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忘死——
豫让刺赵襄子
豫让,春秋时期晋国人。《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不愧矣。’”
到底历史上的豫让是如何受到君侯——智伯礼遇的,如何才值得他以死相报,死而无憾?到底豫让有什么样的惊天之举,会让黄泉之下的智伯“主知深处自难”。
豫让最初是给范氏,然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智伯对他很尊重。正在他境遇好转的时候,智伯向赵襄子进攻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将智伯灭掉。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智伯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
豫让逃到山里,思念智伯的好处,怨恨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颅做成漆器,盛了酒浆,发誓要为智伯报仇,行刺赵襄子。
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他怀揣匕首,伺机行刺。赵襄子去厕所,心一悸动,询问修整厕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藏着利刀,被赵襄子逮捕。审问时,豫让直言不讳说:“欲为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赵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就是,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士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为了便于行刺,顺利实现报仇的意图,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得嘶哑。他乔装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认,沿街乞讨,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流着眼泪说:“凭着你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他一定会亲近宠爱你。亲近宠爱你,你再干你所想干的事不是很容易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主人啊。我知道我选择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做,就是要使天下后世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他认为那样做有悖君臣大义。
豫让摸准了赵襄子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外出的那一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桥下。赵襄子过桥的时候,马突然受惊,猜到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赵襄子责问豫让:“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家臣。智伯已经死了,你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臣侍奉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门都把我当做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做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微叹一声,说:“话虽这样说,我容你一次,但可一而不可再。你为智伯做得也够多了,你好自为之吧。”豫让说:“今日之事,我早有准备,但是事还没成。你上次救我,天下人都称道你的宽宏大度。我现在有个请求,请你把衣服给我让我砍斫,也算我报仇成功吧。”赵襄子答应了他,让身边的人把衣服挑在戈上,豫让手执长剑,连连跃起刺了三剑,仰天大呼:“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豫让的事迹很快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其所感动,为其而悲泣。
对于豫让这样一个人,似乎很难用一句简单的“忠义勇敢”来形容,因为他的行为执着而偏激。要为智伯报仇,可以有很多方式,但是豫让偏偏选择了一种最痛苦,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方式来进行这场复仇的“表演”。隐姓埋名,混迹贱役,涂面吞炭,付出的代价超出常人的想象。
《本经阴符七术》有:“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当人有欲求时,,就一心一意地思虑这种欲求。所以说,志意是受欲求驱使的。欲求过多,就会心神涣散。心神涣散,志意就会衰退。豫让报仇有自己的理由——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待人。这就是豫让报仇的逻辑。也就是说,他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重视他、尊重他,给了他尊严,所以,他要舍命为智伯报仇,用生命捍卫智伯的尊严。
——选自《彩图全解鬼谷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