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惠苏丹散文集《牛吃蟹》序
王剑冰
苏州是一个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天堂之说,住在天堂里的人过的自然是天堂的生活,自然的生活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发生,这样那样的感想出现。而苏州还有个好,就是它的古朴与雅致,那是从文化上来说的,泡在文化中,也当是另一种幸福。始终是品觉着那样的一种古韵,在典雅中赏识一种生活之上的东西。就像茶,舞在茶碗中,氤氲的气息就够幸福一阵子了。那么,必是要有一些细心的人,热心的人将这些天堂里的生活以及品觉的文化意味反映出来。既然是生活,就必然的不是一模一样,必是有着多种色彩,多种情调,即使是爱情和家庭也还是有着千姿百态的,文化的韵味自也是更加的不同。这个不同,我就见在了惠苏丹的文集里。
惠苏丹是一个不善张扬的人,话语带有着典型的苏州方言,说得快了,你简直不知道她说的是什么,但你知道那是苏州话,是那种像丝绸一般的话。我不能说那就是典型的吴侬软语。反正惠苏丹的话语里有着一种美韵,听的时候,就觉得那是江南的风在飘,里面还有杨柳的气息,运河的气息,小桥流水的气息,更有着枫桥晚钟的气息。而实际上这些气息我都从她的文字中品到了。
我真的觉得惠苏丹值了,她做了苏州人,苏州人不用说话就让人高看两眼了,何况她还说话了呢,何况她用的还是文字呢。这就越发显出不简单来。古人不简单的文字中我记得有“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我喜欢惠苏丹的关于苏州的文章,那些带有着浓浓情感的文字,就像为未眠月下引发相思的渔歌。我想,惠苏丹是明晓这首诗的,并且将这种理会糅进自己的作品中,《“井”观生活》、《遇.雨.鱼》、《沉默的土地》、《记忆里的南浩街》、《照片里的园林》、《醉写三香路》一篇篇的都让人看出苏州好,看出苏州的过去与现在,比如她在《记忆里的南浩街》中写到:“我家住在南浩街北部的中段,前面是金门南新桥,后面是阊门吊桥。我家是一个大的石库门,里面住了二三十户人家。听当时的老人们说:那是以前的状元申贵升的住宅。”在这个大宅院里,她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而她笔下的南浩街,却是苏州各种小街的缩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的社会生活。最后惠苏丹还要交代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就是这个伴我成长的南浩街,在八十年代进行了整体拆迁。重新翻造了又一个南浩街,很新、很美,也有粉墙黛瓦,有亭台、石柱、纪念碑。然而,沉甸甸的历史和我的童年趣事,仿佛随着斑驳的城墙一起消失了。那种古旧的街景、街情虽然有些感伤,却有别一种美感,而这些都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在这些文字里流连,在那种深情里感慨。那是一个苏州的景物图、风俗画。还有一篇《遇.雨.鱼》,同样让人过目难忘,那是写自己与一个老画家在雨中相遇而成为知己的故事,两代人都是怀着对苏州的情感,“记不清雨天的古城里,留下了我们多少足迹,也记不清,我和老雨痴有多少次的相聚。我越来越喜欢这位老人了,他风趣而童心般的性格,让我们没有年龄上的差距。记得,他对我说:有一天,我走了,一定要把骨灰撒在太湖里,变成一条鱼。让我们来个约定吧:许多年后,你也要和我一样,变成太湖里的鱼,让我们相聚在一起,继续享受古城的雨天。好吗?”她最后写出了老画家离去后的“小雨痴”的凄迷心情。
我喜欢苏州并且喜欢交苏州的朋友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周庄是属于苏州管辖的,周庄那是我的第二个故乡呢。我经常地要回故乡去看看,就常常地在苏州转车。每回最先接触的就是苏州,苏州是周庄的先祖呢,但是苏州太暴露了,来的人多,也杂,多少年代过去,把苏州整得有点乱,最近些年才渐渐恢复。周庄就不一样,周庄躲得深啊,那么一个小镇,还在深水中,一般人不知道,也到不了,所以就留下很多像老苏州的东西。所以我看周庄就像看苏州的过去。我喜欢周庄,也是因为喜欢苏州,喜欢苏州也就是喜欢周庄。我觉得他们都是我的故乡。谁不想寻找这样的一个故乡呢?何况是在天堂啊。
惠苏丹不大爱讲话,就总是托她爱人给我打电话,春天的时候让我去赏花,秋天的时候让我去尝蟹。可我总也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并不能说惠苏丹不热情,惠苏丹的热情着实地让我感动,因为是苏州人啊,代表苏州呢。我就觉出苏州人的好,觉出苏州的那种气息总是时时地飘过来。
我还是抽不出时间去一趟苏州,尽管我对那里已经像对家乡一样的了如指掌,但你什么时候烦过回家乡呢?于是我总是在这样的时候答应着,下着最后的决心。而往往在这样的时候,我会跑到苏州作家的文字里去,跑到惠苏丹的文字里去。就像小时跟着谁的犁耙后边捡拾落籽似的,捡回些许的满足。
惠苏丹是热爱生活的,她用笔记录下了关于母亲、父亲、姐姐还有家庭的文字,很多都让人感染其间,她写得最多的还是母亲,在《牛吃蟹》里,她这样写道:“我不善吃蟹,每次,我们家里吃阳澄湖的大闸蟹,妈妈就特别辛苦。因为她除了要烹制螃蟹外,等坐下来吃蟹时,怕我糟蹋了这些“蟹将军”,就仔仔细细将螃蟹的肉,出在螃蟹的背壳里,再将她调的料,淋在上面。这样,我就用这些鲜美的蟹肉过饭吃。”而母亲却总是吃不到什么了。她也在几处提到不幸的姐姐,“姐姐走了。在告别的最后一瞬间,我剪下一缕头发,编织在姐姐的发梢里,把所有的情感都编织进去,一同,随雪纷飞。”这些文字真的是用心、用泪凝结着写出来的。作为一个女子,惠苏丹还写了一些个人生活方面的文章,如《黑与白》、《感受瑜伽》、《沐浴小记》等,如《沐浴小记》中描述:“浴室是个正真的女人世界,这里特有的氛围,催人长大、成熟。老实说,我除了洗涤躯体,也喜欢揉搓灵魂。在这湿漉漉、雾濛濛的天地里,一切是清新、朦胧、赤裸的,你尽可以改变自己,一身纯洁,坦坦荡荡,或者沾染妖气,想入非非。”这是来自生活的,充满了自然色彩,让人觉出这是一个生活中而不是悬浮在空间的女子,她敢喜敢怒,有苦有乐,她毫不掩饰一个女子在这个社会中所遇到的,所经历的,由此显现出她的真实,真实才让人觉得可亲可近,可交可信。惠苏丹还有一些以孩子的口吻写出的篇章,她觉得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出年轻一代的心理风貌,这些文章也就另有特色,说明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了解与理解。
总之,在这本书中,我不仅更多地了解了苏州的人文风情,也了解了苏州人的生活风貌,这是一个苏州和苏州人的文字画册,我会时时打开来,就像惠苏丹喜欢慢慢地品着一杯茶一样,我会从中慢慢品出那幽幽的香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