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写《八月桂花》

(2009-10-24 07:03:24)
标签:

大别山

红军

八月桂花

王剑冰

读者

随笔

生命

民歌

文化

旅游

农民

杂谈

分类: 随笔

接受某报的采访

我写《八月桂花》

王剑冰

我曾两进大别山,感触很多,但都无法理出头绪。大别山是红色根据地,产生了成百上千的将军和高级干部,很为当地人骄傲。当我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心里就充满了崇敬感,见到每一个人也充满崇敬感,想他们是不是什么人的后代。越往深处走,越感到脚下沉沉的。当地的干部告诉我,几乎每一家都有人献出了生命。

我看到现在的这些百姓生活的水准并不高,房子也还是老得多,生产方式也是多少年前的方式,路上有人荷锄赶着牲畜回家,头戴着破旧的草帽,高挽着裤腿。嘴里叼着一只大烟袋。有人就告诉,说这个老人就是当年的失散红军,和他一起起事的已经在中央了。而我看,那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跟他们聊起来,他们没有出过远门,也就不可能去过北京,他们的眼神有些呆滞,言语木呐。但他们还会唱红军歌。去一些村子,弯曲的小路上,有些老牛就躺在路中央,任由你怎么鸣喇叭也不会起来。有人就说,这里的人啥人没见过,连牲口都不会在乎你的到来。

乡亲们却朴实,你走进一家人家,人家里的人当年不是军长就是师长,人牺牲在战场上,家里的人送你时还要给你手里塞上花生和大枣,说着还回来看看的话。

我走进鄂豫皖烈士纪念馆,比第一次来看得更认真。我真的想看看那些烈士,想知道他们更多的东西,想记下他们的名字,想找出我心里的为什么。

活动后来的安排是去看大别山顶的风景,说看了红色再看绿色,那绿色里有山顶的溪流和蓝湖,还有满山遍野的丛林。我没有去,我提出再进纪念馆。我觉得还没有看够。就这样我记下了那些名字,我发现了牺牲和遇难的区别,我看到了烈士的日记和袖标,我看到了那些破旧的服装和用具。纪念馆里几乎没有什么人,陪着我的也出去等在外边了。我独自一人时感受到了压抑和害怕,被那些数字,那些灵魂,那些我去过的地名和知道的人名。一种情绪山涛一般压过来。

我走出来时,看到那块石头,上面刻着鲜红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似乎听到了那首耳熟能详的大别山民歌的曲调。我看见那么多的桂花树,一树一树的桂花落了一地,芳香也随之四散着。阴历八月,就是阳历十月了,十月是建国的日子,也是丰收的日子。我就想到,桂花其实在每年的一月就开始积蓄酝酿了,只是到十月才张开她的芬芳。那么那些自一月起每月都有人献出的生命,也是如此。我已经记录了一些名字,那只是极有限的烈士,他们为了“八月桂花”的花开和十月的幸福献上了自己的汁液。我甚至看到了远处的农家的麦秸垛,那么高的麦秸垛,究竟垛了多少麦秸在其中?那同样引发人的联想。

我的思绪纷然,感情却集中起来,在心里沉实。随之就有了那篇《八月桂花》。文章在《随笔》、《羊城晚报》发表后,《读者》等报刊很快进行了转载。我在文中没有图解感念性的东西,我们今天的写作已经不是口号的堆积了,也无需拔高些什么。

我在意的是生命,那些桂花样可爱可惜和可贵的生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