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贤下士——
荆轲士为知己者死
荆轲刺秦王,乃千古绝唱。陶渊明曾经感叹:“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只可惜其“剑术疏”,事未成,反被秦王所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但是生命对人只有一次,燕太子丹是如何对待荆轲,才让他心甘情愿去赴死呢?
战国时期,秦王政一心想统一天下,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掉好几座城。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作人质,秦国对其很不友好。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逃回燕国,秦国派军队向燕国兴师问罪。太子丹恨透了秦国,一心要为燕国报仇,但是他势单力薄,难于同秦军对阵,只好倾其家产,广招天下勇士,寻找刺杀秦王的人。
荆轲是当时有名的勇士,太子丹把他请到家里。荆轲坐定后,太子离席,给荆轲叩头,说:“诸侯都屈服于秦国,没有谁敢和燕国联合。我私下考虑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就一定能够如愿以偿。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杀了他。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互相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但不知道把这个使命托付给谁,希望先生您想个办法。”
沉默了一会儿,荆轲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丹又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下来。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让他住在上等的馆舍,太子每天前去问候,供给他丰盛的宴席,备办奇珍异宝,不断进献车马和美女,像招待贵宾一样对荆轲照顾得无微不至。后来又对逃到燕国的秦国叛将樊於期以礼相待,奉为上宾。二人对太子丹这番知遇感激涕零,都发誓要为太子丹报仇雪恨。
不过,荆轲虽力敌万钧,勇猛异常,但秦国宫廷戒备森严,五步一岗,十步一哨,且有精兵护卫,接近秦王难于上青天。于是,荆轲就说服樊於期用人头骗取秦王的信任,樊於期依计而行,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方的地图,去见秦王。这两件都是秦王想要得到的东西。但是可惜,在秦王的大殿之上,荆轲未能将秦王一剑毙命,反被秦王擒杀。但是荆轲至死笑骂秦王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无非是想活捉你,得到归还侵占的土地的凭证去回报太子。”可见,到死荆轲都念念不忘要报大太子丹的知遇之恩。
其实,樊於期之所以能“献头”,荆轲之所以能舍命刺秦王,完全是为了回报太子丹的礼遇之恩。荆轲“初出茅庐”,屡屡受挫,颇有些落魄不堪。在街市喝酒,高渐离击筑,他和着乐声唱歌,唱着唱着就大哭起来。可以说,这时候的荆轲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穷苦而潦倒。
就在此时,太子丹通过谋士田光推荐结识了荆轲,待之于上宾,委之以重任。这方境遇与此前荆轲的处境相比,可谓天上人间。英雄终有用武之地,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荆轲明知道刺杀秦王凶多吉少,但还是决心赴汤蹈火、铤而走险,这种“不成事,则成仁”的精神在激励着荆轲,使他走向了“一去兮不复返”之路。所以陶渊明在诗中赞叹说:“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也就是说,这种明知必死,但依然赴死的精神是让人慨然敬佩的。
《鬼谷子》讲:“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凡是考察应变能力,对人审度权谋,衡量才能,是为了让远近贤士前来为我所用,随后应确定情感的意向,要想创造形势,干一番大事业,必须先察知自己的死党有多少,他们的观点是否完全一致,他们是否说真心话,是否有高超的权谋韬略,还要制定图谋大事的计谋,排比自己的队伍,决定可重用的人物。安排好人事之后,再权衡形势而图谋大事。太子丹对荆轲有知遇之恩,荆轲对太子丹满怀报答之心,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荆轲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对燕丹礼贤下士的回报。
——选自《彩图全解鬼谷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