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标签思维”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教育随笔 |
警惕“标签思维”
“标签化”是指人们为了说明一件事物,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以共同认知的概念概括该事物,以便于人们快速的对事物的理解。
其实,任何人或事物都没有固有属性(也就是所谓的“标签”),它的所有优点,缺点其实都是外界不同需求下的不同体现。同一个特点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是优点也可能是缺点。就连这一特点也是与外界粘连显现出来的,单独就任何一人或事物本身而言,无法贴上任何标签化的形容。
以上是在哲学层面对“标签化”、“标签思维”的描述,这些或许可以引发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在同一主题下,极易出现“伟大”、“舍己为人”、“思乡”等标签化的词语。这些词语的描述是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词语的意义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建构:一方面是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需要回到“这一篇”的语言文字本身。如果脱离了“这一篇”,脱离了语言文字本身,可就可以说这些词语只是些“标签化”的词语,学生并没有走进课文中去,更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
下面分享几个教学片断:
“漂泊、孤寂、凄凉”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古诗《静夜思》时,当课件上出示“漂泊、孤寂、凄凉”这些词语的时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否能理解呢?在这一环节中,“漂泊、孤寂、凄凉”这些词语就是“标签化”的词语,而且是教师给贴上的标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只是教师在告诉学生,学生未必能理解。如此教学必然是无效或是低效的。
教学时,不仅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还需要思考“教到什么程度”。例如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参考《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
第一学段“阅读”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对照要求,我们可以明白,原来对于一二年级,只要求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并非要理解每一个词、每一句诗的意思。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只需要初步体验,不需要深挖;如果教师想引领着学生往前再走一步,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一定要避免直白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讲授,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
对于古诗,讲究“知人论世”。《静夜思》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当时李白二十六岁,卧病扬州旅社。如果我们把写作的背景转化为一年级小朋友能听懂的话“一个人,只身在外,远离亲人、朋友,而且卧病在床”,或许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应该可以大致了解诗人内心的凄苦。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初步情感体验,教师没有必要纠结于哪一个词。
“明贬实褒”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所以在教学《猫》一课时要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时,一学生提到了“明贬实褒”一词。教师相机通过课件出示:
老舍先生用这种明贬实褒的写法,说明他真的喜爱猫,把猫当成了家里的重要一员。
从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只是)提到了“明贬实褒”。我们再读一读课件上的话,通过这段话,学生是否能理解“明贬实褒”?如果仅仅在“明贬实褒”这四个字本身下功夫,学生显然是理解不到位的。要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好的方法是回到语言文字本身,回到具体的语境中去。
再者,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在教学时能关注到“明贬实褒”这一写法,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从“写了什么”转变为“怎么写的”的意识。不过,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再往前走一下,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建立了联系。
讲故事
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是一则寓言故事,依据文体特点编者设计了以下两个课后问题:
2.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角:美丽
腿:难看
3. 下面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
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
问题2关注了寓言故事的内容,问题3关注了寓言故事的寓意。
在教学时,学生用自己讲一讲这个故事时,学生会不自觉的对故事进行(简要)复述。在教学时,教师对于讲故事、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创造性复述这些概念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只有厘清这几个概念,才能教正确,才能教的有效。
复述和讲故事是有区别的。复述指的是把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件(已经组织好的语言),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内容,复述下来;而讲故事是把课文中的故事讲下来(需要你思考,自己组织语言)。再者,复述和讲故事的语气不同,我们常说这个人会讲故事,而从没有听别人说过这个人会复述。讲故事要绘声绘色,有时还需要动作、神态的辅助。
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接触最多、最感兴趣的文本形式,在低年级教材中亦占据主要地位。从一年级下册要求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尝试说一说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到二年级上下册明确安排的15次讲故事练习,我们可以发现课后习题中其实隐藏着一条能力训练的线——如何讲好故事。在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易教便学的支架:插图、关键词、表格、思维导图等,教师要用好这些支架,让学生真正掌握讲故事的能力。
标签是我们对事物的概括与说明,标签化的表达往往是成语、俗语、抽象的概念等等。他受限于时间、地点、场景等客观因素。人们的认知只是他个人对事物的理解,由于认知的局限,往往造成认知上的狭隘。主观上是因为以一些概念代替了思维。
逻辑学定义概念是“确定其内涵,包括其所有的外延。”而我们的知识体系由于过度的细分,对于事物的整体掌握显得更缺乏,概念作为信息流通,简洁性更利于传播。但势必摒弃了一些不重要的信息,若不进行有效的思辨思维,就会造成概念化的局限。
一切的一切,皆需要思考。
没有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德重
2022年4月7日星期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