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是一个老话题:关于“形散神不散”——散文诗话(26
(2009-10-22 07:12:57)
标签:
散文诗话形散神不散文艺课堂教学王剑冰科学文学理论散文时代文化 |
仍是一个老话题:关于“形散神不散”
散文诗话(26)
王剑冰
谈散文还是要谈到“形散神不散”的话题,尽管作为散文理论的一种主张,这个话题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一次去某所大学讲课,学生递来的纸条上写道:我们老师说,散文的主旨就是“形散神不散”,但是老师未将这个问题讲透,现在有说这个提法过时了,可课堂上仍在这么讲着,请问提法还有过时之说吗?
我以为作为一种文学主张,只要情理上或说逻辑上正确,就不会有过时之说,它不是一种文学运动,热火一过就失去了效应。关键在于,这种提法一开始就有其不甚合理或不甚周周延的地方。这个提法是20世纪60年代初,青年学子肖云儒在《形散神不散》的文章中首先提出的。他说:“神不‘散’,中心明确,紧凑集中,不赘述。形‘散’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而言。”
此说一出即产生了影响,认为它很简洁很明确地道出了散文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一时成为文学界所认同的一种认识散文的群体思维模式。不少学校用于指导课堂教学,一些写作者也引以为妙诀。
实际上在这个观点上一直没有断了争论,只不过“形散神不散”一直占有着上风口的位置,接受者为众。就觉得它好记好领会好使用。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散文创作的发展变化,人们愈来愈感到此说的障目,认为它囿于散文的发展,于是开始从本质上重新对“形散神不散”的提法进行审视。基本观点认为:“形散神不散”曲解了散文艺术形象“形”与“神”的本质。艺术形象本就是形与神的统一。这是其一。其二是“形散神不散”曲解了散文文体“自由”的本质特征。自由是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是对散文文体的科学概括,而“散”与“不散”只是现象的描述,不足以概括散文文体的本质。从形式逻辑讲,“形散神不散”也反驳不了另外三个简单判断与其同时存在的必然性,即:形散神散,形不散神不散,形不散神散。因而此说便渐渐地退出了文学舞台,很少被人再提起用于指导散文创作。
现在肖云儒先生在西安,上次在黄河壶口论坛上,我们两个正好挨着。肖先生说看过我的不少散文理论,我说也谈到过他的形散神不散的话题,他就笑,说不可再提了。但我觉得,那确实是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对散文的研究和发展很有好处。也说明肖先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青年。因而早就了一个时代的文艺理论家。肖云儒先生仍在进行着文艺理论研究,我很是敬佩他。再次在西安的一次会上见面时,还谈到了我的散文理论集《散文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