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合理决策——知止的人生智慧

(2023-08-22 20:20:38)
分类: 妙文精选
               合理决策——
              知止的人生智慧

    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汉武帝晚年,宫中发生了诬陷太子的冤案。当时,太子的孙子刚刚生下几个月,也遭到株连,被关在狱中。丙吉在参与审理此案时,心知太子蒙冤。他几次为太子陈情,都被汉武帝呵斥。于是他在狱中挑选了一个女囚负责抚养皇曾孙,自己也对其多加照顾。
    丙吉的朋友怕他为此招祸,多次劝他不要惹火烧身,并且说:“太子一案,是皇上钦定,我们避之尚且不及,你何苦对他的孙子优待有加?此事传扬出去,只怕人们会怀疑你是太子的同党,这是聪明人干的事情吗?”
    丙吉面露惨色,却坚定地说:“做人不能处处讲究心机,不念仁德。皇曾孙只是个娃娃,他有什么罪?我这是不忍心才有的平常之举,纵使惹上祸患,我也顾不得了。”
    后来汉武帝生病卧床,听传言说长安狱中有天子之气,于是下令将长安城里的罪囚一律处死。使臣连夜赶到皇曾孙所在的牢狱,丙吉却不放使臣进入。他气愤道:“无辜者尚不致死,何况皇上的曾孙?我不会让你们这样做的。”
    使臣不料此节,劝他道:“这是皇上的旨意,你抗旨不遵自寻死路?你太愚蠢。”
    丙吉誓死抗拒使臣,决然地说:“我绝非无智之人,这样做只为保全皇上的名声和皇曾孙的性命。事急如此,我若稍有私心,大错就无法挽回。”使臣回报汉武帝,汉武帝长久无语后,长叹说:这也许是天意吧。“
    汉武帝没有追究丙吉的事,反而因此对处理太子事件有了悔意,下诏大赦天下所有罪囚。丙吉所管的犯人都得以幸存。
    多年之后,皇曾孙刘询当了皇帝,是为宣帝。丙吉绝口不提先前他对宣帝的恩德。知道此情的家人曾对他说:“你对皇上有恩,若是当面告知皇上,你的官位必定升迁。这是别人做梦都想得到的好事,你怎么就闭口不说呢?”
    丙吉微微一笑,叹息道:“身为臣子,本该如此。我有幸回报皇恩一二,若是以此买宠求荣,岂是君子所为?”
    后来宣帝从别人口中知晓丙吉的恩情,大为感动,夜不能寐,敬重之下,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
    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丙吉出任丞相。在任上,他崇尚宽容,性喜辞让,有人获罪或失职,只要不是大的过错,他只是让人休假了事,从不严办。有人责怪他纵容失察,他却回答说:“查办属官,本不该由我出面。若是三公只在此纠缠不休,亲力亲为,我认为是羞耻的事。何况容人乃大,一旦事事计较,动辄严办,也就有违大义了。”
    丙吉性情温和,从不显智耀能,不知情者以为他软弱好欺,并无真才实学,他也从不放在心上,也不会因此改变心意。
    一次,丙吉在巡视途中见到有人群殴,许多人死伤在地,丙吉问也不问,只顾前行。看见有牛伸舌粗喘,他竟上前仔细察看,很是关心。他的属官大惑不解,以为他不识大体。丙吉解释说:“智慧不能乱用乱施,否则就无所谓智慧了。惩治狂徒,确保境内平安,那是地方长官的事情,我又何必插手亲自管理呢?现在正是初春,耕牛口喘粗气,当为气候失调。如此百姓生计必定会受到伤害,这是关系天下安危大事,怎么能漠视不理?看似小事,实则大事。身为丞相,只有抓住要领,才能不失其职。”
    丙吉的属官恍然大悟,甚为叹服。那些误解丙吉的人更是自愧不如,暗自责备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鬼谷子在《决篇第十一》说:“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合理决策会给人带来利益,没有利益他人就不会接受我们的决策。丙吉明白“止”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种大智慧,“止”绝不是简单的停止无为。它是一招因时而变、出奇制胜的妙法,也是深合事理、以退求进的处世哲学。对于只知冒进,急功近利者,“止”的运用就尤其珍贵。纵观无数失败者的症结,他们共缺的不是智慧,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一个人只要到了能克制智慧、潜藏智慧,进而慎用智计的境界,他的智慧才是最无缺的,他才能在任何形势下应对自如,屹立不倒。

                               ——选自《彩图全解鬼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