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钟鸣夏梦
钟鸣夏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69
  • 关注人气:1,0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记》(16)礼书第一

(2009-03-10 21:02:41)
标签: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本纪

分类: 读史小记

                       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书》,是司马迁创行的史体之一。《礼书》,专门探讨有关“礼”的若干理论。“礼”,就是维系世间万物等级、秩序的规定或制度。在《礼书》中,司马迁讲了“礼”的特征、功能和沿革。

 

太史公说:“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礼”的品格、功能,实在博大、众多、盛美啊!它主宰万物、驱策人们,岂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我曾到大行礼官那里,研究夏、商、周三代礼制的演变,才知道,按照人情制定“礼”,依据人性制定“仪”,是由来已久的事了。

 

“节人欲”为“礼之辨”,是儒、墨两家理论的分界线,墨家主张“一之于情性”,儒者则主张人欲按等级加以节制。

“礼”的特征是“贵本亲用”。“礼有三本”:天地、先祖和君师。辨尊卑大小是“贵本”的具体表现。“贵本亲用”是“礼”的最高形式。司马迁论述了“礼”的重要性,提出了“礼为人道之极”、“礼贵适中”的观点。

 

太史公曰:“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有以辨,至察有以说。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小人不能则也。”完美极了!将隆盛完备的“礼”作为人道的最高准则,天下无人能有所增损。它情文相符,首尾呼应,富于文彩而不繁缛、有节制,明察秋毫而不苛细、人悦服。天下遵从就能得到治理,否则就生祸乱;遵从者得安定,不从则危亡。“小人”靠自身是不能守礼的。“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圣人道德深厚,是多行礼义,积累所致;恢弘博大,是礼义拓广的结果;道德高尚,是礼义隆盛的原因;心智聪明,是事事尽礼的缘故。

 

读完本篇,我“百度”了一下“礼”。现将其内容要点转贴于此,以供参考。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