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变不惊——
陈轸打消惠王虑
俗话说人心叵测,世事难料,生活的变数何其多。当被人陷害、冤枉或误解的时候,一个手忙脚乱的人,是不可能顺利摆脱困境的,而冷静、审慎、从容是突出重围的最好办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从容潇洒、镇定自若,冷静地进行解释和辩解,尽快消除一切误会,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
战国时期,张仪和陈轸都投靠到秦惠王门下,受到重用。不久,张仪便产生了嫉妒心,因为他发现陈轸很有才干,甚至比自己还要强,他担心日子一长,秦王会冷落自己。于是,他便找机会在秦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进谗言。
一天,张仪对秦惠王说:“大王经常让陈轸往来于秦国和楚国之间,可现在楚国对秦国并不比以前友好,但对陈轸却特别好。可见陈轸的所作所为全是为了自己,并不是诚心诚意为我们秦国做事。听说陈轸还常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作为您的臣子,怎么能这样做呢?我不愿再同这样的人一起共事。最近我又听说他打算离开秦国到楚国去,要是这样,大王还不如杀掉他。”
听了张仪这番话,秦王自然很生气,马上传令召见陈轸。一见面,惠王就对陈轸说:“听说你想离开我,准备上哪儿去呢?告诉我吧。我好为你准备车马呀!”陈轸一听,莫名其妙,两眼直盯着秦王。但他很快明白,这里面话中有话,于是镇定地回答:“我准备到楚国去。”
果然如此,秦王对张仪的话更加相信了。于是慢条斯理地说:“那张仪的话是真的。”原来是张仪在搞鬼!陈轸心里完全清楚了,他没有马上回答秦王的话,而是定了定神,然后不慌不忙地解释说:“这事不但张仪知道,连过路的人都知道。我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王又怎么会要我做他的臣子呢?我一片忠心,却被怀疑,我不去楚国又到哪里去呢?”
秦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点头称是,但又想起张仪讲的泄密的事,又问:“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将我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呢?”
陈轸坦然一笑,对秦王说:“大王,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顺从张仪的计谋,用来证明我不是楚国的同党呀!”秦王一听,却糊涂了,望着陈轸发愣。陈轸还是不紧不慢地说:“据说楚国有个人有两个妾。有人勾引那个年纪大一些的妾,却被那个妾大骂了一顿。他又去勾引那个年纪轻一点的妾,年轻的妾对他很友好。后来,楚国那两个妾的丈夫死了。有人就问那勾引两个妾的人:‘如果要你娶她们做妻子,是娶那个年纪大的呢,还是那个年纪轻的呢?’他回答说:‘当然是那个年纪大的。’又问他:‘年纪大的骂你,年纪轻的喜欢你,为什么还要娶那个年纪大的呢?’他说:‘处在她那时的地位,我当然希望她答应我。她骂我,说明她对丈夫很忠诚。现在要做我的妻子,我当然也希望她对我忠贞不贰,对那些勾引她的人破口大骂。’大王您想想看,我身为楚国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楚国还会信任我,重用我吗?楚国还会收留我吗?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大王你该明白了吧?”
秦惠王听陈轸这么一说,不仅消除了疑虑,而且更加信任陈轸,给了他更优厚的待遇。陈轸巧妙的一席话,既击破了谗言,又保全了自己。
面对张仪的诡计,陈轸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实乃不幸中的万幸。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罕有的冷静,以静制动,积蓄气势,给对方造成威慑的力量,也为自己赢得了应急的机会。如果在危机关头,在如此紧张的形势下,陈轸惊慌失措、乱了阵脚,不仅是不明智的表现,还会增加别人的疑虑。
《鬼谷子》说:“决情定疑,万事之机。”说的就是决断事情、解决疑难是办好事情的关键。这就提醒我们在关键时刻要审时度势,小心判断,防止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所以,平时我们应该着力培养笑对风云变幻的心态,以便在风雨突然来临时能够处之泰然。
——选自《彩图全解鬼谷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