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日志(108):阅读多篇文章=群文阅读?

(2015-04-26 19:00:51)
标签:

教育

小学语文

分类: 教育随笔

教育日志(108):阅读多篇文章=群文阅读?

2015424商丘市实验小学邀请了李祖文老师在美丽的实小分校就“群文阅读”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交流活动。

上午实小的吕雪明老师执教了《田园组诗》、徐璐君老师执教了《桃之夭》,李祖文老师执教了《人物性格的多面向》,三节群文主题下的交流课结束后,李祖文进行了评课。

评课时,李老师抛给我们了一个问题:一节课呈现了数篇文章,是不是就是群文阅读课?

“群”者,多也、聚也。

“群文”,即汇聚多篇文章。

那么,什么是“群文阅读”呢?显然,我们有时只关注了“群文,而缺少了对“阅读”的关注。

关于群文,我们有必要要来温习一下赵镜中先生的话:

在政府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尹祖琴老师在商丘“群文阅读”研究启动培训会上这样定义:

“群文阅读”是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上,呈现与某个议题相关的多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立体阅读,探究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发展阅读力,相机进行多方面的言语实践。简言之,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与思考力。(因为,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其实,一直到现在,“群文阅读”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这也更像我们的“语文”一样,一直是模糊的,让人说不清、道不明。所以,群文也好,语文也罢,呈现的都在异彩纷呈之势。张琳老师认为我们现在的语文流派就像处在战国时代一样,“多元共生”,看似繁荣,其实不然,单单从现代社会对语文是否满意这一点就否认了语文的繁荣。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

“群文阅读”的教学绕不开“议题”的选择,而这个“议题”和我们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却是不同的。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话语”主题单元的三篇文章分别为《大地的话》(诗歌)、《语言的魅力》、《秉笔直书》三篇文章虽说是围绕“话语”选材,文章的关联却不大。

 吕老师执教的《田园组诗》选取的四首诗分别为《四时田园杂兴》(二首)、《雨过山村》、《乡村四月》,虽然也都是田园诗,学生在阅读中却没有能够发展出自己的观点,没有就相同的议题展开深入的学习。显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文阅读课。

尹祖琴老师指出“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可讨论性。李祖文老师就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会变魔术的图像诗》这样的议题,因为有了会变魔术的前缀语,已经给了孩子较为明显的指向性。孩子其实可以说的话题不多,可以延伸的不同观点也不多。相反,再看看蒋军晶老师的《最后一句诗》,只有课堂聚焦的点,而没有观点的提前指向。两相比较,“议题”更倾向于中性。也只有比较中性的话题,给学生可以发挥的空间就更大。

李祖文老师在课堂上比较关注的三个点:

1.  学生自我学习的功能。

2.  小组功能的体现。

3.  班级汇报的利用。

李老师的课堂我最为欣赏的是在课堂上他在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倾听。李老师自己也说:“我的课堂上总是十分钟是冷冷的,但是,这时学生一个个都是外冷内热的。”课堂,就是需要有这样安静的时刻,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李老师的课堂上的总是显得扎实而有效,而且课堂教学紧紧围绕议题“人物性格的多面向”展开。

如果站在群文的角度来看吕老师、徐老师的两节课,俨然不是一节中规中矩的“群文阅读课”,其主要问题就是议题不够明确。诚为李老师所说,吕老师上的是“古诗中的田园”,徐老师上的是“古诗中的桃花”。这样的课如何上成“群文阅读课”,李老师这样建议,如若是“田园诗”,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它们传达给我们的情意有什么不同。《桃之夭》选取了9篇和桃花有关的诗歌,他们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有的是愉悦——《桃之夭》,有的是哀伤——《题都护南庄》,有的表达志向。如果能围绕“田园”、“桃花”上再多下些功夫,才算是一节“群文阅读课”。

以上是站在群文阅读的角度来说两位老师的课,那么两位老师的课是不是原本就是以“群文阅读课”为目标来设计的呢?我觉得并非如此,吕老师的课从课件显示可以看出她虽然领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田园诗一组四首诗,可是在课堂上她还是在把实小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个完整的展示:

1.  预学,感知美。

2.  研学,欣赏美。

3.  延学,创造美。

从这一点来看,吕老师的这节课更像是实小的教学模式展示课。

徐老师的《桃之夭》则是实小在素读教学方面做的一个尝试,也正是因为课前定位的不同,才导致了课堂呈现的各异。两位老师的课不是“群文阅读课”,更像是古诗欣赏课,特别是徐老师的《桃之夭》,真的感受到了美,真的是一种享受。徐老师从《诗经桃夭》入题,在学生读通读顺之后吟唱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听了一遍就被带了进去。虽然在课堂上徐老师并没有去介绍吟诵,不过这种形式的引入让这节课又多了些诗情画意。从桃花到诗意,从归到妇,说文解字的引入丰实了这节课的文化底蕴。由《题都城南庄》典故的讲解到柳如是的《西湖八绝句》,由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王维的《田园乐》、唐寅的《桃花庵》。整节课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做为一节诗文欣赏课,可圈可点。由此想到,很多时候,教师的基本功并不差,只是因为教学设计的不同,会让课堂呈现不同的流向,当然,教师在课堂上也一定要有这种驾驭课堂流向的能力与实力才能让一节课精彩。

回过头来说群文阅读,我觉得一节群文课第一步应该是议题的确定,这也是最重要的。例如李祖文老师的《聚焦幻想小说》一课的议题:“神奇”是什么?《人物性格的多面向》这个议题更明显。蒋军晶老师的《创世神话》,聚焦神话的相通、相似之处并以此尝试解析神话,《草莓新闻一组》勾联学生的生活,训练学生的思辩能力。

议题更像是多篇文章中的一个点,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从多篇文章中梳理出这个点,有可议性、有开放性,只有这样你才能迈开走向群文的第一步。

德重

2015/4/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