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雨,走进一个境界
(2009-08-16 06:13:24)
标签:
王剑冰晨雨峨眉山伏虎堂尼姑长发佛门佛性境界祝愿杂谈 |
分类: 随笔 |
晨雨
王剑冰
微雨淅沥。整座峨眉山笼罩在一片雨雾之中。山顶的气温据说已是零下了。
仍有足音踏响晨韵。沿一条小路,蜿蜒攀来,群峰古柏中,一座寺庙翼然而出,“伏虎堂”三个大字凛凛生威。
寺庙始建于唐,因地处野岭,常有虎患,冠伏虎名以镇之。时光照到现今,也依然静僻,别说当年,一座寺于峨眉山脚之情景。
步上高台,一座朱红大门訇然而开。没想到的是,这伏虎堂的主人,竟是清一色的尼姑!
初时不觉。门口收票者是两老妇,里边的小卖部有一长发女子,也未放在心上。步入大殿,佛堂的击鼓处,一齐耳短发姑娘低头织着毛活,便有些怪了。她在这里做甚?替主人帮忙,还是游客坐此歇息?进入第二大殿,就又看见一个哼着小曲,织着毛活的削发人,脸上身段同女子无二。大家好生奇怪,窃语着是否进了尼姑庵。周围一问,果然就是。又见厨房忙火的,洒扫庭院的,有长发者,有削发的,年轻人居多。不免有些感慨,这样年纪轻轻的,怎就离开纷繁的生活,到此皈依佛门?据说进此寺院也不容易,绝非谁想来就来的了的,也要经过考核、测验,文化程度要在高中以上,有的还有大专学历。来后一年,先不削发,意为见习期,合格方能削发为尼。因而门口处等的那些长发女,必是在见习期了,要么上前问话,都不大张口,是怕内心净不下来吗?
紧挨佛殿一角的走廊中,一格格小窗排列两旁,从一卷帘的窗角望进去,却是尼姑的住室。两三条板床,床上摆放着整齐的被子,除几件简单的用具外,再无别的东西。被子、床单、窗帘全是灰色的,透出一股清寒与宁静。想到晚间,在这孤深的殿宇下,不知如何得过。当然这是凡人所慨,在人家,可能正是一种超然境界。
一尼给守在前边大殿的短发女子送饭来,清汤寡水的一碗萝卜面汤,白白的让人产生不了食欲。这即是佛门素餐的生活了。舍去欲望,也就不会贪食。每天坐在那里,守着自己的一个位置,终生不弃。手中的那份毛活,想也是一种寄托,以解时间长长的寂寞。这是何等的坚毅,或者说,这是何等的决心和勇气!
许也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吧。
佛书上说,佛就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这样说来,她们追求的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人们不理解,便是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还处在执迷不悟之中。包括我本人,总是想她们来世一生,不知何缘舍去七情六欲。看那几个长发姑娘,顶多20岁,她们是受了人间什么没齿之辱,而看破了一切,还是一开始就决定了以此为终生寻求?
是同情是钦佩是感叹都说不上来。举起相机时,那短发女子才婉然一笑:“不许拍照。”
快门已经响了。
“不经同意就拍照?”
似也无大责之意。
笑笑算致歉意。你是哪个学校出来的,你的所学皆是为了入得佛门吗?
终不好问。
如此偌大一座寺庙,前后左右几进院落几座殿堂,都被这些女子管理得井然有序。即使这般天气,香炉中也是香火不断,可见朝拜之胜。缭缭绕绕的白烟,同雨雾合在一起,飘融在空间,让人想起繁杂的集市。
却少了许多声音。没有吵闹,没有喊叫,没有悲哭浪笑,凡人来此,都减免了许多毛病,或许净化了心灵。更多者,是怀一个诚字而来,也是佛光相照的结果?
退出那座寺庙,最后看了看那位将要削发而在受着考验的女子,回到车上,打开一本刚买的书,见到这样一段话:佛的这个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人人原都具有。人类恋于外境及现象,与假定的诸般设想,为所谓生存、名利、情爱、权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死,还不觉悟,因此埋没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无限的能力,不能同时达到最圆满的境地,不能从烦恼痛苦中解放出来。佛院即是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
如此似懂非懂,也便感到那高堂大殿里有一种几千年都不败的精神,心中便也有了一种境界,一种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