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凉河畔
(2009-11-16 09:27:15)
标签:
随笔医学张仲景艾滋病东汉妇女肿瘤家庭南阳王剑冰诗人文化河流 |
分类: 随笔 |
温凉河畔
王剑冰
开始我没有听清它的名字,当我终于听清温凉河时,我一下子惊奇起来。我不明白它为什么是叫这样的名字,既温热又清凉,还是一半热一半凉?我在福建真的见识过一条这样的河流,温泉水就是流过河的半边。而南阳的这条温凉河,是有着历史意义的,它那么巧合地与一个人并在一起。
张仲景所处的时代,正是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人们四散逃离,居无定所,耕无所种。且瘟疫四起,尤其是中原地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莫能例外。历史有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这给张仲景以深刻的印象,他立志要做个能解脱百姓疾苦的先生。这种想法也是因为他的宗族中有个会治病的张伯祖。张仲景去拜师。张伯祖见识了张仲景的聪敏和坚毅,把自己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得以成就一代宗师。
人们总是口口相传着张仲景的故事:一次,张仲景遇见一个疯疯癫癫的妇女,病人家属准备请巫婆为其驱邪。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认为是受了较大的刺激造成的,就对病人家属说:“她不是鬼怪缠身,是热血入室。”就为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疑鬼疑神的症状也消失了。
张仲景外出,路上见许多人围着一个人悲哭。原是那人上吊自杀,被人发现已经不能动弹。张仲景赶紧吩咐用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人,一个按压胸部,一个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活动。张仲景则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不停地松压,那人终于清醒过来。
当时有一个在朝廷作过侍中的有名的诗人王仲宣,张仲景与他的接触中,辨出他身上潜伏着一种麻疯病样的病原。就对他说:“你身上有一种病,得早点医治,要不然40岁时会脱眉而有生命之危。并给他开了几剂五石汤。王仲宣以为是吓唬自己,没有听张仲景的劝告,也没有坚持服五石汤。果然20年后,王仲宣开始脱眉,随后不治身亡。
张仲景的声名就这样自这个地域这个时代辐射开去,千百年流传。迎门的廊柱上,就有这么一副对联:“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横批是:“医国医民功泽千秋”。
我就默默地也来一番自语了,后来连我都不知道究竟说了些什么。但其时的心界却是那般沉静。我一下子悟出了气功的奥秘。“信则灵”。这许有道理在其中。那信便就是一种寄托了。那寄托,就是人生的支柱。每个民族每个人的寄托有所不同,它却产生意志,产生精神。
这种信仰超越时空,超越了民族和国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现在已被译成多种文本,日本的医界至今还照搬《伤寒杂病论》中的某些药方;在美国,《伤寒杂病论》进入了白宫,被总统的私人医生视为珍宝。医圣祠里就陈列着一本尼克松的医生赠送的装潢精美的英文版{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比如治疗“胸痹”(冠心病)的“栝蒌薤白白酒”汤,把栝蒌薤白两味药放入白酒煎煮后服用,疗效显著。“当归生姜羊肉汤”,以补血圣药当归配生姜羊肉,十分有效地用于大病之后体质虚弱者的康复。这个方剂已成为后人传袭的药膳,在中原地区广泛应用。
步下那宽大的台阶,站立温凉河畔,望着往来不断的人们,心想,人类崇尚的就是奉献和无私,互助与和平。世上的各种病症实在是太多了,旧的消亡,新的又生。苍茫人生中,有多少温凉要让百姓体味呢?这需要各种各样的医病者,为世解惑,为民康体。
先生之行,当为世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