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慎独,人生至境

(2008-08-27 00:59:59)
标签:

哲人

境界

诗人

情感

感悟

感动瞬间

闲情偶拾

杂谈

分类: 笔迹心痕

 

     最近,我经常因一些细小的事情触动着自己的灵魂,也常常被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事情感动着。这大概就是自己容易受伤的原因之一吧。但是,我从来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相反,还觉得这能折射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做人的准则。我从来不以自己的易感而不齿。

    近段时间来,文友才女顾孟春的英年早逝,妹妹毛毛辞职去学佛给我发来的长信,朋友女画家冯丹向我诉苦的情景,更加引发了我无限的惆怅,使我一贯好吃好睡的人也好长的一段时间彻夜辗转难眠。

    今天上午去上海匆匆办完事情,不知道为何却迫不及待地叫了一辆出租车,毫无目的地叫司机开往母校。到底是为了莫名的心绪,还是为了去寻梦、还是去看看什么……我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到了复旦的南区从松花江路2500号前门进来徒步到后门出去,再经过了国肃路、国年路、国权路、邯郸路往本部北区和文科大楼、图书馆前走了一圈,因别样的心情所致,就给一位温州的好朋友发了一个短信,朋友很不以为然,回来短信说“过去的路都已经成为历史,何苦再苦苦地去追寻啊”。我无语。再到了复旦出版社经世书局逗留一回然后买了两本书,就准备打道回府了。

   在回杭州的动车组火车里,空调开得奇冷,却怎么也不敢睡觉,只怕睡着了会感冒,于是一边在看书,一边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看红楼梦里林黛玉错过了多少美丽,心里若有所思。我想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才女,两个人诗都做得很好,但两个人的气质却不一样,黛玉是诗人,宝钗是哲人。

   所谓诗人,一身瘦骨,倦倚西风,吐半口血,在伺人搀扶下看秋海棠,一旦爱上什么人,连命都不顾要。所谓哲人,沉默安详,花来了赏之,月出了对之,无花无月的时候珍重芳姿。即使白昼也深掩重门。不如意的事虽多,多半一笑置之。

    细细地想,两者比起来黛玉就显得不幸,写出的诗也让人肝肠寸断。当然,也并非所有诗人都如此。

     想起苏东坡平生遭际着实不幸,有感则发,不平就鸣,最终孑然一身,无论政敌执政还是同党专权都容他不得。但是,读苏东坡的诗,却没有林黛玉“不语婷婷日又昏”的凄凉,而充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诗人敏感多想的触角,哲人随流任远的胸怀,二者完美结合,一生就会过得坎坷而热闹,丰富而美好。

    说到底,哲人的心态就在于一个不“执着”,善于转换角度看待问题。

    但大多数“执着”诗意的人,对于世界上的美丽,未见之,就先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去喟叹。见到之后,又无法永久持有心生悲戚。黛玉的痛苦,就来自这种“执着”之心。虽然她懂诗懂佛,却最是看不透,解不开。宝钗也懂诗,却把诗诙谐地比作“原从胡说来”,也懂佛,却把宝玉的偈子三把两把扯碎烧了。她同样际遇堪怜,但她却始终处之泰然,淡然微笑,保持哲人的得体态度。

   生活中多么需要这种豁达啊。我这辈子可能到死也学不会的了,但我也要尽量学会经常性地“慎独”。

   在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什么比豁达和放松更无负担的了。我想,把豁达和放松看作自己一种释放和大喘一口气,是解除积郁,抖掉晦气的良方。这就需要经常性的“慎独”,我想能够慎独也是一种最高的境界。“慎独”,是栽于心田美丽的小花,不经人眼,无甚名贵,收获的是一份拂去尘埃的珍重和欣慰。

 

                                 (2008年8月26日深夜,于杭州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