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李自成大顺军在泰山
(2012-02-29 10:43:48)
标签:
转载 |
分类: 泰山文化 |
肥城发现清初玉皇阁碑刻
记录李自成军东进泰山史实
附:李自成大顺军在泰山
李自成大顺军自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进入泰山地区,至同年八月败走,三个月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
李自成致祭泰山
三月,李自成大顺军克北京,明亡。讯息传至,泰安知州朱万钦、东平知州张鹏翔皆弃官遁去。四月,大顺泰安州牧史可保、防御使郭都相继至泰安,士民皆伏道远迎。泰安、东平各州县次第归附。泰山归入大顺朝版图。
历代帝王“易姓受命”,都要遣史告祭泰山,向天下宣示新王朝的建立。李自成也接受这一观念,他进入北京之始,便派遣太常寺丞项煜(原任崇祯朝詹事,大顺军克北京后投降)祭祀泰山。项煜驰驿至山东后,正进行告祭活动,突闻李自成兵败山海关,遂仓皇变服,逃往南都(见清李天根《爝火录》卷二、徐鼒《小腆纪传》卷十九《项煜传》)。在大顺朝短暂的岁月中,泰山致祭也成为李自成实施的一项举措,从中可见泰山对当时政治的巨大影响。
甲申泰安之变
四月初,大顺朝所属泰安州牧史可保到任泰安,数日后防御使郭都亦至。“即拷饷,捕邑中大绅严刑拘狱中”。原任明高唐营游击的武举高桂等,纠集党徒百余人,于五月三日凌晨在泰城南门发动政变,“夺门突入伪署,高桂当先,众呐喊齐进”,逮捕防御史及其部将十余人,斩于遥参亭前。
时大顺权将军郭升正自兖州北进,闻变大惊,急率兵包围泰安,“三千余骑,四面环攻”。高桂拒守城头,指挥士兵用弓弩射击,“自巳至申(九时至十七时),‘贼’为飞驳所伤者约五百人”。守城之萧启浚暗开城降,守兵大溃,高桂阵亡,士民死者不可胜数。史称此役为“甲申泰安之变”。
大顺军坚守新泰
李自成入京后,任命周祚鼎(福建人,明崇祯十四年任富阳知县,后降大顺)为新泰县令。四月,周祚鼎赶赴新泰,兵不血刃,进入县城。其抚绥有方,受到了民众拥护。五月,在泰安州和所属莱芜县相继发生了官绅地主的武装叛乱,只有新泰政局基本稳定。
由于清兵入关,李自成仓皇撤出北京,山东局势一片混乱。六月,清廷任命方大猷为山东巡抚,进兵山东,大顺泰安州牧史可保闻讯弃城西走,至肥城被土兵所杀。泰安、莱芜、东平等州县相继为清军所据。一月之间,山东郡县几乎全部沦陷敌手。
当大顺山东政权纷纷败亡之时,周祚鼎仍率领一支孤军,坚守新泰。史载:“甲申(公元1644年)国朝(清)已定鼎燕京(北京),‘李贼’(李自成)所置‘伪’新泰令(指周祚鼎)犹为‘贼’守城甚力”(乾隆《新泰县志》卷十六)。面对清军和响应的民团,周县令毫不畏惧,一面率军抗击民团的反扑,并毅然拒绝清将的招降,新泰城成为大顺朝在山东的最后堡垒。
清顺治元年(1644)八月二十二日,清将方大猷将大顺军坚守新泰事向清廷作了奏报,其在题本中哀叹:“新泰城小而固,去省城仅三百余里,……招抚再三,到底不服。臣思此局有何了时。”(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方大猷题本)对此清廷批示:“伪官敢于抗拒,该抚自当擒拿正法!”
为了扑灭新泰大顺军,方大猷密调临镇署总兵王国栋、署监军道事张安豫分统马步兵、回营兵及抚道官兵数千名,“借祭旗下操为名”,兵分两路,“星夜前往新泰为攻剿之计”。并大张榜文,声称:“只要擒拿周祚鼎、冯可兴、赵兰等数人,城中尽是好百姓,一个不杀。”时原任明按院吏目新泰人牛文,闻知清军欲攻新泰的消息后,即“自历城日夜驰三百余里”,潜回新泰,“射书城中”,勾结城内士绅,组织叛乱,“以城降”于清。据顺治元年九月王国栋揭帖,有“抵新泰,擒伪复城”之语,知周祚鼎最后为清军所俘杀。
新泰大顺军虽被清军镇压,但他们坚守县城,长达四月之久,是李自成山东政权中为时最长的一个,在明末农战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