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马哈拉奇的棒喝》连载(23)
(2014-12-06 19:38:30)
标签:
非二元论 |
分类: 马哈拉奇 |
The Core of the
Teaching
附录 : 核心教导
尼萨伽达塔马哈拉奇尊者的核心教导,是认知人自身的真正本质和本体。这认知是转折关键点,围绕这个认知,所有一切事物(透视看法)都转换。这认知是具有决定性的事实真相。对这一事实真相的统觉领悟,只源于尖锐的亲身体验和极致的亲身经历,并不源于对各种宗教经典文字的某种研读;各种书籍文字和经典,马哈拉奇讲过,那只不过就是“道听途说”(指“二手间接”之意,非“亲身直接”。经典中的文字,要通过文字概念在内心直接体验记忆库中搜寻转译,因此在不同时期,因亲身直观体验的深度广度变化,对经典文字的理解深度也会跟着变化)。马哈拉奇站在基本事实基础上,以各种无可否认,无可辩驳的事实,完全的丢弃了所有的想当然,假设,猜想和臆测,他常常以下面这段话来教导一个新来的拜访者:“你正坐在那儿,我正坐在这儿,同时有这么个“外部”世界---此刻,我们可能假想到,这一切必定有一个创作者,让我们称之为“上帝”。这上述三四个事项,是事实,或者说亲身体验,不是“道听途说”。让我们把我们的谈话范围集中在这几个事项上。”
这样一来,基本上也就自然而然的排除了因循经典文字的“道听途说”,并因此对马哈拉奇的讲谈,始终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清新感和直接坦率感。马哈拉奇的言辞表述,无需来自他人的文字或者经验来作为支持,然而他的表述,归根结底又全都是这些传统经典的本来深意。那些“老修行”以他们的学问(试图)来影响其它来访者,同时又期望从马哈拉奇这里获得一个“证书”---认可他们自认为已经高度“进化”的状态,马哈拉奇这个方式,彻底扫掉了他们的企图。这同时极大的促进那些真正的探寻者,更愿意放下原来所学,从零开始。
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访者常常发现他自己没太多问题要问了,因为他预先准备要问的问题,通常恰恰就是基于“道听途说”的东西。马哈拉奇常常通过推动某个质疑和审视来帮助来访者,比如:什么是不可或缺的?以至于没有它,就没人能感知任何事,或者“做”任何事。没有它,你就不能去问任何问题,我也不能回答任何问题,它是什么呢?如果你和我没有知觉,我们还能有这样一番交谈吗?“意识/知觉”是什么?它是不是此时正在显现的一切---那时刻在当前临场的存在感---时刻在当前活跃着?这个自觉存在感,真的不涉及任何个体的当前显现,与显现出的“个体性特征”无关:它就是时刻当前的临场知觉,当前存在感本身。没有这个意识/知觉,比如说死亡时,意识/知觉离开死亡的身体,这身体迅速被丢弃---埋葬或者焚化---否则没一会儿功夫,这腐化的肉就会开始发出恶臭。那么,这“个体人”到底在哪儿?当意识知觉还没离开身体时,也许被认为是一个天才。而此时他被说成是“已经死了”。
Consciousness—the Basis of all
Manifestation
意识---一切现象及现象表现形式的基础
马哈拉奇告诉来访者们,他始终在反复讲述的只有这个意识或者“我在”(“我”性状态)。除此之外对任何别的事情的任何调查都是毫无意义的徒劳的,因为意识先于其它任何事物的出现,在其它任何事物之前,意识就在。如果我没知觉,“我”不在,马哈拉奇说,那么“世界”就不在(当无梦深眠时就如此)。只有当我有知觉,“我”在时,这世界才为“我”而在,在“我”面前持续显现。故而马哈拉奇断言:探寻者的所有全部质询一定是涉及这意识/知觉:它怎么出现的?它的本源是什么?支撑它的是什么?它的本质本性是什么?这些质疑和追问,它们的回应就导向真正究竟的“知”。没有意识/知觉,就不可能有任何现象上的“实体存在物”显现,因此意识/知觉就是那至高无上的“上帝”,以“个体人”能够设想的“个体性”把“意识/知觉”个体化(拟人化),尽管个体人可能给“意识/知觉”赋予任何名字---克里须那,大自在天,湿婆,基督,等等。当“意识/知觉”离开身体,无个体人,无世界,无上帝。马哈拉奇说,“物理形体/物质身体”和“意识/知觉”之间的关联关系,一定要完全彻底的了解。“意识/知觉”---唯有在它以某一现象表面形式(结构样态)呈现了它自身,一个“身体”时,它才能够感知到它自身,不管这“身体”(现象表现形式和样态)是某微生物,一只虫,还是某种动物,或者人类。
在“无显现/非显现(无相/非相)”状态,没有这“身体”,[意识]是知觉不到它自己的。没有[意识],这身体就纯粹是静止素材(无动静的,呆滞的,无活力的原材料)。马哈拉奇说,因此这身体是食物(素材),维持着这机器(架构)和意识活动,“意识/知觉”透过这“身体/素材架构”功能运转着。事实上,马哈拉奇说,这意识就是“大自然”,或者说“本质和本性”,或者说这“物理身体”的“味道”,就好比糖的甜蜜。在我们了解到“身体和意识”之间的这种内在的紧密关系之后,马哈拉奇要求我们去找出这“身体-意识”的根本本源。“身体-意识”是怎么发生的?人类身体的源头是男性精子在女性子宫内使得卵子受精,当受精发生,意识就蛰伏其中了。正是这个---受精的男性精子,携带着蛰伏其中的意识---在母亲的子宫内扩展发育,没过多久,到一定的时候就交付一个婴儿,生长发育进入幼年时期
,并随后从头至尾,经历它的“生命/人生”寿命(轨道跨度)。在这个“自然生长”的背后,是什么在驱动着这一切?唯有这意识,蛰伏在男性精子里的“意识”,而那“身体”本身只不过是来自于父母所吃下的食物精华(那些无活力的基本素材)。这必须得完全清楚,马哈拉奇说,这意识就是这物理身体的完全本质本性(就好比糖的甜蜜),而这物理身体是由食物组合的并且由食物来维持,食物的本质就是五种基本元素。在这个自发的自然流动进程中,“个体人”本身,毫无任何重要性。个体人的身体是由食物组合成的,意识是完全整体的,普遍遍满,无所不入,无所不在的。“个体人”怎么可能断言,他自身是分离孤立的实体存在物,或者断言他自己“束缚和解脱”呢?
作为一对儿特定父母的“发行出版物”,关于“出生”问题,有任何“某一个体人”曾经被征询过意见,曾查阅商量过?这个“我”(宾格的me)以及“我的”,唯有在出生之后才显现,这就完全清楚了,彻底的归结为一个“自发的自然进程”,在这个自然自发进程中,父母和婴儿都毫无任何选择权。换句话说,马哈拉奇指出,这“身体+知觉”是一个现象上的“套件装置”,有感知的单元,是源自五种元素(地earth,水water,火fire,风
air,空space)以及三种基本属性(和谐一致的悦性Sattva,冲撞躁动Rajas,凝结惰性Tamas)自发的(不由自主的)被组合封装出来的。这个“单元”在它的“生命轨道/寿命跨度”期间发育扩展,然后“死去”---也即,复归五种基本元素;被设置和限定在这个身体上的意识,被释放回“非个体的/没有人情味的”普遍整体意识。马哈拉奇质问道:在这个现象上的“套件/装置/单元”-它的自然自发的“创作和销毁”进程中,哪里有一个“你”的问题?在创作封装这个现象上的“组合单元/套件/装置”---也即“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上,你永远也不曾是“当事人”,从来也不是这个“创作封装”的某个“参与者”。你被你的父母告之,你是被“生”下来的,并且这特别的身体就是“你”。你真的对“出生”过程毫无任何实际体验。所“生”下来的,是一个现象上的“组合单元/套件/装置”,被[意识]驱动运转的一个“身心”架构。如果没了意识驱动,这身体装置,不只是无效,毫无意义,而且毫无疑问的会被尽快处理掉。那你是什么呢?马哈拉奇说,在这“身体+知觉”显现之前的那个,才是真正的你,在“100年前”就在的那个,才是真正的你!
在讨论到这个层面时,自然而然表露出的疑问是:在尘世中,驱动着身体,以这身体来角色扮演的是谁呢?按照马哈拉奇的回答是,一切所有事物,都是[意识]以现象表现形式显现的现象。是意识在驱动无可数的身体,透过这无数的身体,按照每一个“身体”其组合配置(先天)的内在品质特征(出生之前就组合配置成的架构内容)来角色扮演着。有着不可计数的无数身心组合形式,但没有任何两个组合形式在所有全部方面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每一个组合形式,在五种基本元素和三种基本属性上,都有一个特别的,独特的组合排列。每一个元素都具有它自身的特征,特色和特性并因此具有各自的属性。设想一下,这8个方面,每一个都具有无可计数的连续渐变(级配),这带来无可计数的,不可数的无穷多的能够显现出效果的“排列组合”!意识驱动着各种“物理身体”,透过各种“物理身体”角色扮演,每一个“身体”都含有它自身的性格气质和角色特征,一部分基于它的“物理身体”的组合结构配置(先天的),一部分基于它受到的“条件作用”训练(后天自然积累的条件反射)。如果这被完全清晰的理解,那么也就完全的彻底通透的明白,没有任何个体拥有去独立行为活动的自治自主权,没有任何个体能够不依赖于任何条件和关联关系,自主选择和决定它的行为活动。马哈拉奇要我们明确的弄明白一点:人把他自身看做一个特别的物种,分离在天地万物之外,和其他所有物种是有差别的(“一切”这个概念在不经意中似乎不包括这个“我”在内)。但是只要有这身体结构,涉及组合这身体的各组成要素,那么就和各种类型的有情众生没任何差别。仅仅只是封装创建的进程不同而已。
The Essential Purpose of
Paramartha
了悟绝对真谛的根本目的
马哈拉奇不断的劝导我们不要漏掉,忽略,忽视,或者罔顾“整体的绝对真谛”也即最终的终极认知,并且了解我们的“自相/自性”,也即我们的真正自性本体。我们的真正本体,真正的自性是什么?马哈拉奇讲:非显现的/无显现的(非相/无相),恒常不动,我们的自性本体是绝对唯一性---纯一元觉,觉察不到它自身;显现,以二元性运转,我们的身份就是---以“别物”角色探寻着意识自身,因为它(以“别物”角色)不能“容许/接受”它自身当前的显现效果。(抗拒某些显现的“来”,死死抓着不让某些显现消失,抗拒它们离“去”,对抗某些来,对抗某些去。在希伯来文中“撒旦”的本意就是“对抗”。而“上帝”是指向“一”整体意识。)
换句话说,我们“无时间,无变化,恒常,绝对实体”的初始本源状态,这“身体+知觉”做为“非个体的整体意识”(在作用效果上又叫做大智慧)的全部总体“运转”的一部分显现出来了,似乎就如同一场毫无征兆或者原因的短暂疾病一样。每一个现象上的“结构形式和样态”运行并圆满走完它被分配的持续跨度(时间长度)然后在这个寿命跨度的终点,就如同它自发显现一样的自发消失(完全不由自主),意识知觉被释放,解除了它的物理性限制,再也知觉不到它自己,融入到一体元觉:既无生也无死。
意识要显示出它自己,就需要它用来“运行”的物理性结构形式,并且持续不断的连续建立新鲜的结构形式同时删除陈旧的(新陈代谢)。如果这是意识整体运行的天然进程,那么问题就是:个体和它的束缚是怎么产生的?一个简洁的回答是,马哈拉奇说,那意识“知觉”被这物理性结构形式的边界和范围所限定,同时也没发现任何其它的支持物和参照依据,这迷惑,使得它把自身等同于这个特别的,具体的“个别身体”,并于是以这错觉建立起一个“虚拟实体”;进而这个虚拟实体,把它自身误认为是种种行为活动的“作者”(各种行为活动和作用效果,实际上是“大智慧”自发整体运转中的一部分),必定承担种种“后果”,并由此使得它自身受到“业力/罪业”因果报应观念的束缚。
The Question of
Re-birth
轮回转世和再生的问题
马哈拉奇彻底否定,完全摈弃“轮回转世或者再投胎”的观念,这种完全摈弃,它的基础依据是如此质朴和简单,轻易的就让我们承认我们的盲目:那被认为应该会轮回转世的“个体性实体”根本就不存在,“轮回转世和再投胎”只不过是一个纯粹的观念!一个观念怎么可能再投胎?
马哈拉奇以其全部率直,质问“轮回转世”的提倡者和拥护者:“拜托,我想知道,会轮回转世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
身体“死亡”,于是死后,身体就被摧毁---埋葬或者焚化---尽可能迅速的处理掉。
这身体,换句话说,已经不能挽回了,无法撤销,无法复原的被消灭了。这个被摧毁消灭的身体,作为某一具体的客体性事物,不可能轮回重生了。那非客体的“抽象的”东西,比如生命力(呼吸),它在身体死亡时,已经融入身体外部的天空中,或者比如意识知觉融入“非个体的整体意识”,怎么可能还有任何东西转世再生?
马哈拉奇说,也许你会说,那个体的“实际存在”将会转世轮回再生。但这完全是荒唐可笑的。你肯定知道这“个体的实体存在”只是一个观念,在意识把它自身错认为某个特定具体的结构形式和样态时引发的一个幻觉妄想。
这个“轮回转世和再投胎”的观念,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那些智力上还不足以去认知超越这现象世界中的种种限制因素的一般普通人来说,这“轮回转世和再投胎”的构想,也许是作为一个可接受的运转学说/工作原理,(在他们遭遇和面对大量限制时)令它们感到某种满足,多少有些舒缓的方便。
The Pseudo-entity
虚拟实体(虚拟个体)
为了去完全清楚的审视这虚拟实体,或者这“个体自我意识ego”是怎么产生的(ego小我被认定为应该是引起束缚的肇因并且是认定为束缚的对象),无论如何都必须去了解现象及现象表达形式的概念化进程。真正的我们,我们真正的本体,是绝对的,实体的,是唯一的绝对主体,丝毫不触及任何客体性。“我们是这个那个”能够显现它本身的唯一方式,就是透过二元化的程序,一个二元性的进程,这程序的启动就是意识知觉的激活,“我在”感。完全忽略(恍惚)这个“现象表现形式-客观化(物化)”的进程,必然导致一个“二元对分”,分割成一个主观的观察者和所观察的某一客体对象;认知者和所认知。
那本体---纯主观主体---必定永固其主观唯一性。故而,那假想出来的“认知者”和假想出来的“所认知”两者都是[意识]内的客观客体,都是对象。这就是要铭记于心的根本事实。这个进程唯有在意识内才发生和呈现。我们的感官知觉所感知到的,以及我们的心智解释编译所体现出来的---所有每一个“可想象的/能想象得的出来”的事物---所有每一类现象,全都在我们的意识内,是我们意识内的某个表面形象的显示呈现(内视幻觉)。我们每一个人,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任务对象”一个客观现象上的存续,呈现在某人的意识内的一个现象。“认知者”和“所认知”两者都是意识内的“对象”(客观化显现),但是那个正在对比识别着的“任务对象”却假想认定:在它自身(它本身就是个任务对象)的外部,在外部世界内的所有其它各种“任务对象”(客观化显现),它是认知这所有对象的主观主体(这就是有关“虚拟实体”的重点),于是这个正在对比识别和认知着的“其它任务对象”的任务对象,以此相对比而产生的“主观性错觉”,把它的“虚假的相对主观性”进而识别认定为“等同于一个独立自主的实体”,有自主权的个体实际存在物---一个“我”---拥有凭意志力行为活动的力量!
二元性对偶原理,它启动于“我在”感,并且这建立在“我在,二元性”上的,整体的有知觉的全部所有现象被进一步的运转发挥,“虚拟实体”在它的作用效果上就成了“虚拟主体”,此时,通过对照“相互依存而又相反相对的配对儿副本”开始了“推算/推理”的进程(诸如好与坏,善与恶,净和垢,功德和罪过,存在和不存在,有和无,得到和缺失,伟大和渺小,高尚和卑微,等等)随之在一番对照的“枚举/推算/推理”(思维)过程之后,对它们进行分类,区分,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来分别对待。这就是概念化构思,形成概念化思维的进程。
除了这个“主客体/主客观”的二分,显现出知觉现象的“现象表现进程”还依赖于“空间和时间”的基础概念。当“空间”总概念消失不在时,任何客观显现都不会显现出它表面形相上的“三维量度”;同样的,与“空间”相关的“时间”总概念消失不在时,三维的客观现象也就不能被理解---任何活动变化也没法测量---也就是缺失了使得客观现象可认知理解所必须的“连续的持续度”。故而,现象知觉的“现象表现进程”,发生在“空间-时间”概念内,在“空间-时间”概念内,各种客观现象在意识内得以呈现,被意识所发觉/识别认知/理解,通过在此基础上的一个“概念化构思”进程,就被分割为,正在“觉察和识别认知”的“虚假主观主体”和被觉察认知到的“客观客体”。在现象表现进程中,把“认知者”元素(实际上是个被运行的对象任务)识别为“主观主体”的效果,就是“虚拟个体人”具有对行为活动的个体性私人选择决定权的“伪观念”。这就是貌似真实而实际上虚假的“束缚”,它的全部根源基础。
马哈拉奇说,这显现出知觉现象的“现象表现”的整体总进程,不是一点点和一片片的理解,而是统觉领悟的一闪之下整体全部领会。那绝对实体是“我们真正自身”的“非显/无显(无相/非相)”的方面,那表面现象是我们的“显示/呈现”的方面。它们两者是同一不二的。一个简单粗糙的比喻,可以用实体和它的投影来说明,只不过,除了这个呈现出来的,可见的投影之外,那实体是“无形的不显漏”的(非相/无相/无漏)。那绝对本体是“非暂时”的(也即无时间),无限(也即无空间),非感官知觉“可认知理解的”(意识知觉不可能理解和检测这绝对实体,因为它是绝对的纯一唯一的主观主体,绝不是客体,故而不可能在二元对比下被转译为客体概念而“被”思议,“被”认知,故说不可思议,“不可”两字,非“禁止意”,而是表达“绝对不可能”)。
本体是“我们真正存在”;现象是在意识内的---我们表相上的“貌似存在”(好像在,似乎在)---“好像是”各自分离孤立的客体事物。这“唯一性,单一性”身份(或者主体/本体/实体)才是真正的我们,二元性的各自分离孤立是我们表象上的“貌似”(或者客体/任务对象),这“貌似的存在,好像在,似乎是”构成“束缚”,对“貌似”的否定和不认同(不把“貌似”认同为真)构成“解脱”。但是“束缚”和“解脱”两者都是虚无缥缈的幻象,因为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被束缚而渴望解脱的个体”真实的存在;“个体实存”仅仅只是一个观念,产生于意识把某一“任务对象”识别为表面上的客观实体,然而这表面上貌似真实的客体,纯粹只是意识内呈现出的一个“知觉现象”。
Life a Living-dream
生命/人生 一个生动逼真“活着”的梦
一旦“虚拟个体”被完全统觉领悟到,必然明白“我们过活着我们的人生”,这观念是一个恶搞的闹剧,开了一个玩笑,因为“我们过活我们的人生”是基于颠倒的信念---也即认为我们的所有行为活动是凭借我们的自主意志力。当我们统觉领悟到,运用意志力的个体根本就不真实存在,那么谁能运用这个意志力呢?“活着”本身,真的只不过就是[意识]透过无数物理结构形式(身体)的总体功能运转,整体的运行,但误认为是某一个人的人生,某个体的生命。
马哈拉奇阐述道,这个根本的统觉领悟也表现出,清楚的明白,生命/人生仅仅是一个生动逼真的“活着”的梦。对此肯定会完全清楚的知道,人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尝到什么,闻到什么或者触摸到什么(色,声,香,味,触)都是感官上的知觉,而且这个知觉,事实上纯粹只是意识内的对比识别过程---实际上,这个感官感知到的“个体”,它自己就纯粹只是意识内的“现象呈现”(它自以为自己是主观感知者,然而这种主观是对比而来的错觉,是同一意识内的不同现象之间,彼此相互对比出的“相对的主观”)“他人”把这“个体”感知为一个客体!因此,在意识内,彼此相互把感知到的“对象”误解为“实际存在物”,那所谓的“实际存在物”都不是真正有自治权的独立存在实体,真正的事实是,根本没有这样的“知觉者”个体真实的实体存在,只不过是对概念上的“客体对象”---它们在“空间”概念上,在“连续的持续度”(时间)概念上的“变动”,正进行着对比识别和理解,也即知觉觉察。在我们睡眠期间,我们经验过各种面向的梦境,所有这些梦境还不能让我们弄明白吗?当梦境结束,做梦的人醒来时,那醒来的人就不再关心梦境中的其它“个体们”了。同样的,类似的,在这个生动的活灵活现的“活着”的梦境里,某人在梦中觉醒(他完全清楚的知道,感官可感知到的什么也不是,根本不真实存在,包括他所认定为“实体存在物”的他自己,都并不真实存在,只不过就是意识内的某一现象呈现而已)就不再把这个逼真的“人生”梦境中的其它梦中人物角色们当回事了,不再担心他们了。这觉醒的人,认识到他是这无条件的,先天地而在的绝对主观主体,在这个绝对本体上,意识自发地酝酿萌动,启动了这个活灵活现的生动逼真的人生生命的梦,“活着”的梦,毫无动机或理由,只不过就是“活着”直到这个配置好的梦境彻底走完,意识再次自发的融入到绝对主观主体。
Spiritual Practices:
Volition
灵修:意志力
一直专注的听马哈拉奇讲到了这个程度,绝大多数来访者们的反应都惊人的类似。被问及的问题是:你所讲述的,这真的是太深太深了,我觉得我从智力上理解,但为了去实际的亲身体验到这些,一个人究竟应该去做什么呢?马哈拉奇有时候会掩埋他对此问的彻底失望和无奈,也有时候对此问勃然大怒,但是对此问题,通常的回答是反问:认为他必须做点什么的“这个家伙”是谁?---又要去获得什么?达成什么呢?“个体实存”是纯粹的错觉印象,错误观念,一个身体和其它任何现象一样只是意识内的某个事件经历,没有运用意志力的任何“个体”真实存在,一旦明白这一点,哪里还有某人要“做”某事的问题?认识了解(不断的听闻,反复审视,观察和沉思)---统合领悟---足够了。完全的彻底的浸泡在这统合领悟中,被这统合领悟完全浸透,这就是解脱所要“做”的全部;“拥有行为活动的自主选择决定权,不依靠任何条件就独立自主的个体实存”---只要这荒谬的观念没湮灭,那么不管“做”再多,也不会达成“解脱”。“我me”不湮灭,一"I"就不现。当“我me”消失,你就是一"
I" 。
译注:认识了解(不断的听闻,反复审视,观察和沉思)---统合领悟:就像你学开车。一开始手忙脚乱,油门,刹车,离合器,方向盘,档位的切换,认速能力,以及后视镜的观察以及距离感,两脚和双手,全都统合不起来。经过几个月的不断熟悉,您后来忽然间就协调起来了。您也想不起您是在那一瞬间统合领悟的,但您不用想,不用看,眼到,手到,脚到。这就像您学打字,一开始,键盘上的字母按键,谁也不挨谁。您不断的熟悉,忽然您可以盲打了。因为您在不断的熟悉和体会中,不知觉不经意的一瞬间统合领悟。
如果箭已经射中目标,马哈拉奇讲道,就不可能还有问题要问了。但是,对事实真相,那直接直观的统合领悟---箭的飞行---被智力上的概念化想象所干扰而变的艰难。知识智力上的逻辑性理解,是建立在“前因后果概念”上的,是“时间概念的二元论”诸多方面之一,概念化构思想象就建立在此基础上。直观直觉的体会---直接体会---是另一方面,是“非时间概念的,因果同一”。正是这种智力逻辑上理解才导向这样的问题:如果根本不存在运用任何意志力的自主“个体”,那么“无意志力选择决定”的生活是怎么实现呢?或者说,人在这个尘世中应该怎么去生活和行为呢?(如果个体不是作者,该怎么“做”?个体毫无独立自主的自由意志,那么这“无为”该怎么“为”呢?该怎么生活呢?)
当这一问题被问及,马哈拉奇通常的回答是:“我正在讲述的,只要你真正领会了,不管你做什么,那都不叫事儿。翻过来讲,我所讲的,如果你没领会,那也同样没所谓,也都不算个事儿。”
我们全部的过去经历,如果细致入微的仔细追溯和分析,会清晰的展现出(这人生就好像一场梦一样),我们的人生,并非我们想当然所以为的,看上去好像是我们在过活着我们的人生,而实际上对我们来说,是“被过活”,就和人睡梦中的所有人物角色一样,这是很明显的一点,故而,凭借意志力的选择决定,以及意志力上的意愿,在我们的人生中,事实上真的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点点思考,就会为我们清晰的展现出,我们的整个身体或者说整个器官系统的功能,随着我们的意志力来运转的部分是极其微小的。马哈拉奇问道:凭借意志力,不睡觉,不吃饭,不喝水,你能活多久?凭借意志力不让身体排泄(排便,排尿)你能持续多久?
凭借意志力屏住呼吸,你能停多久?坚持5分钟不喘气,你那无上的意志力,能让你还活着吗?当你的父母同房,你是否运用你的意志力来让受精发生,你被孕育呢?当受精卵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时,你运用你的意志力来指挥监管了吗?
当马哈拉奇告诉我们,不管我们做什么,那真的不叫个事儿,他显然是要我们去充分了解,不可能有任何真实的“个体”的实体存在物,能够运用意志力来产生显著符合预期效果的事实---不论是刻意做为还是刻意不做为---那后续的“发生”,我们习惯于认定是由我们的“意志/意愿”选择决定所导致的,然而事实上那“发生”纯粹只是“不可避免”必定那样“发生”。当那“发生”的效果,符合我们的意思,和我们认为“可接受和满意的“是切合一致的时候,我们为“凭借意志力的行为”而感到自豪,并且把这“发生”的效果归为一个“个体私人成就”,但是当那“发生”的效果,它不符合我们的意思,和我们认为“可接受和满意的”不切合一致时,对我们来说,它就是愤懑和恼火的重要事件,带来不快,痛苦,挫败和沮丧的大问题。马哈拉奇讲,“某事”的发生,是意识整体运转中的一部分,相信凭意志选择决定“某事”的自主作者感,事实上,这才是锁链,以表相上的“束缚”缠缚着现象上的个体人----表相上束缚,因为没有任何被束缚的“个体”实存---这“虚拟的主观主体”正试图去独立于那“大智慧”整体运转之外去作为,对此完全彻底的认识到它的荒谬,就是“觉醒”。唯有这样的透彻了解,才导致一个坦然的完全接纳,无论发生什么事件,可能呈现出什么,都平和镇静的容许和接纳,直到这人生轨道的持续跨度走完,并且,人生如此“被过活”期间,会明显的有一个明确而肯定的“统一整体感”这整体“一切在内,无所不包”,因为“别人”不会被理解为相对于“虚拟主观主体”(个体)的客观客体,而是了解到,那是“同一本体”所显现的诸多表相--那绝对主观主体的唯一存在---它所显现出的诸多面貌,样式和朝向。
换句话说,生活是“免干预”的生活,免于紧张监控的生活,是“释然/开放/空闲”的生活,没有“虚拟实体”的“伪个体作者”主导下刻意的积极作为,也没有“伪个体作者”主导下刻意的消极“不作为”,因为没有对结果的预期,也没有预先设定某种路径和方式而加以掌控干预,所以没有伪个体“意志”的刻意。不对结果和路径方式做预先的概念猜想,预先设定和期待,那么所有的行为活动就会是自然的自动的,本能自发的;那“演员”在这个生命游戏里正扮演着他的角色,或者,正梦着某人物角色的“生活梦境”,直面这滚滚而来的人生。一旦统合领悟到那绝对存在,马哈拉奇说,生活中的一切就成了“完美的故事游戏”,一个休闲的娱乐,而它本来一直就如此,永远如此。
当问及马哈拉奇,在某些给定的生活境遇里,他会怎么做,马哈拉奇以完全的率直回答说:“我不知道”。这回答是和他的表现完全一致,在看来完全同样的境遇下,马哈拉奇的行为反应,在不同的时机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鬼神莫测的,但在每一个当下,马哈拉奇的行为反应都是自然而然,自动自发的!马哈拉奇常常讲,凡完全自然自发的就是恰当合适的,因为没有概念化构思想象过程,自动自发的是合乎天然本性的,毫无矫揉造作,轻松自如,毫不做作的,没有任何思考和头脑心智内争辩的过程,没经过反复比较,或者说没有考虑任何目标诉求和后果,故而毫无歪曲恰当合适。
倾听来自马哈拉奇的讲解,听取导师说的话是应予最优先考虑的事。他说,朝向“自我认知”的最快路径是听取,反复回想,以及此后的专注的深入沉思。尽管他充分详细的阐明,没有通往某个真实地方的真实道路和真实个体。即便马哈拉奇反复再三的这样来规劝,但是这些话,毫无疑问,只是为了沟通和传递,那么一旦这些话的指向和涵义被传递和领悟,那么这些话---所有的语言文字---就肯定被舍弃,以避免智力思维在概念结构上的不断攀援(所谓的文字禅,口头禅)
马哈拉奇一再声明,他的话并不是对某一“个体实存”讲的,而是对意识讲的。那些话起于意识并且是对意识讲的。聆听这些话的恰恰是意识,意识直接的领会含义和指向,随后这些话就会融化在意识里。如果这聆听,是“某一个体”借助智力思维,带着获得某种利益的意图来听,马哈拉奇警告说,那就茫然而不知所措,全没效果。实际上,恰恰要避免的正是智力思维上的干涉滋扰。正如之前已经解释清楚了,要被统合领悟的,正是“虚拟实体”/伪“个体”的虚妄,空无意义(空性)
只要是认为自己是实存的“个体”在聆听这些话语,那怎么也没作用,即便仅仅只是在指示正确方向上,也达不到,那正确的方向是远离“可知觉现象的”,而那是这“个体”以及这些话语本身的同一源头。唯有在毫无智力思维介入,没在概念性解释说明的干扰下,凭直接的直观直觉来接受,这些话语才可以吐出它们深刻而又微细的内涵;否则那效果就只会是纯粹的概念知识上的理解,是某“个体”从它“外部”世界听来的,是“外部”世界某“个体”所讲述的,并且把它自己分离在它理解的“虚幻不实”之外(一切皆幻似乎并不包括它自己)。马哈拉奇说,你不可能从这“全部整体现象呈现”中拿起极微细的一小点来当做你孤立的自我,并与此同时理解那“一体存在”。唯有这“虚拟实体”的伪个体完全溃灭,那真正的统觉领悟才能发生。
The Magnificent Fraud
华丽壮阔的赝品
意识是妩媚蛊惑的“大玛雅”(将无形转换为有形映像),马哈拉奇说,最华丽壮阔的赝品完全的幻化!这妩媚的迷人的当前临场存在感,只是个感觉,一个“识”,在那“无显现/非显现”(无相/非相)的绝对存在上突然加载的一个概念意向,就好像一个隐伏的不速之客“鸠占鹊巢”接管了“王室”,这主人(host
主机)被一个“似真非真”的安全性识别所哄骗麻痹,放松下来,进而产生一种假性的“安全和正常”感。马哈拉奇也称之为一个“暂时性不正常状态”,引发了在它流转期间的极度妄想和颠倒错乱。
这种生动活泼的“活着的”感受---时刻临场的存在感---是如此的兴奋和陶醉,人被时刻当前显现的现象所陶醉而入迷。完全卷入这壮观的表演场面里,罕有穷追不舍的想要弄明白这壮观场面是否真实存在,还是说纯然是一个影像,一个幻觉,梦境,海市蜃楼。看到大树,就被它的形象迷惑,忽略了这大树只不过是那种子的伸展,那种子才是包含大树所有表面形态和构造样态的本源。胜义谛(Parama-artha
胜义,中心含义,终极意义)是指向那本源,那种子。这现象呈现的种子是什么?如果你没有知觉,还有任何类型的现象吗?如果你没有知觉,这宇宙万物还会在面前呈现吗?马哈拉奇问道。唯有当你有知觉,这世界才呈现出“在”。所以,显然这宇宙是被容纳在意识的极微斑点内(这被设想为在头颅中央的极微孔中)。知觉无法呈现它本身,无法觉知它自己,除非有某个身心架构,这身体。这身体的出处是什么?很明显,男性的精子使得某女性子宫内的一个卵子受精成孕。那么精子和卵子的来源是什么?被父母各自吃下的食物。马哈拉奇问道,现在我们来到什么样的结论?那绝对存在,那终极的无穷无限的[能],那所有一切宇宙万物的本源,绝不可能是如此单调世俗的“食物”!故而,这“我性”状态,这知觉,这时刻当前临场的存在感,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只能是一个总的概念,一个影像,一个梦,一个幻像体验!这“意识”就是所有一切现象的原始资料,实际上这一切现象是显示。
到此,有一个基本的根本性问题。谁忽然冒出这样的结论?除了“独一 ”[
I ] 还有谁可以?“独一”
为所有每一类每一个现象负责,是所有每一类每一个呈现出的现象,100年前就在,在“时间”构想出来之前就在,是恒常的,非时间的,非暂时的,“独一”
是元觉,但知觉不到它自身,因为它就在它内,它就是它自身,它和它自己“无上正等”,一体完整,单一性,唯一性才是我真正的真实状态,既非现象上的“有和无”,也非现象上的“存在和不存在”,现象显现上的“存在”消失不在了,现象显现上的“不存在”消失不在了( 无现象上的“有,实,存在”,也无现象上的“无,空,虚,不存在”,无“存有相”也无“断灭相”)就是真正的“独一”存在。(每一个有情众生都可以宣称这一点---不以他本人,身体的“我”,个体的“我”,而是以“独一”[我])
我们是否需要把它简要的再复述一遍?下面就是:
(1)显现出来的“实体存在”是现象,现象呈现出,知觉感官上的可辨识并且受“时间”限制的绑定,是一种幻境,一个梦,对实际并不存在的物体的“外界”幻觉体验,因此呈现出的“实际实体存在”非真。那不显现的非显现(无相/非相)的[实体]是绝对存在,非时间(无时间概念下的开始和结束),非空间(无空间概念下的坐标位置“处”和量度“距离”),并不知觉它自身的绝对存在,知觉上不可辨识,不可知,永恒常在,故而真实。谁宣称这?当然是意识,试图去认知它自己,但却不可能成功,徒劳根本办不到,因为“认知”(无“认知者”身份)本身不可能认知“认知”它自己(注:认知即比较,自己和自己无上正等"I"
am that "I" am,
独一我就是独一我,无差别则不可知,因为返回信息为“0”):眼睛尽管可以观看其它所有事物,但就是无法直接看到它自己。寻求者就是寻求进程本身:这是基本的,首要的真相。
(2)“独一”(I),非显现/无显现(无相/非相),是那完全的全部无限潜藏的[能],“已知”和“可知”完全消失,“未知”和“不可知”就完全在。
“独一”,显现出来的,是所有全部现象的[整体],是那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不可想象的“无显/非显”的“不可知/未知”中的所有全部“已知”。
(3)唯“独一”(I)绝对存在---永恒常在的“独一”(I)---先天地而在的,无限的,完全的,无条件限制的,与任何属性特征无丝毫接触,纯粹的主观主体性。只要一点点“我”(客体)念想,就即刻当前的,直接的自动自发的束缚(但只是貌似真有束缚,实际完全虚幻):允许这“我”(客体)念想消失,那么即刻自发的,你就是“独一”(I)
(4)现象上的“我”("me"和“你”/它/他/她)只是意识内的一个显现:一个显现的现象怎么可能被“束缚”?实体的本体的“独一”(I)---唯一的纯粹主观主体--怎么可能需要任何解脱?解脱只是卸掉了真以为有某“个人”需要解脱的念想。
(5)某人怎么知道他是否灵性“进化”了?在完全彻底的了解和醒悟中,对“解脱”的焦虑挂碍和渴望消失不在,一点也不关心“进化”,这是否算是“灵性进化”的最肯定的标志呢?对[自性]“完全整体运转”的一瞬间统合领悟,在这领悟中,在这明觉中,没有“自主自治的孤立某一个体”的座位。
(翻译全文结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简要说明:
翻译略去了序言和前言部分,也略去了附录的名词解释部分。只选取翻译了主体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做了一些中文语序习惯上的通顺和润色。大部分直译,部分意译。为了翻译马哈拉奇的另外两本书,所以原先准备编辑为中文PDF的计划取消,只上传原书PDF到新浪微盘共享,读者如果喜欢,请自行编辑成中文PDF版本。在翻译中的错漏难免,欢迎指出。
原PDF下载
新浪微盘 : http://vdisk.weibo.com/s/uvdORgMgvQ_z-
后一篇:马哈拉奇《意识和本体》连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