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昶元年譜
(2022-09-26 07:41:04)分类: 读书札记 |
(清)李 昶 元 年 譜
關鍵字:李昶元;《修竹山房詩草》;貴州鎮寧
1817年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
時任丹棱縣令,山東福山拔貢於公槐。
李昶元,出生於清代四川省直隸眉州丹棱縣上鄉總岡山下竹山,即今之眉山市丹棱縣張場鎮大田坎村一戶耕讀傳家李姓農家之中。據《咸豐六年丙辰科會試同年齒錄》載:曾祖李文彥處士,曾祖母萬氏。祖父李楹,祖母劉氏、徐氏。父親李占銓,字紹增,號秋田,太學生,候選少尹,母親周氏。
關於李昶元生年,在李昶元《修竹山房詩草》中有卷五《丙寅生日偶記》《乙丑生日》、卷之八《庚辰中秋》《癸未除夕飲酒作》四首詩明確涉及。尤其是卷五《丙寅生日偶記》非常直白,詩云:“生予歲序逢丁丑,老我年華到丙寅。”據此推之,李昶元應出生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是年歲序丁丑。
關於李昶元生於丁丑年何月何日,在李昶元《修竹山房詩草》卷之四《生日》,詩中云:“同是東坡生此日,稱觴先自祝髯蘇。”在詩中,李昶元雖没明言自己生日,但他說他與蘇東坡的生日同一天。蘇東坡生於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故李昶元亦应生於丁丑年十二月十九日。另據《咸豐六年丙辰科會試同年齒録》中,載:“李昶元,字東生、號竹珊,行四,嘉慶丁丑年十二月十九日吉時生,四川眉州直隸州丹棱縣生民籍。”封建社會填寫會試同年齒録,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不敢亂寫。故據此同年齒録,可證李昶元生日,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丁丑十二月十九日,依公曆推算是1818年1月25日。
1824年
時任丹棱縣令戴莘。
李昶元雖出生農家,然而自幼聰穎,才思過人,八歲已能識字讀詩。事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三《余於近代名流,最愛袁子才、張船山詩集。然一過輒忘,苦不能記。乃風雨懷人,拈毫寫韻,往往近於兩人,形似且言情之語竟有五七字俱同者。要皆無心,偶合耳。賦長歌,以志嗜好。因緣性情感召,非故為古人作鈔書吏也》詩云:“八歲學吟五七字,花箋彩筆爭從事。”
1828年 道光八年戊子
時任丹棱縣令,奉天義州舉人王旭齡。
李昶元經過幾年的私塾學習,十二歲已學為文。事見光緒版《丹棱縣誌》卷之七《士女志·李昶元》。
1833年 道光十三年癸巳
是年冬,江蘇山陽進士高士魁任丹棱縣令。
1834年 道光十四年甲午
時任丹棱縣令高士魁。
是年,峨邊、越嶲猓夷不靖,大帥帥兵討之。邑人士津貼兵餉數千金。
李昶元因勤奮苦讀而受到縣令高士魁的賞識,被招至門下課讀,悉心培養。
1835年 道光十五年乙未
時任丹棱縣令高士魁。
十一月,縣令高士魁、教諭李德林、訓導魏以裕募建續修縣文廟,移魁星閣,邑人士捐輸經費又數千金。其時,有司事者建議邑志乘體例未當,且年久事增,宜修葺。高士魁以縣邑貧瘠,連年輸金從公,亟應休息,且采葺非一朝夕事,且俟再舉。
1836年
時任丹棱縣令高士魁。
李昶元以古學受知於四川學政何一山,被選入位於城東半里許之楓落山丹棱縣學“大雅書院”讀書。不久,學使支少鶴又拔置優等,享受廩膳補貼。(事見光緒版《丹棱縣誌·士女志》卷之七。)
1837年 道光十七年丁酉
時任丹棱縣令高士魁。
是年,高士魁役於京師,往返幾近一年。
十月,縣文廟經過兩年的整修終於竣工,高士魁作《續修聖廟記》。(事見民國12年(1923)版《丹棱縣誌》卷三〈建置志〉)
李昶元就讀於縣學丹棱大雅書院。
1838年
時任丹棱縣令高士魁。
是年春天,縣學生韓琪之父綦江教諭韓兆瑞致仕歸里,高士魁期盼能與之一見。但是年因高士魁既任職丹棱令,又權知簡州,常往返兩地,公務匆忙。而韓兆瑞歸里後卻閉戶課讀子孫,又足不入城,故無由相見。對此,高士魁十分感歎,說:“先生潔修篤行,世傳清德,誠不虛矣。” 事見民國12年版《丹棱縣誌》卷二《鵠山先生墓誌銘》。
李昶元就讀於縣學丹棱大雅書院。
1839年
時任丹棱縣令高士魁。
初,高士魁接大府檄,將移知蓬州,但最終未能成行。於是,“取邑人士數年所采葺出志乘校之。”事見道光版《丹棱縣誌》卷首《重修丹棱縣誌敘》。
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韓兆瑞去世。高士魁應韓兆瑞之子韓琪之請為其父作《鵠山先生墓誌銘》一文。
清道光十九年(1839)浙江寧波進士張錫路 (號霞泉)補任四川洪雅縣知縣,高士魁在離任丹棱之前,向張霞泉推薦自己培養多年的學生李昶元,而李昶元展露出來的才華也受到了張霞泉的賞識。於是惜才之心,張霞泉便把李昶元收歸在其門下培養。事見民國十二年版《丹棱縣誌》卷六《人物上·鄉賢》。
李昶元就讀於縣學丹棱大雅書院。
1840年 道光二十年庚子
時任丹棱縣令,河南商縣舉人王承志。
李昶元就讀於洪雅縣學雅江書院。
1843年
高士魁再次蒞丹任縣令。
受高士魁推薦,李昶元執教縣學大雅書院。
1847年
時任丹棱縣令高士魁。
李昶元執教於丹棱縣學大雅書院。
同年,李昶元恩師張霞泉在北京去世,享年五十一歲。張霞泉在洪雅期間,獎掖後學無數。其後,其弟子洪雅曾璧光、丹棱李昶元皆進士及第。
1851年
時任丹棱縣令,浙江供事(注:县志记作“供事”,笔者疑应为“贡士”之误,下同)陳堉。
是年元日,李昶元見縣學庭中,舊植牡丹數本競相開放,以為瑞兆,作《瑞牡丹》(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詩志之。
同年,邑宰陳堉推舉李昶元為孝廉方正,但李昶元力辭不就。
1853年
時任丹棱縣令,浙江供事陳堉。
是年三月,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全國震動。
同年秋日,李昶元與友人曹東橋相聚,作有《與曹東橋用東坡初別子由原韻》《癸醜秋日與曹東橋話舊》(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等詩。
1855年
咸豐五年乙卯
時任丹棱縣令,湖南舉人張熙照。
李昶元執教於丹棱縣學大雅書院。
正月廿四日,李昶元三十九歲生日,作《傷懷》(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二)詩。八月,李昶元赴省城成都,參加省闈鄉試。中第六十五名,名列前茅,被選拔入京會試。
同年冬天,李昶元北上進京會試。臨行前,與諸友餞別,作《乙卯冬北上》《出丹棱時,侯賡堂同諸友袖詩出東關送行,口占絕句酬之》(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詩。途中迂道眉州拜別伍雲青刺史,作《別眉州伍雲青刺史》(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詩。赴京途中,有《和花橋驛題壁原韻》《曉過雙流縣》《金山驛次張牟子明府題壁原韻》《出劍門歌》《朝天關》《鳳嶺》(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等詩。
1856年
時任丹棱縣令,湖北生員王兆禧。
李昶元北上進京赴試,於清文宗咸豐六年(1856)丙辰元日,抵達陝西省岐山縣,作《丙辰元日換車到歧山縣》(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詩。正月廿三,到達山西晉中石鐵鎮,作《石鐵鎮》(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詩。正月二十四日,作《傷懷》(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二)詩。
二月抵京,作《到都城作家書》(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詩,並參加禮部會試。
四月,會試中式第二百八十名,參加殿試,在第三甲113名進士中,李昶元位列第46名。並作《殿試》(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詩。同月,李昶元授職工部主事分管水利事宜,作《受職》(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詩。
五月,思鄉情切,作《都中望月》《五月十五夜彈指竹報已抵故里》《思歸》(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諸詩。同年秋,因掛念家中年邁父親,仕宦僅三月即乞假以終養,從此作別京師,作《柬東橋諸親友並告歸期》(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贈筆》《贈墨》(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三) 諸詩。
十一月十五抵家,作《十一月十五抵家》(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詩。
李昶元到家後,家居侍封翁,晨夕不遠出。
1857年
時任丹棱縣令,陝西舉人張九德。
是年五月,曾璧光“記名以御史用”。七月,內閣奉上諭,命曾璧光在上書房行走。
春季檢閱書齋藏書,作《丁巳春檢閱藏書,見侄輩搬運狼藉,半皆遺失,悵然。感賦以示戒》(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詩。
同年,父親去世,哀毀盡禮。喪事畢,李昶元受聘執教於榮縣(一說四川仁壽)冶官書院。作《閒居》(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詩,詩云:“彈指經年別鳳城,閒居愁緒苦相爭。初嘗宦味剛三月,辜負韶華已半生。”
1858年
時任丹棱縣令,正白旗舉人德泰。
據縣誌載是年,邑“北門外有紅、黑蟻無數相鬥,死者各負歸穴,識者知為兵兆。”
二月,曾璧光獲京察一等,記名以道府用。
四月,雲貴總督吳振械等奏,貴州軍務未竣,請停今年鄉試。
五月,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簽訂、中英《天津條約》簽訂、中法《天津條約》簽訂。
八月,曾璧光奉詔授道光帝六子恭親王奕課讀書。
十二月,曾璧光奉詔授道光帝七子醇郡王奕繯讀書。
是年秋,李昶元受聘主講婆日(今四川威遠)書院。期間,作《婆日城風夕》《贈楊旭堂明府》(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等詩。與友人江品經相逢婆日,相聚三月後,於十月分別,作《題江品經畫扇即以贈別》(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詩。友人毛瑞圖邀飲芙蓉山,因阻雨未能成行,作《毛瑞圖邀飲芙蓉山阻雨》《寄毛蝶仙》(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等詩。
1859年
時任丹棱縣令,順天監生劉運開。
據《丹棱縣誌》載,是年,“民家園中李樹結桃實,桃樹結實如扁豆,海椒形;桐樹生枝如刀形,長一二尺。”
是年秋,李昶元受漢嘉太守文冶庵之聘主講嘉州書院。作《余於近代名流,最愛袁子才、張船山詩集。然一過輒忘,苦不能記。乃風雨懷人,拈毫寫韻,往往近於兩人,形似且言情之語竟有五七字俱同者。要皆無心,偶合耳。賦長歌,以志嗜好。因緣性情感召,非故為古人作鈔書吏也》(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三)詩。
七月下旬,李永和、藍朝鼎因抗厘金捐在雲南昭通大關屯上拜旗起義。昭通知府領官兵與李藍義軍戰。八月上旬,清軍統兵官吳四毛子奉命進剿,被義軍全殲。九月,李藍率義軍攻入四川,連克川南筠連、高縣、慶符、珙縣等諸縣。李藍以“打富濟貧、除暴安良”為口號,深得四川人民擁護,義軍隊伍迅速發展。至是年底,李藍義軍在四川各地已達30餘萬人。
冬,曾璧光出任貴州鎮遠知府,途經嘉州,李昶元為曾璧光送行。事見卷五《答鎮遠太守曾樞垣》(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
1860年
時任丹棱縣令劉運開。因是年八月藍大順起義軍攻打丹棱,縣令劉運開棄城而逃,後由江西進士黃秩韶接任丹棱縣令一職。
據《丹棱縣誌》載,是年,“五月,彗星竟天,月餘始滅。八月,城內鼠群遷出城,過西橋縣署外;黃葛樹無故自斷。”
九月,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簽訂。
十月,中俄《北京條約》簽訂。
十二月,咸豐帝批准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奕任總理大臣。
李昶元執教嘉州書院。春,在嘉州試院結識賴敬山。好友合州學正文立三來訪。友人劉伯倫寄書詢問李昶元北上進京事,作《友有致書問行期者,書以奉答》(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二),詩中對北上進京充滿著希望和信心。
二月,李藍義軍於自貢分兵兩路:一路由李永和率領返師犍為;一路由藍朝鼎率領進軍川西。二月下旬,藍部攻佔榮縣打敗知縣羅廷權所部團勇於土地場,殲滅隆昌、榮縣團勇,連下榮、威。隨後又向西進軍,與李永和會合攻打嘉州。時文冶庵任嘉州太守。不久,因藍大順率部侵擾進入川西南,蜀中大亂,李昶元於是匆匆結束嘉州書院教職返丹攜家避亂於總岡山上岐山廟。
費春澤、李星甫諸友來訪,作《與費春澤李星甫諸友連日話舊》詩(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四)。
八月,藍大順率部由蒲江攻入丹棱。八月十六日,藍大順起義軍攻打丹棱,縣令劉運開棄城而逃。丹棱地方團練首領團總劉建勳父子、團練教習陳炳等帶領團勇固守縣城奮勇抵禦。起義軍攻破縣城後,劉建勳、陳思源父子被抓獲,拒不投降,被起義軍殺害。作《八月十七聞賊破丹棱,抑鬱成疾,病中愁吟》《挽劉墨池茂才》。起義軍攻佔縣城後,多次出城燒殺搶劫。據《丹棱縣誌》載,自起義軍攻佔縣城後,丹棱境內煙火連綿旬日不絕。至九月十六日,起義軍毀棄丹棱城後,由萬勝場方向離境而去。作《九月三十入城就醫,道上口占》(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四) 詩。同月,病中接鎮遠太守曾樞垣書。
是年冬天,李昶元攜家避亂於總岡山上岐山廟。冬初,本擬北上,無資中止。作《寄劉伯倫並告不能北上》(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二) 作《接溫可垣書得悉京華消息》《車岡志感》《費春澤招同溫可垣楊春塘飲於春暉堂》《醉後吟》等詩(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四)《寄漢嘉太守文冶庵》(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二) 等詩。臘月十九日,作《生日》(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四)以詩感懷。
期間,與上一甲岐山廟義學首事王文元、王三錫、王啟德等商議在岐山廟籌建義學,即丹山書院,並主講丹山書院。
年末,鄭瑤階入山來訪,搜李昶元入山詩草鈔。
1861年
時任丹棱縣令,貴州舉人王崇昆。
七月,咸豐帝崩於熱河避暑山莊。
九月,慈禧、慈安聯合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
是年,李昶元主講丹山書院。
正月初一,作《辛酉元日》詩(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 、《柬王肇堂》詩(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四)。
春,李昶元作《答鎮遠太守曾樞垣》(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寄合州學正文立三》(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二) 等詩。鄭瑤階將去年入山搜得李昶元避居總岡山寫作詩篇草稿整理抄寫成編,作《鄭瑤階搜餘入山詩草鈔寫成編作此謝之》(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三)詩。又收曾壁光和詩,見卷五《答鎮遠太守曾樞垣》詩後附《曾中丞樞垣見和元韻》詩。期間,往返於丹棱洪雅。作《廿五日由丹之洪》《止戈鎮聞警》《紫坡先生召諸同學會飲席上賦感》(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三)《書扇寄陳鳳山》《柬李星甫兼寄周桂峰》(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四)等詩。
不久,李昶元聽聞李藍義軍即將攻打丹棱,故又移家總岡山中。作《歸山》《冬初,本擬北上,無資中止。旋聞兵警,又復移家山中。風雨之夕,悵然有感》(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二) 。
四月六日,李藍義軍左護國軍政司何崇政綽號何螞蟻子,率隊攻入丹棱縣城,據城五日後離去。
九月,藍大順起義軍由蒲江第二次攻入侵擾丹棱,藍大順起義軍在丹棱境內大肆燒殺搶掠,且盤踞侵擾達數月之久。據《丹棱縣誌》記載:“賊復至荼毒益甚,日命其部眾四出割民男婦兩耳,然而斬之,以泄其憤。或以長繩系民之醇懿者,至城西江陵廟外殺之,江水為之不流。(事見民國三十七年版《丹棱縣誌》)”
李昶元作《賊由邛蒲到名蹂躪山口居民》(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三)《廿七日兵警重遷》(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二)《避兵》《聞賊擾眉州懷葛茮坡先生》《廿八日風聞茮坡先生遇難設位哭之》(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三)《挽駱君骍》(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四) 《紀亂》(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三)等詩。
1862年
時任丹棱縣令,陝西進士鬍子材。
據《丹棱縣誌》載,是年“邑市人共見天火落於科甲坊前萬年燈上,隨即下附民房,延燒四街,廛舍殆盡。”
是年,李昶元主講丹山書院。
清軍收復丹棱縣城,時局漸趨穩定。春,李昶元作《正月廿三日聞賊遠遁,擬回邑城,留題山居》(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二)《仲春飲酒作》(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二)《山館八景》(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一)等詩。
1863年
是年,李昶元主講丹山書院。
冬,時任丹棱縣令,浙江舉人張會彥(注:民國12年版縣誌寫作張曾彥)到岐山訪察民間疾苦時,蒞臨岐山廟義學,聽取岐山廟義學首事王文元等和主講丹山書院的李昶元辦岐山廟義學情況及建議,同意他們關於收取滿禪、滿旭、會法三庵餘款銭,以作每年館師修金和擴修學宮、增建館舍的建議。
1864年
時任丹棱縣令,直隸舉人杜雲漢。
是年夏六月,湘軍克復金陵。
是年,李昶元仍主講丹山書院。
孟冬十六日,敕授登仕郎駱雲逵七十三歲,李昶元作《雲逵公壽序》。
1865年
時任丹棱縣令杜雲漢。
據《丹棱縣誌》載,是年“大旱,六月始種歉收。”
是年八月,署曾璧光為貴州按察使。
是年,李昶元仍主講丹山書院。
正月十五,大兒就讀成都學堂,李昶元勉勵兒子學有所成,臨行作《上元日大兒就學錦城》(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詩。
是年,李昶元四十九歲,作《乙丑生日》(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 詩。
三月,擴修學宮、增建丹山書院館舍竣工。李昶元族侄李萬榮撰《義學碑敘》、邑廩生羅綱撰《鼎建文武宮碑記》記其事。
同年,李昶元檢校恩師張霞泉遺稿,並作《刊張霞泉先生文集》(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三)詩。
期間,李昶元曾寓居成都,得知前縣令毛震壽之子毛翼卿將蒞任丹棱縣令,作《錦城寓中寄毛翼卿明府》(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詩。在寓居期間,結識饒仲明,在年末整裝返丹時,作《和饒仲明雜感元韻》(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詩。
1866年
時任丹棱縣令,江西監生毛隆輔。毛隆輔,字翼卿,道光二十九年丹棱縣令毛震壽長子。據《丹棱縣誌》載,是年“大旱,鬥米千錢。”
是年,李昶元仍主講丹山書院。
是年,作《病中答毛翼卿》(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挽陳如山詞》(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 《賴敬山以長箋索詩,書七絕十章寄之》(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除夕》(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等詩。
十二月十九日,李昶元生日,時任丹棱縣令毛隆輔前來拜訪李昶元,並贈送豬蹄、龍燭等禮品。李昶元作《丙寅生日偶記》(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詩以紀其事。是月,縣令毛隆輔之父,道光二十九年丹棱縣令毛震壽重遊丹棱,李昶元作《小梧方伯重遊丹棱,晉謁即事口占》(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詩以紀其事。
大年三十晚,作《除夕》詩一首,(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等詩。
1867年
時任丹棱縣令毛隆輔。
二月,曾璧光署貴州布政使。
八月,賞曾璧光二品頂帶,署貴州巡撫。
正月,李昶元作《元旦口占》《丁卯元日試筆,用李笠翁〈丁卯元日試筆〉元韻》《正月初三》《費春澤入山見訪,人日留詩歸去,依韻答之》等詩。
是年,李昶元仍主講丹山書院。
1868年
時任丹棱縣令,江西舉人塗祥麟。毛隆輔調署陽德縣。
七月,特旨補授曾璧光實署貴州巡撫。
是年,李昶元辭去丹山書院教職。寓居成都,作《錦城寓中寄毛翼卿明府》(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 詩。秋,經恩師張霞泉弟子貴州巡撫洪雅柳江人曾璧光推薦,保舉李昶元為直隸府知州,留貴州候補。李昶元從成都返回老家,祖餞之後赴貴州。臨行作《九月廿六日出山,書示兒輩》(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六)詩。
由川至黔,李昶元沿途皆有詩記其事,主要詩作有《黔南道中竹枝詞》(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六)二十六首、十一月初八日抵達貴陽,作《十一月初八日抵築垣,呈中丞曾公二律》(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六)詩。當晚,曾平甫前往旅舍探訪李昶元,雙方一見如故,相得甚歡。不久,中丞曾璧光命李昶元移居南院,與曾平甫常聚首談心,相交甚洽。後又移居貴州貴陽城東二浪坡。作《志感》《寄曾平甫並序》《題曾平甫牡丹畫軸》 (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六)等詩。
1869年
時任丹棱縣令,廣東拔貢葉茭。
二月初五,曾璧光奏為補行鄉試請簡放考官事。
春,李昶元作家書,並作《立春作家書題後》(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六)詩。
二月十五日,友人招飲扶風山,李昶元作《二月十五日友人招飲扶風山》(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六)詩。
四月八日,李昶元遊貴陽黔靈山,作《遊黔靈山》(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六)詩。
夏,李昶元作《閱己巳夏季縉紳感紀》(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六)詩。
八月,黔中舉行己巳科鄉試並補行己未(1859)、辛酉(1861)、壬戌(1862)科鄉試,貴州巡撫曾璧光與李昶元為同門學友,歷來看重李昶元的文學造詣,特聘請其參加今年和補行鄉試的閱卷事宜。
是年,陳燦與其胞弟陳琅均科考合格被錄取,且陳琅拔為鄉試第一名“解元”。作《閱己巳夏季縉紳感紀》《闈中漫興》《重搜落卷口占》《闈中中秋望月》《九月十五夜月下作》《九月廿八日題小住為佳客舍壁上》《十月初一日得家報,口占寄小竹》《客中吟寄示兩兒三十首》(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六)等詩。
1870年
時任丹棱縣令,直隸監生莊定域 。
據《丹棱縣誌》載,是年邑中“夏旱。八月朔,大水。十月朔,大雪,竹木盡折。”
是年夏,李昶元以知州銜署領湄潭縣,治理黔東北之川黔、湘黔接壤一隅。
1871年
時任丹棱縣令莊定域。
李昶元繼署湄潭縣知縣。三月,作《和王蔭庭元韻》《題王蔭庭明經詩卷》(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七)等詩。秋末,收曾璧光長子曾唯堂書信,作《寄曾唯堂》(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七)詩。《孟冬十有九日因公下鄉宿官田壩,五更不寐占此》(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七)等詩。
是年,在修城垣,改建衙署諸工未竣之際,李昶元奉調黔西州,臨行時因士庶攀留,不果往。適號匪通苗,糾集萬餘人作亂,李昶元賡即招募湄潭縣團勇鄉兵防禦。同時,請求州府調兵抵禦,再調開州、甕安、施秉、餘慶四州縣鄉兵平亂。李昶元與相關將領秘授機宜,智擒首逆張占元斬之,並招撫餘黨,湄亂遂平。
1872年
時任丹棱縣令莊定域。
據《丹棱縣誌》載,是年“三月二十六日,城中火延燒,四街殆盡。”
李昶元繼署湄潭縣知縣。作《壬申元日口占》《和張蔚生舍人蜀中留別元韻》《送惺亝》《壬申五月初四稿》(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七)等詩。
李昶元在湄潭任上,整飭綱紀,督修城垣,改建衙署,治理有方。禁止私加稅賦,並行減免稅賦,勸民發展生產,廣植糧桑。無論官、兵、民,凡巧取豪奪欺壓良善者,一概治罪。興辦學堂,開啟民智,時或親臨授課。因政績顯著,深受縣人擁戴。
八月,李昶元始赴任鎮寧州知州。是時,歷經戰亂,州城殘破,蒿萊滿目。李昶元到任後宵日夜操勞,安撫百姓,整修鎮寧上下水關,剿除叛匪餘黨“六合團”,並親赴扁擔山、荊竹窩等賊巢,擒斬偽國師王徳羊等,遂致境內漸清,秩序漸復,人心漸固,市集漸興。年底重修鎮寧上下水關竣工,李昶元作《重修鎮寧上下水關記》(光緒元年《鎮寧州志·卷八·藝文》)以紀其事。期間,作有《訓導王公景春暨子媳趙氏殉難傳》(光緒元年《鎮寧州志·卷八·藝文》)《和周林蕉見寄元韻》《寄渭臣周軍門》《壬申臘月安莊署寄陳禹門》《述懷》(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七)等詩文。
1873年
時任丹棱縣令莊定域。
據《丹棱縣誌》載,是年“秋,邑中畜大疫,民間豬只盡死。初染疫時,患處墳起,痕方如印,相傳見有怪物入人家,豬大叫,遂病死,至今近二十年未已,不知所由,民間遂因此致貧。”
李昶元繼署鎮寧州知州。
是年立春,李昶元恢復自安莊兵燹以來已荒廢十多年之久的迎春之禮,作《癸酉迎春紀事》(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七)詩以紀其事。同時,李昶元重修鎮寧武廟,以“振拔士林之習”“挽回民俗之顏”;又重修城隍廟,以便安撫遊魂,拜跪有所。
二月十九閑遊觀音洞,並與劉安定、鐘瑞亭、孫師爺閑坐飲酒,作《觀音洞》(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七)詩以紀其事。
三月,作《寄吳清臣明經》(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七)詩。
五月,作《偶述》(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七)詩。同時,鎮寧武廟、城隍廟先後竣工告成,李昶元作《重修鎮寧武廟碑記》《重修鎮寧城隍廟敘》(光緒元年《鎮寧州志·卷八·藝文》)以紀其事。
十二月,作《習安旅夜,夢傳琴元剌史卻寄》(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七)等詩。
1874年
時任丹棱縣令,鑲藍旗人文龍。
李昶元繼署鎮寧州知州。是年,李昶元飭邑紳彭鈺、白玉漣、吳耀珅、廖忠良等,重建鎮寧文廟、書院,及各禮典祠宇。同時,李昶元作《觀風文》(民國三十六年《鎮寧縣誌·藝文》)一篇,曉喻全州,觀風試士,選拔人才。
1875年
時任丹棱縣令,鑲藍旗人文龍。
前同治九年丹棱縣令莊定域任職彭水縣令。
貴州巡撫曾璧光病逝於貴州巡撫任上,曾璧光病逝後,追贈太子太保銜,依總督例賜恤,諡文誠。
李昶元繼署鎮寧州知州。四月,接上級官府公文,要求各地編修邑志,李昶元遂主持編纂《鎮寧州志》。五月初一,聘彭鈺、陳方瑜、任秋元、李榮時、陳恩篤、葉松年諸紳,纂修《鎮寧州志》。《鎮寧州志》共三冊八卷,開鎮寧修志之先河。後因李昶元離任而未能付梓。《鎮寧州志》雖至今仍為手稿,卻為後世徵文考獻、鑒往知來,留下了珍貴史料。九月,李昶元作《鎮寧州志敘》(光緒元年《鎮寧州志·
同年秋,重修鎮寧文廟告成竣工,李昶元作《重修鎮寧文廟碑記》(光緒元年《鎮寧州志·卷八·藝文》)以紀其事。
1876年
時任丹棱縣令,湖北人軍功楊治。據《丹棱縣誌》載,是年“大旱,鬥米千錢。秋間,民家龕香爐內忽出豆穀,米價旋即低平,或以為豐年之兆。”
前同治九年丹棱縣令莊定域任職彭水縣令。
李昶元繼署鎮寧州知州。
是年春天,作《丙子花朝日題寄吳菊莊》(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七)詩。李昶元與前同治九年丹棱縣令莊定域相見於彭水,作《步邑莊範村留別彭水原韻》《步莊明府元韻》(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八)等詩。
秋,李昶元參與是年貴州鄉試閱卷,拔黃樹勳為是年鄉試第一名解元。作《丹棱舊感》《重九感懷》《寄莊明府二首》 (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八)等詩
1877年
時任丹棱縣令,湖北副榜蕭銘壽。據《丹棱縣誌》載,是年“夏六月,雷震奎閣,壞其頂。內積茆草甚多,不知何由,或以為狐窟所憑。”
春,李昶元辭官。作《安莊交卸病起口占》《與劉蔚泉同年話別》《丁丑暮春寄羅熙堂同年》《暮春將歸預寄故園親友》 (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七) 《春夜不寐,步莊明府彭水留別原韻遣懷》(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八)等詩。
李昶元辭官歸田途中,作《播州道中寄同寅》(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七)等詩。李昶元返鄉後,貴州曾道憲,及岑、林二宮保,多次致函召致貴州任職,均以“年老力衰”推辭,不再復出。歸老林泉,以吟詠自樂。
李昶元治鎮四年,後人評論其政績卓著,甘棠澤沛久而彌篤。其事蹟記入《鎮寧州志》《鎮寧縣誌》,併入祀“名宦祠”。鎮寧人雷世榮作有《賢刺史李公昶元傳》,載入民國三十六年《鎮寧縣誌·職官附傳》。
1878年
是年,直隸人莊定域返任丹棱縣令。
李昶元歸居丹棱。春,作《家人以缸缽栽蘭花,因此有感》《和莊範村明府元韻》(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八)等詩。
1879年
時任丹棱縣令莊定域。
春,李昶元作《己卯重三,以道情詩寄嚴子敬,附以口占》 (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八)等詩。
是年,受莊定域之聘,聘任丹棱縣學巽崖書院山長。
巽崖書院前身為大雅書院,舊在城東楓落山,乾隆時宋令惠綏建。後廢,移入城南文昌宮內。咸豐八年,知縣德泰復建於楓落山,幾年後毀於藍朝鼎之亂。同治十年(1871),知縣莊定域移建文昌宮,復更名巽崖書院。
李昶元在授課之餘,常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及貴州鄉試選拔人才之事,勉勵學子。作《曆聞近事,實獲我心,而諸君子竟有大不謂然者,是亦各行其是耳。感此多情,特占長句,幸於諸良友處代為致意為荷》《秋思》(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八)等詩
1880年
時任丹棱縣令莊定域。據《丹棱縣誌》載,是年“雷震縣南城樓,震死門役婦尹氏。”
李昶元掌教丹棱巽崖書院。
課餘,李昶元亦陪同莊定域在縣內尋訪古跡。丹棱縣北十五里連鼇山,山勢連續,其形若鼇。宋蘇軾少時讀書其上,手書“連鼇山”三大字,徑丈許。莊定域見字跡年久磨滅,於是飭工淘深,護以石欄,並作《題蘇文忠公擘窠墨蹟》詩,李昶元作《步莊明府題連鼇山蘇文忠西元韻》(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八)詩,以紀其事。事見民國12年版《丹棱縣誌》卷一·山脈。
期間,作《庚辰中秋》《九月初十阻雨歸山未果》(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八)等詩。
1881年
時任丹棱縣令,湖南俊秀軍功賀祝堯。據《丹棱縣誌》載,是年“彗星見,闊二尺,長半天,月乃滅。”
李昶元掌教丹棱巽岩書院。
賀祝堯到任,即與李昶元為風雅交,二人常有詩作唱和。是年,李昶元作《承賜佳章召飲,俗冗未赴,抱歉良深,勉步元韻奉復》《漱芝父臺閣下:昨日尊署歸來,忽抱杜陵小恙。承賜疊,聞仙樂,遂令甘拜下風。自慚筆禿江淹,讓公吟壇高樹一幟也。勉賦俚詞,即請教正》《復劉果卿》《上巳日教弟賀祝堯未是草》《疊韻酬賀刺史漱芝(辛巳清明後十日作)》(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八)等詩。
1882年
時任丹棱縣令,山東舉人王震乙。
賀祝堯署任廣元。
毛隆恩莅任眉州知州。
是年秋,聘李昶元掌教眉州書院。
1883年
時任丹棱縣令,廣東人黎炳湘。
李昶元掌教眉州書院。
十月,作《光緒九年癸未小陽之十三日書於芙蓉書屋,寄毛季彤太守之任忠州》(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八);秋,作《病中呻吟偶成,截句數章,寄同學諸君子,藉以代柬》(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八),詩中表達明年不再擔任眉山書院教習一職;除夕,作《癸未除夕飲酒作》(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八)等詩。
1884年
時任丹棱縣令,廣東人黎炳湘。
李昶元未能歸居丹棱,繼續留任掌教眉州書院。
1885年
時任丹棱縣令,廣東人黎炳湘。
李昶元繼續留任掌教眉州書院。年底,李昶元辭去眉州書院山長一職。
1886年
時任丹棱縣令,廣東人黎炳湘。
正月初七,接劉果卿詩章,因忙於歸計不及作復,直待歸居丹棱後,於正月十五日方予回復。作《果卿一兄仁大人閣下:初七日接到佳章,重疊翻新,捧讀再四,距躍三百。遂蒙推許,愈甲汗顏。只以歸計匆忙,未及復命,抱歉良深。偶坐小窗呵凍,草此,即請教正,並頌升祺不備》《果卿一兄大人閣下:昨呈巴曲,諒荷垂青。重披惠函,始悉見賜陽春,雙管齊下,仍步元韻,兼懷賢東蘭坡主人,勉成俚句,再乞韓敲,並呈阮照》 (見《修竹山房詩草》卷八)詩,復劉果卿。
李昶元歸居總岡山麓老屋,並於家中辟一室為書屋,名曰“歸來軒”,用作讀書寫詩、待客敘談。
1889年
時任丹棱縣令,江蘇人軍功保舉顧汝萼。
李昶元居家養老。是年,應田橋彭國華之請為重建“田橋”命名並作《復古橋記》
1891年
顧汝萼復任丹棱縣令。據《丹棱縣誌》載,是年“春杪,邑城南街巢生白燕一,乳成乃去。夏初,邑北大雨雹,新秧盡沒。邑山多田少,是歲大旱,栽種未半,米價昂貴,縣令糶倉穀平之。秋大疫,冬大雷。”
是年,顧汝萼奉州府發文令主持重修縣誌,特聘李昶元為鑒定。
是年冬,李昶元病逝,享年75歲。墓葬縣西八十里青崗坡。李昶元去世後,朝廷贈朝議大夫;妻余氏,邑庠生中峰公三女。有子二(見《修竹山房詩草》卷五《寄示大兒》),曰李魁秀,字幼竹;曰李貞秀,字小竹。有女四,一適洪雅王家王肇堂之子王德元、一適丹棱駱家駱輪之長子駱應舉。其餘二女不載。
1892年
時任丹棱縣令,貴州貴陽府貴築縣舉人袁桂芳。
袁桂芳到任,即主持《丹棱縣誌》刻板印刷工作。《丹棱縣誌》扉頁,有“丹棱縣誌”“光緒十八年春月重修”“賜進士出身知州李昶元鑒定”“板藏巽崖書院”等語。目錄之後“重修丹棱縣誌姓氏”條,有“鑒定:賜進士出身前任貴州鎮寧州知州李昶元。督修:欽加同知銜特授眉州直隸州丹棱知縣顧汝萼、欽加同知銜署理眉州直隸州丹棱知縣袁桂芳”等語。
志書有“生不立傳”的規則,所以,去年李昶元鑒定的《丹棱縣誌》稿中未有李昶元生平事蹟記述。如今,李昶元已經蓋棺定論了,於是縣誌編纂者便將李昶元生平事蹟記入《丹棱縣誌·士女志·
李昶元風雅倜儻,才情橫溢,詩賦文章,韻致深邃,灑脫不拘。其詩文俱佳,尤工於詩歌。詩眾體皆備,不拘一格,至臻至純,意境空靈,氣魄雄浩。自咸豐三年(1853)至光緒九年(1883)凡三十年,風雨懷人,花鳥適性,一生之遭際,朋友之唱酬,即出山入山,莫不隨時隨事發而為詩。道生平,如泣如訴,無不感人至深。紀勝跡,繪影繪聲,皆有丹青之跡。紀亂世,悲歌慷慨,懷憂含戚,有人濁我清之致。
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春,由其門生、晚戚駱應選主持,邀約同門弟子廣泛收集李昶元詩歌,编為《修竹山房詩草》八卷,並作《修竹山房詩序》。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書成,由李昶元貴州弟子清光緒九年癸末(1883)進士,四川珙縣知縣黃樹勳為之序。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夏(1901)六月刊印,板存丹山书院。但此事不见载于《丹棱縣誌》。《修竹山房詩草》此版书,现为孤本藏于四川省图书馆。
据民国12年版《丹棱縣誌》载,李昶元去世十七年(1908)後,李昶元之子刺史李幼竹又收集其父詩歌,集成《修竹山房詩集》八卷,宣統元年己酉(1909)孟冬成書,由李昶元貴州弟子光緒三年(1877)進士,時任任甘肅按察使陳燦為之序。但《修竹山房詩集》是否刊印成书,则未可考也。
參考文獻:
道光版、光緒版、民國12年版、民國37年版《丹棱縣誌》。
光緒版《洪雅縣誌·續志》。
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修竹山房詩草》。
光緒元年版《鎮寧州志》。
民國三十六年版《鎮寧縣誌》。
光緒二十五年版《湄潭縣誌》。
吳穹《曾璧光生平及著述輯考》(貴州民族大學2016年碩士研究生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