:“你不要打狗,你也会是这个样子的。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的,回来的时候变成黑的,你能够不奇怪吗?”
这样的富含哲理的讲说在《列子》中是很多的,如列子问:“道德最高的人不会窒息,入火不会烧伤,腾空行走而不恐惧,他们依靠的是什么?”关尹子道:“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就是说,他们依靠的是纯化本性,涵养元气,保持品德,而不是执意取巧的伎俩,所以能够通向自然。再比如,《黄帝》篇有引粥子的话说:“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
作为一部哲学论著,《列子》对当时思想界关于有无本末的论题作出了独具特色的回应,也更体现了他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可以这么说,《列子》之所以要讨论有无变化的问题,就是为了建构一套形而上的生命理论,以指导人们坦然面对世事自然。列子提出的人生观,就是达生乐死,活则善待生命,死则安逸顺然。知道生命的短暂,就要随心所欲地生活,而不违背自然的欲望,更不要被声名所累,被长生的企图所惑。这与儒家提倡的自我修养、清心寡欲有着本质的差别,更容易被百姓所接受。
四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又来到了圃田。
好热闹,完全是民间传承下来的带有点原始色彩的活动。高跷、舞龙的大场面,泥狗狗、吹糖人的小场景都构成了独特的氛围。器乐、锣鼓、炮仗、烟花配合着这种氛围。还有一种热闹,是夹在期间的“列子文化艺术节”。圃田人越来越感到了作为列子家乡人的骄傲,他们把列子做成了一种文化。杞人忧天的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小儿辨日的故事,都在这节日里展现出来。春天里,会有列子及其故事中人物的风筝,在圃田的旷野里翻飞。圃田,让人进入这里就会沉迷在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之中。
说实话,我觉得对列子这样的人物重视或者说宣扬得还有些不够,列子同老子和庄子应该有一比的。按照金克木的看法,《老子》是给王侯将相讲的哲学,《庄子》是给读书人讲的哲学,而《列子》是给平常人讲的哲学。既然如此,列子就直接进入了民间的亲切中,列子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实际上,现在很多人知道那些成语,却不知是来自于列子。而且列子在思想认识与文学理念上也是先进的,按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学者和作家,他的创作真的是如传说中的那样无拘无束,自由放达,想象斐然,视野极为辽阔,思路极为奇峻。也就不由得让人觉了这人真的是御风而行的非凡者。历史上像列子这样人仙合一的人物实为鲜见。“我欲乘风归去”——除了苏东坡,敢有御风而行的念想者不多。
离开的时候,又猛然想到了一个寓言:“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列子知道大海、去过海边吗?在那个年代,那样的道路,那样的交通工具,他怎样能从遥远的中原到达大海呢?如果没有到过,又是如何想象了大海和鸥鸟呢?
我只能相信这位神人是御风而往了。
列子,真是少有能列于其侧者,不管是其人还是其作,都是一个历史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