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商业模式,有一个残酷的事实今天要告知大家:不管看起来多么完美的模式,只有抓到了时代的风口,才能让企业真正的大放异彩,一飞冲天。
否则,即使再精致的模式也会有生不逢时之感,其价值会被低估,也不容易做出成绩。比如共享租车模式,其实,一嗨租车早就在2006年就诞生了,是中国第一家运用互联网技术支撑的租车公司,还有几家大型投资机构的推动,但一直不温不火,即使2014年赴美上市,也未能引领行业发展,一直到优步进入中国、滴滴崛起,一嗨租车、神州租车也跟着火起来了,尽管没有像滴滴这么火,但比以前也有了更大的空间,因为它刚刚出生的时候,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GPS定位,以及移动支付系统,还只是刚刚露芽,很不成熟。当然,也有一些后来跟风起来的共享租车也是比较惨的,连易到这样的资深创业公司都难以生存。
这还真让雷军说对了:
风来了,猪都能飞。
关键是,在风口形成的时候,猪要站对位置,还要摆对姿势,否则,也可能飞的不对,就摔得很惨。
其实,所谓风口,就是发展快速的行业领域,这既可能是新的行业领域,如移动互联网、AI人工智能等,也可能是传统行业领域的新发展机遇,如医疗健康、军工等。
不过,既然是风口,这其中就可能有泡沫,“假风口”就会屡屡出现。通常,这种假风口也会像真的风口一样,被宣传成下一个千亿或者万亿的市场,以市场想象空间巨大为引子,再加上一帮投资人在那里煽风点火,最后不少人像飞蛾扑火一样的投入进来,最后灰飞烟灭,比如2006年的光伏、2013年的
OTO、2014年那波智能硬件浪潮,汹涌澎湃,很多公司做空气检测仪,卖点就是可以分享具有价值的大数据。结果,用户在使用中根本还没有分享数据的需求,也根本没有解决用户的痛点,一大批智能硬件为产品的创业公司销声匿迹了。
其实,对于风口,几乎每个做投资的都能看到,有些经验的企业家也会看得到,但是,为什么绝大部分的企业家或创业者没有能够抓住,甚至身处风口的投资者也没有能抓住呢?
这是因为,他们面对风口的解决方案不同,他们头脑中的商业逻辑不同,也就是说,采用的商业模式不同。在我看来,只有活的模式才有驾驭风口的能力。
什么叫活的商业模式?
就是一个有弹性且适应性强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不能拘泥于商业模式几大要素,我们提供给大家的是思维、工具、方法,功夫还得大家练习,熟能生巧,从而构建起强大而具有弹性的商业模式。
比较典型的就是滴滴,开始启动的时候,深受打车用户的欢迎,但是出租车公司不喜欢,这有打破出租车垄断的可能,司机也不喜欢,打破了原来的习惯,也不一定挣到更多的钱,可是管理更严格了。因此,滴滴首先要做通出租车公司的工作,使其成为合作伙伴,增加其收益,其次,重点做好司机的工作,尤其是用补贴先让他们尝到甜头,当然,同时还要做好监管部门的工作,这三方任何一方不配合就没戏。当然,最重要的是,让顾客觉得方便且有益才是王道,补贴屡试不爽。然后,随着乘客的逐渐接受,逐渐增加了滴滴专车、滴滴顺风车、滴滴拼车、滴滴巴士、滴滴代驾等。同一时间段,不少共享租车的公司也赶上了这个风口,但是模式固化,不愿改变和适应,最后也消失了,优步退出中国是最典型的一个。
那怎样才能构建一个活的商业模式,从而更有效的抓住风口呢?
在此,我提供几个方法:
方法1:对新趋势保持敏感性。
时刻保持对于新趋势、新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是创业者基本功。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马东下海创业,在网络广告市场的上升期,做了国内第一个网络综艺项目;在内容付费刚刚兴起时,在喜马拉雅上线了“好好说话”的付费产品等。
踩中了几个风口,让人们对马东这个艺人刮目相看,他说:“我觉得风口是个形容词,做一个公司,一天到晚老想追逐风口,我觉得这个事是很要命的”。在他看来,创业者保持对商业环境的敏感性最重要,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开放,才是创业者对待风口的正确态度。
方法2:发现趋势苗头,提前布局,厚积薄发。
当一个行业领域成为趋势的时候,其实就到了丰收期和泡沫期了,比如现在的共享单车,人工智能也即将到达这个时期,因此,要提前布局,既不能走得太快,但也不能等趋势来后再动手,动手太快,容易成先烈,动手太慢,容易成“羊群”和“韭菜”,提前布局几乎是抢占风口的基本要求,无论是滴滴,还是小黄车,以及支付宝,还是百度的人工智能,或者是红杉资本对于医疗健康产业,都是提前布局者。提前布局,占领先机,但不能冒进,而是积累能量,厚积而薄发。任何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积累,是别人看不到的,别人看到了,项目已经长大了,你还没有长大,别人就都盯着你,那你就容易飘飘然,距离夭折就不远了,不少创业公司的死亡都是被投资人“宠死了”。
方法3:找到合适的战略投资人。
创业公司凭借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抓到风口,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就是找到合适的战略投资人,这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A轮。也就是说,要想抓风口,你要有足够的银子,还得有行的人说你行,仅靠自己行,不行。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战略投资人,一个创业公司很难凭一己之力或完全靠自己的资金实力抓到风口。当然,所谓合适的概念,就是如果找到的投资人不合适,也可能让看起来很好的商业模式很难获得理想结果,甚至两败俱伤,比如,在2000年马云还在为干什么发愁的时候,中国当时已经有了最为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8848,他的创始人叫王峻涛,被称为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网名老榕。当时不少投资人希望投资8848,而且已经启动了IPO,可是由于投资人与创始人团队内部斗争激烈,创始人王峻涛在上市前退出了8848,而8848尽管上市,但沦落到了一个小小的购物网站,再也不被人们提及。我想,如果当时的8848成功了,哪还有后来的阿里巴巴呢?而马云恰恰是由于找到了孙正义这样开明的投资人和蔡崇信这样得力的伙伴,成就了中国电子商务的传奇。
因此,对于战略投资人,没有,发展是很难,而有了,不一定是找最有名的,也不是找最有钱的,而是合适的,对于创业者而言,这个时候,缺的不仅仅是钱,而是能够在战略层面上帮助自己前行的合作伙伴。
而所谓合适的一般有几个特征:
1与创始人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
2拥有行业领域的整合资源能力;
3对于创始人团队比较信任且能够放权;
4对创始人团队的文化比较欣赏且有一定的共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