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焘传略

(2022-10-24 09:26:39)
分类: 读书札记

                        

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崖,宋代眉州丹棱县龙鹤山(今龙鹄山)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五子右武卫大将军李偲之后。李焘父亲李中,是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曾官知仙井(今仁寿县)监。

李焘自幼聪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少年时历“靖康之难”,耳闻目睹了金兵南侵、北宋灭亡的过程。秦桧等奸佞专权误国的黑暗现实,北方人民颠沛离徙的痛苦生活,激起了李焘巨大的爱国热情。在少年时期,李焘便在心中树立起了拯救国家和人民于水深火热的雄心壮志。

绍兴三年(1133),李焘18岁时参加四川乡试,便以头名高中解元。次年,出于对女真侵略者的仇视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李焘编写了自己第一部史学著作《两汉鉴》,表现出他在史学方面的才华。绍兴五年(1135),又著“救时济世之作”《反正议》14篇,一时之间李焘才名远扬天下。

绍兴八年(1138),23岁时李焘中戊午科进士,授职成都华阳主簿。但李焘自谦才疏学浅,未去赴任,而是回到家乡龙鹤山修建“巽岩书屋”,在山中专心苦读,钻研学问。两年间,他深入研究了大量的历史著作,决心仿效司马光《资治通鉴》,按其体例编撰一部记述北宋兴衰成败的历史著作,供朝廷从中得到兴国安邦的启发和借鉴。  绍兴十年(1140),李焘始赴华阳任职。时当朝宰相秦桧想拉拢李焘,特派专人前往华阳以功名相邀,但李焘恨其误国,不齿与之同流合污,拒绝与其结交。因此得罪秦桧,致使李焘此后不得朝廷重用,沉浮州县近二十年。

李焘一生为官,留心民意,关心人民疾苦。绍兴二十年(1150), 李焘守丧期满,任雅州军事推官。在雅州任上,他反对郡守用私情背公法的人总领财赋,反对加重百姓的负担,张浚称他有台谏之风。

李焘一生为官,善于处置民事纠纷。绍兴二十四年(1154),李焘改知成都府双流县。在双流任上,李焘在处置民间矛盾纠纷中,十分重视民事诉讼的调解教育。有天,城中有户大姓张家,父母亡故还在居丧期间,兄弟间就互争财产,以至于相互抓扯跑到县衙门打起官司来。李焘得知事情原委后,当庭训斥教育他们,说“你们在居丧期间,怎能忍心忘记先人训戒?”训斥教育后,叫他们都回去冷静想想再说。三天之后,张氏子弟又来到衙门,痛悔自己的行为,并表示今后兄弟和好不再打官司了。

李焘一生为官不畏豪强。双流城中有位大户李雩依仗自家财势,想买邻居丘成家的产业,在大户李雩威逼之下,丘成没敢告诉自己的母亲,就把家中的产业变卖给李雩。丘成母亲事后得知,告到县衙。李焘知道后,也严加追正。大户李雩依仗自家财势上告成都府,李焘不畏地方豪强,引据经书中有关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和法律条文,一一驳斥了李雩无理诉求,最终保住了丘成家中的产业。在李焘任职双流期间,可以说是真的做到了“豪右敛迹,邑庭如水”。

李焘一生为官耿直清廉,不献媚讨好权势。绍兴二十七年(1157)七月,朝廷新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李文会从泸州出发前来成都赴任。李文会一行一进入成都地界,成都府下属九个县的官员一个个都比拼着迎来送往,极尽奢侈地宴请接待。李焘得知李文会即将进入双流地界时,便严肃地告诫下属,一切按正常规定接待,不准铺张宴请。李文会得知下属李焘的态度后,怕自讨沿趣,便自己绕道避开双流而去。

李焘一生为官为地方兴利除弊。绍兴三十二年(1162),李焘转任荣州(四川荣县)知州。在荣州,李焘发现荣州依山为城,城墙紧靠河沟。百姓讲一到夏秋时节常闹水灾,洪水常淹入城中,毁坏房屋。李焘便划拨银两,带头捐献薪俸,领导官员、军民修筑堤坝巩固河堤,整修加固城墙以防水患,为荣州人民做了一件有利的好事,受到荣州人民的称誉。

李焘一生为官嫉恶如仇。隆兴二年(1164), 他任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不久,断然连续弹劾了4名严重失职有劣迹的贪官、庸官。当地的州县横征暴敛,李焘选官置局,括-道财赋,列其名色,使有无相补,酌三年中数为准,遍示官吏,更定名为《科约》。后来他至江西,也是按照《科约》规定的办法,整理一路财赋。

李焘一生为官敢于担当。乾道六年(1170),李焘在朝中敢言论事,受权臣排挤,于是主动请求外放。六月,李焘授直显谟阁、调任湖北路转运副使一职。李焘到任时,正遇湖北因受灾发生饥荒,米贵如珠,灾民遍野。李焘了解到灾情严重,提出要动用户部大军仓库中的军粮赈救灾民,同僚官佐们认为没有得到朝廷的准许,私自开仓发粮是大罪,担心受到连累,因此极力阻止和反对。但李焘想到城外遍野的灾民,大义凛然地说:“现在灾情严重,救人要紧!开仓发粮出了问题一切由我个人承担责任,决不连累大家。”于是,在李焘果断处置下,迅速组织人员,井井有条把粮食发到各地灾民手中。事后,户部总饷官吕游问果然弹劾李焘处置专断,但皇上知道后,只是让李焘具折说明事情原委,并没有处置李焘。

李焘一生为官处事干练。淳熙七年(1179),李焘儿子李垕、李塾两个相继亡故。李焘老年丧子,悲痛之状可以想之。于是,宋孝宗外放李焘官知遂宁府,想用繁琐忙碌的地方政务,以纾泄缓解李焘心中的悲痛。宋代遂宁州是四川除成都、梓州以外的第三大城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接成都,东连巴蜀”,自古以来为东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重镇。因此,确保遂宁的安宁应为地方长官首要之务。因此,在遂宁府任上,李焘首先大力整肃军队,安稳地方。李焘首先“辟勤武堂,亲阅士卒。”采用蔡挺在泾原时所创训兵之法,练兵备战。同时,整修军营,使散杂居驻在市区各地的地方军队士兵集中驻入军营,以确保了遂宁的安宁和稳定。二是减轻税赋,节俭用度。李焘到遂宁后,大力减轻税赋,严行节俭用度。李焘认为国家征收酒税过重,既耗费民财,又加重地方负担。因此上书建议施用买扑旧法,由私人出价承包官营酒坊,并罢免负责监督的官吏。李焘的上书虽然受到了皇上的肯定,但在执行中遭到了掌管财政、赋税事务官署计司的抵制,以军费开支需要为由,强廹负责酒税征缴的赡军酒库部门,每天只能减免酒税三十缗。李焘为了减轻地方财政负担,节俭开支,取消了宴饮聚会,一时间官府上下呈现出一派严肃谨慎的风气。

李焘一生为官敢于忠言直言,无所忌避。李焘一生对南宋王朝忠心耿耿。他将自己拯济时世之大志的实现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在朝为官时,众人不敢言说,他却忠言直谏,无所忌避,提了许多救偏补弊的建议。李焘还上书皇上,请求增置谏官,允许六察言事。他主张练兵,反对增兵,对一些将领虚报兵籍吞吃空额、营私舞弊的行为主张严惩以杜绝。又说,军兴三十年来,四川赋税一钱, 折变百之,希望从此.不要再增多。他主张严格简汰蜀兵,禁大将毋张虛籍、掊部曲。宋孝宗胸无大志,李焘当面指责孝宗即位20余年仍“兵弱财匮”,希望其“变通人事”,使国家富强起来,雪靖康之耻。孝宗知道李焘对自己一片赤诚,常说:“焘爱联,屡进谠言。”

李焘一生先后在四川、湖北等地做过雅州、双流、荣州、潼川、常德、遂宁等州县地方官员。乾道3年(1167),始入朝为兵部郎中,此后历任内外官职多种,累迁至敷文阁学士,其中以充任主持修史的同修国史、实录院编修等官职时间为最长。而李焘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在史学上。

李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从青年时起便立志于史学。绍兴八年(1138),李焘中进士后,未去成都赴华阳主簿任,而是回到家乡龙鹤山修建“巽岩书屋”专心读书钻研学问。在此期间,起便立志欲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编撰的一部记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至宋钦宗赵桓靖康,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的断代编年史。 绍兴十年(1140),李焘在华阳主簿任上,便开始着手征集资料,为搜集材料,李焘专门制做了10个木橱,每橱中安放20个抽屉,把每天见闻辑录有关本年的史料以年为序先后存入相应屉中,每屉以甲子编号,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这样,查找使用起来极为方便。日积月累,他辑录了大量的北宋皇朝实录、正史、稗官野史、典章制度、家乘、志状、官府文书等第一手资料,为他的历史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编撰作准备。绍兴二十八年(1158) ,李焘四十四岁任双流知事时正始动笔。此后,李焘的官位时升时降,即使是在政治上常受打击排挤,但他从未间断过《长编》的编撰工作。特别是自乾道三年(1167) 李焘53岁时,入朝为国史院编修官后,有机会接触国家档案和秘籍后,更以严谨的态度创作,数次修订了自己以前进书稿中的疏漏之处。在此期间李焘还十分注意对史学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先后举荐了吕祖谦、尤袤、刘请之等十多人为史官。

从绍兴八年(1138)开始构划,绍兴10年(1140)开始收搜资料,绍兴二十八年(1158)正始动笔,到淳熙十年(1183),李焘官知遂宁任上时,才最终以自己一人之力,数易其稿后完成这部篇帙繁浩的历史巨著,前后耗时达四十多年之久。

《长编》详细记载了北宋“一祖八宗”168年的重大历史事件,篇幅宏浩,编年系目,按日记事,一日之中,多事并举,凡1063卷。李焘在编写之初即定下“宁失之繁,毋失之略”的原则。全书内容“上据国典、下采私记,参考异同,折衷一是,使北宋一代事实粲然明备”(谭钟麟《续资治通鉴长编序》)。该书历来被史学界推崇为“《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历代都得到很高评价。

李焘知识渊博,不仅精通诗文、历史和典章制度,对天文、历算也有很深的造诣。除《续资治通鉴长编》1063卷外,李焘尚有许多史学及其他著述。主要有《历代宰相年表》《天禧以来御史年表》《天禧以来荐官年表》《续皇朝百官公卿表》《四朝通史》《春秋学》《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易学》《诗谱》《春秋学》《绍兴日历》《重修徽宗实录》《思陵大事记》《巽崖奏议》《文简公集》等著述五十馀种,但多已佚失。《两宋名贤小集》《全宋诗》等录有其诗作三十多首。

淳熙十一年(1184),李焘逝世,享年七十。在临终前,还口诉遗言,上表说:“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他希望孝宗要如同宋代先世太祖那样来治国,振兴朝廷。殁后,朝廷追封其为文简公,累赠太师、温国公、紫金光禄大夫、开国伯。

李焘以其光辉的一生获得了人们高度的赞誉。张栻说:“焘性刚烈,如霜松雪柏。”《宋史·李焘传》评其“无嗜好,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这正是对一个封建社会内罕见的清官、一个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一生的正确概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李埴传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