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传录
刘传录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437
  • 关注人气:7,5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徂徕炼神庵再获“穉川谷”摩崖

(2012-08-29 17:08:56)
标签:

转载

分类: 泰山文化
有幸与周郢教授一块考察徂徕山

炼神庵再获“穉川谷”摩崖,佐证魏晋高道葛玄、葛洪徂徕仙踪

 

[转载]徂徕炼神庵再获“穉川谷”摩崖



      此前,笔者在徂徕山邃谷中发现并识读炼神庵成吉思汗等圣旨摩崖刻,引起了各方关注。8月23日,又请徂徕山林场徐锦儒场长及焦圣涛君为导,重访炼神庵,在徐场长的指引下,于庵旁又新获“昭阳门”(楷书)、“穉川谷”、“玩峰亭”(篆书)及“重修上清之庵”摩崖。其中“穉川谷”一刻,可佐证魏晋高道葛玄、葛洪徂徕仙踪,尤为重要。

题记中之“穉(稚)川”,证以《晋书》卷七二《葛洪传》:“葛洪字稚川。”元代《创修通道宫碑记》也称此地为“徂徕葛家坊稚川仙迹”,则谷名源自晋代道教宗师葛洪。另外在《复兴葛氏岩炼神庵记》中称此岭名葛氏岩,“相传昔葛仙公尝游憩于此也”而得名,“葛仙公”则为汉末三国之际名道葛玄(葛洪从祖)。据此,葛氏祖孙与徂徕一山深有关涉。

葛玄、葛洪均为道教史上之重要人物,但现存各种道书史传,均未涉及其人在泰山地区之行迹。不过二人与山东实具渊源,陈寅恪先生《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指出: “《太平御览》六六三引《列仙传》作‘葛洪,字稚川,琅邪人’。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云:‘本属琅琊,后汉骠骑僮侯卢,让国与弟,来居此土。’是葛氏本琅邪人。琅邪固天师道发源之地,与史实尤相适合。”(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页2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按西汉琅琊治东武(今诸城),东汉治开阳(今临沂),皆在今山东东南沿海之境。是葛氏原籍山东,所奉天师道亦发源于山东沿海一带。

不仅葛氏故里山东,而且祖孙之遗踪,在地方志乘及碑石上,也自班班可征——

关于葛玄:沂州(今临沂)有葛仙翁炼丹飞升处。嘉靖《山东通志》卷五《山川(兖州府)》:“炉山:在沂州东北六十里。产金,有金神庙。世传葛玄烧丹之所,故名。”又乾隆《沂州府志》卷二《山川》:“炉山:(兰山)县北六十里,上有金神庙,断碑可考。世传葛仙翁炼丹飞升处。”又康熙《沂州志》卷一《山川》:“炉山,在州北六十里,上有金神庙,断碑可考,世传葛仙翁烧丹飞昇于此。”又州北磨(映)旗山(今属沂南县境)有葛仙翁药池。山下尚庵寺内有无年号残碑云:“尚庵寺之历久而常新者,岂仅白衣之神感乎,抑亦葛仙翁之飞升于此也。……且山之上有炼丹炉,葛翁之所以洗濯其心也。”(邵明武《趣谈英奇山》,《临沂日报》2010.6.4)。又莒州(今莒县)络山有葛仙翁读书处,嘉庆《莒州志》卷一《山水》:“络山,城西北四十里,州之主山也。后峰临河,南北两峰并峙,北峰下有残碑尚存,称葛仙翁与举人苗顗读书处。”民国《重修莒志》卷十七《山水下》:“络山:在城西北四十五里。……《旧志》谓为州之主山,北峰下有残碑,称葛仙翁与苗孝廉顗读书处。并云是仙翁之化身处。峰下有葛公洞,今湮。”卷十八《舆地志·古迹上》:“葛仙翁与孝廉苗顗读书处:在络山北峰下,有碑记。”

 

[转载]徂徕炼神庵再获“穉川谷”摩崖

 

关于葛洪:位于临沂、枣庄交界处之抱犊崮,传由葛洪之号抱朴子而得名。康熙《费县志》卷一《地理》:“仙台山:即抱犊崮,相传葛稚川抱犊上山,耕以自养。”今崮下灵峰寺(属沂南县下村乡)明万历元年(1573)崔景《重修天台山灵峰禅寺记》(额作《重修鲁府天台山灵峰禅寺记》)云:“费南约百里有山曰天台,一抱犊山,昔葛稚川絜一犊副力耕耔,浩气精淳,名闻帝阙,勅封抱朴真人。因兹号抱犊山。”(碑今立灵峰寺山门里西侧)又沂南映旗山有葛洪故宅,民国二十五年《临沂县志》卷二《山川》云:“又东为映旗山,山坳有长春庵,相传以为葛洪故宅。前有泉,名老子玉池,殆附会葛洪事名之欤?”

这些琅邪遗迹遗存,都归之葛氏祖孙,应非全出于无根虚构。而泰山地区与琅邪毗邻,葛玄北归故里时,“尝游憩于此(徂徕山)”;而葛洪“少有入山之志”(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其于永安元年(304)“陈敏之乱”后,“奔播四出,余周旋徐、豫、荆、襄、江、广数州之间”(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四《金丹》,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页70,中华书局1985年版),曾至距徐州琅邪郡蒙阴县以北不足百里的徂徕山,均不无可能。

葛洪在泰山曾有活动,还可举出一条内证。《抱朴子内篇》卷十一《仙药》云:“黄卢子、寻木华、玄液华,此三芝生于泰山要乡及奉高,有得而服之,皆令人寿千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页200,中华书局1985年版)所云“要乡”,今作药乡,在泰山东北麓深山中。因盛产中草药,故而得名,又名“药园”。嘉靖《泰山志》卷一云:“药园:在岳之阳(应为阴),世传有修真之士种药于此。”这是一个僻处泰山深谷内的小地名,未亲至其地,很少获知其名及物产。可见稚川有泰山之游是十分可能的。至于徂徕山“葛氏岩”与“稚川谷”是否确为葛玄、葛洪遗踪,目前虽无法确证,但这些名迹的出现,至少说明了葛氏道派在泰山地区的具有颇深影响,而这一千年文化积奠,后又成为金元之际新道教在泰山肇兴起的历史远源。

 

[转载]徂徕炼神庵再获“穉川谷”摩崖

 

[转载]徂徕炼神庵再获“穉川谷”摩崖

[转载]徂徕炼神庵再获“穉川谷”摩崖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