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退为进——冯道契丹脱身

(2023-10-03 07:10:04)
分类: 妙文精选
                以退为进——
                冯道契丹脱身

    在鬼谷子的谋略中,“分威”是常用的制人手段。使用“分威”之术,有的以智谋增加自己的威势来压制别人,有的借助别人的威势来增加自己的威势,有的以退为进以致用瞒天过海,有的釜底抽薪除掉敌人的威势......计谋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古人常常以退为进来保全自己。冯道就是其中的一位。
    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洲(今河北省交河县东北)人。冯道生在五代十国之乱世,曾六朝为相,素有官场“不倒翁”之称。他曾在一首诗中谈到:“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到底有何妙计良方才能“虎狼丛中也立身”呢?这其中有很多处世的方圆之道值得仔细推敲。
    冯道在后晋石敬瑭手下任宰相,因为石敬瑭为求得契丹出兵援助自己打败后唐,夺取天下,不仅割幽云十六州为厚赂,而且还称臣、称儿。事定后,需要派一名重臣为礼仪使到契丹,为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和萧太后上尊号。
    石敬瑭心中的理想人选是冯道,但考虑到此行很可能有去无回,感到难以启齿,便叫几名宰相商议决定。
    捧着诏书的文书小吏一到中书省便哭出声来,因为自己的皇帝对外藩称儿、称臣实在是太屈辱了。
    冯道正和几名同僚商议政务,见状大惊。待明白来意后,几名宰相都吓得面无人色,唯恐这桩既危险又屈辱的差事落到自己的头上。
    冯道看出了大家的意思,也不说话,非常镇定地在一张纸上写下“道去”二字,其他人看后既感到解脱,又替他难过,有人甚至当场落泪。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那几名宰相心中很庆幸冯道的选择,逃过了一次凶多吉少的苦差,但是为了掩饰这种自私的心理,他们习惯于逢场作戏,借助脸上的悲伤来表达对冯道的关怀和同情。当然,皇帝石敬瑭也不例外。他心中认定此行非冯道莫属,但是碍于面子,还是假惺惺地找几个宰相一起商议此事,分明也是逢场作戏。对此,冯道心知肚明,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担当了这个危险的使命,且看他如何巧妙地与契丹周旋,顺利脱身了。
    冯道出任礼仪使到了契丹,耶律德光对他很重视,本想亲自出去迎接,有人劝他“国君不该迎接宰相”才作罢。
    给契丹国主和太后上过尊号之后,冯道就被耶律德光留下来做官,契丹族的风俗是只赐给贵重大臣象牙笏,或在腊日赐头牛,有一样就是特殊宠幸,冯道却全得到了。他还为此作诗说:“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
    耶律德光知道后特别高兴,暗示要长期留他做官。冯道说:“南朝为子,北朝为父,我在两朝为官,没有什么分别。”契丹主听了更是喜欢。
    冯道把得到的赏赐都用来买木炭,对人说:“北方寒冷,我年纪大了,难以忍受,不得不多做些准备,摆出一副扎根契丹的架势。
    耶律德光开始担心留不住冯道,见到他如此,不仅不再怀疑他的忠诚,反而觉得自己的儿皇帝石敬瑭那里更需要这样忠诚有名望的大臣来辅佐,就让冯道回石敬瑭那里。
    冯道三次上表推辞,表称自己眷恋上国,不忍离去。耶律德光一再催促强迫,冯道才显得百般不情愿地上路。
    他先在驿馆中住了一个月,然后慢腾腾地向回返。一路上到一个地方就停下来住宿,一点儿也不着急。耶律德光派人查探后,愈加放心。冯道一直走了两个月,才出了契丹国国境。
    这期间,身边人曾经问冯道:“我们能逃出虎口,返回家乡,恨不得长出双翅,你却走走停停,却是为何?”
    冯道笑着说:“急有什么用?我们如果走快了,耶律德光用快马一天就可以把我们追回去。我们走得慢,他们难以察觉我们的心思,这样才能安全地返回。”
    左右人听了,恍然大悟,钦佩不已。
    冯道心知耶律德光虽然同意自己返回故国,但是心中并不是一点顾虑也没有。所以,冯道做出各种姿态表示自己的忠诚与恭顺,就是希望打消耶律德光的疑虑,从而可以顺利返回。言为心声,行乃心之动,所以在行为上更要注意,不能让对方从行为上察觉自己真实的心迹,只要借助行为上的故意迟延和慢行,来迷惑对方,消除对方的戒备之心,自己方可全身而退。
    鬼谷子在《本经阴符七术》说:“故善思间者,必內精五气,外视虚意,知其智谋。”平常看起来,只是一些细微的行为,但是从中却能够透露出人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在人生的竞技场,遭遇困难和磨难,不妨抱着忍耐的心态等待良机的出现,一味地硬碰,最后会让自己吃大亏。所以冯道才会如此小心谨慎。

                          ——选自《彩图全解鬼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