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泉源斋主人的博客
泉源斋主人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834
  • 关注人气:1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舟共济——求大同存小异

(2023-08-16 18:35:38)
分类: 妙文精选
               同舟共济——
               求大同存小异

    留心我们的周围,争辩几乎无处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能引起争辩。一个特殊事件,一个社会问题能引起争辩,甚至,某人的发式与服饰也能引起争辩。而且往往争辩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好的,因为它的目标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试图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难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如果一味要求别人依附你的观点,那就很难与人相处,也很难圆融待人,所以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可以把握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
    不仅在一些思想观念上我们要求同存异,就是在具体办事过程中我们也要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
    宋朝的开国功臣赵普,在原则是非问题上,往往与皇上发生争执,但无论何时,他都始终坚持求同存异的做人做事原则。
    赵普原是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曾与赵光义等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以后又参与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帮助太祖、太宗二帝一统江山。
    历代做宰相的人,多数都为私利着想,一切言行都要讨皇帝的欢心,不触怒皇上。赵普却把治理国家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在与皇上发生分歧时,只要他认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国家,就犯颜直谏。
    有一次,赵普举荐某人做官,宋太祖不肯任用。第二天,他还是举荐那人,宋太祖仍然不肯。第三天,他又向宋太祖举荐那人。宋太祖怒了,把奏章撕碎扔到地上。赵普脸不变色,也不辩白,跪下来拾起奏章碎片就回家了。过了几天,他又把撕碎的奏章贴好,再次像以前那样上奏,宋太祖终于醒悟,任用了那人。
    又有一次,一个大臣应当升官,宋太祖一向不喜欢那人,不同意。赵普坚决提升了那人的官职。宋太祖发怒说:“我就是不给他升官,看你怎么办。”赵普心平气和地说:“刑罚是用来惩罚坏人的。赏赐是用来酬劳功绩的,这是古今一致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赏,怎能因为你个人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宋太祖气急了,起身离去,赵普就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皇宫,赵普就站在门口等候。等了很长时间,直到宋太祖答应了他才离去。
    宋太宗时,赵普再次担任宰相。宋太宗因为听信了弭德超的谗言,怀疑曹彬不遵守法度,要处罚曹彬。赵普知道曹彬冤枉,就为曹彬辩解,并且予以担保,使事情真相大白。宋太宗知道真相后叹息说:“我听断不明,险些误了国家大事。”事后,他对曹彬一如既往。
    当然赵普不是普通人,他做事求同存异的出发点是社稷民生。作为普通人,虽然不能有这么崇高的理念,但凡事坚持原则,力避同流合污,还是应该能做到的。否则,一旦流于“同而不和”,将互相损耗。
    《谋篇第十》中讲:“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情欲相同的人做事之后能够仍旧保持亲密关系,是因为他们都取得了成功,都获得了利益;情欲相同而事后关系疏远的人,是因为他们中只有一方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利益。同样想避免某种结局而事后仍能保持亲密关系的人,是因为他们同样受到伤害,同样遭受损失;同样想避免某种结局但事后关系疏远的人,是因为他们中的一方受到了伤害,遭受了损失。所以,共同获取利益就能保持亲密关系,使一方遭受损失必然导致疏远。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这样。
    即使是朋友,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自己永远生活在社会之中、同事之中,朋友之中,只有学会“同舟共济”才能共同生存,也只有尊重和帮助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帮助。

                           ——选自《彩图全解鬼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