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进士李昶元主讲丹山书院考

分类: 闲暇偶记 |
清代进士李昶元主讲丹山书院考
6月初,任职张场镇的张如祥先生说他在考寻岐山村村名由来的时,无意之间在岐山庙石壁碑文中发现有“竹山夫子”“李竹山”“李竹山工部”“竹山夫子主讲丹山书院”等等刻字,顿时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
李昶元,字东来,号竹山,清代眉州丹棱县张场镇(原仁兴乡)大田坎村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卒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享年74岁。李昶元一生经历五(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诸),清咸丰五年(1855),李昶元省闱中举,名列前茅。清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翁同龢榜进士。历官工部主事、贵州湄谭知县、贵州镇宁知州。致仕后主讲丹棱大雅书院、眉山眉州书院等,教书育人。著有《镇宁州志》《修竹山房诗草》八卷,是清末丹棱著名的诗人,教育家。但在县志中,却未见有李昶元主讲丹山书院的记载。细查丹棱历部县志,都不曾有过对丹山书院的记载。丹山书院之名,笔者仅在李昶元《修竹山房诗草》刻本扉页中,见有“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夏六月刊板存丹山书院”字样,始知丹山书院之名,但却不知其位于何处,何时由何人所建、且与李昶元有何关联?所以,张如祥先生的发现,让我顿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6月22日,我与几位朋友在张如祥先生和张场镇人大刘主席的陪同下,前往距县城约八十里路的岐山村岐山庙实地考察。
岐山庙,位于海拔约950米的总冈山巅岐山村4组境内,此处山势高朗,山林葱郁,景色宜人。在清代乾隆、道光、光绪三部县志中,都未见记载有关于岐山庙的记载,而最先见载的是民国12年版县志。在民国12年版县志卷一《要隘》载 :“岐山庙,在县西总冈山。距城八十里。梯磴盘折,高出云表。由黄金峡通车岭镇要路。”但岐山庙,建于何时由何人所建,至今已无从考查。
现仅存的岐山庙,是一架三间双檐木质结构的清代建筑,六方石碑便镶嵌在房屋正面大门左右两边的墙壁上。据当地老人讲,岐山庙因是排列结构,修建时便预留了镶嵌碑石的位置。在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村民曾对其进行过维修2018年,村民又捐资对岐山庙进行翻新培修,使这座一百五十多年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在岐山庙大门两边墙壁上镶嵌有六方石碑,在正门檐下前廊右侧立有一方2018年刻立的当年村民捐资培修岐山庙的功德碑。在正面大门两边镶嵌的六方石碑中,有两块石壁碑,是刻记的当年修建庙宇书院时山民们捐钱捐物名单的功德碑,而其余四方石碑,则分别刻有《请示原禀》《晓谕三庵示》《鼎建文武宫碑记》《义学碑叙》《立案原禀》《修规》六篇碑文。而这四方石碑上刻的六篇碑文最有价值,但由于岁月的风化,石壁碑文字迹有的已经是残缺不全,难以认读。张如祥先生已对这六方石碑作了初步的整理。笔者在此基础上,对照拓片又对文字进行了一番校对,通过对残存碑文的识读,可知岐山庙是一座庙学合一的建筑。
据石壁碑文所载,得知这六篇碑文撰作的时间,《请示原禀》《晓谕三庵示》《立案原禀》《修规》刻立石碑时间是在大清同治二年(1863),而《鼎建文武宫碑记》《义学碑叙》刻立石碑时间则是在大清同治四年(1865)。
《请示原禀》碑文,主要记载的是关于上一甲岐山庙义学首事王文元、王三锡、王启德等与李昶元商议筹建义学及解决义学经费,并向县府的请示的原委。《晓谕三庵示》碑,记载的是丹棱张姓县令,对上一甲岐山庙义学首事王文元、王三锡、王启德《请示原禀》所作的批示。查阅光绪版县志,得知同治二年(1863)时任丹棱县令,浙江举人张会彦(民国12年版县志写作张曾彦)。联系两碑所载,可知《请示原禀》《晓谕三庵示》碑刻立时间是在大清同治二年(1863),而倡兴义学,即创办丹山书院是在咸丰十年(1860)。
《晓谕三庵示》碑,是乡学人王傅德所书写,据从碑文所载:“大清同治二年,倡兴义学三年,碑始成,特勒石以垂不朽。”由此可知,此碑刻立时间是在岐山义学(即丹山书院)倡兴三年之后,即大清同治二年(1863)时所刻立。那么,岐山义学(即丹山书院)倡兴时间,应是在1860年,即咸丰十年。
《立案原禀》《修规》两碑,一则记录的是倡兴义学的原委;一则是时任丹棱县令张会彦为保证兴办义学所定立的条规。
《鼎建文武宫碑记》是由邑廪生罗纲所撰,大清同治四年(1863)季春(即农历三月)由洪邑宝山人周恒所书。《义学碑叙》,则是李昶元族侄李万荣所撰。两碑讲述的是,大清同治二年(1861)冬季,时任丹棱县令浙江举人张会彦,到岐山访察民间疾苦时,莅临岐山庙义学,听取岐山庙义学首事王文元等和主讲丹山书院的工部主事李昶元办岐山庙义学情况及建议,同意他们关于收取满禅、满旭、会法三庵余款銭,以作每年馆师修金和扩修学宫、增建馆舍的建议,以及扩修学宫、增建馆舍竣工告成之后乡人对岐山义学(即丹山书院)的期盼。
关于李昶元的史料,县志中少有记载。笔者前些年,曾与友人合著有《修竹山房诗草全注》一书,笔者也曾专门撰写过一篇《李昶元年谱》,但由于史料缺失,却没有记入有关李昶元主讲丹山书院史实,甚为遗憾。
李昶元清文宗咸丰五年(1855)39岁时,北上进京赴试,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四月,会试中式第280名,参加殿试,入第三甲进士第46名。同月,李昶元授职工部主事分管水利事宜。同年秋天,因挂念家中年迈父亲,仕宦仅三月即辞官回乡侍养父亲。
咸丰七年(1857),李昶元父亲去世。丧事毕,李昶元受聘执教于荣县(一说四川仁寿)冶官书院。咸丰八年(1857)秋,李昶元受聘主讲婆日(今四川威远)书院。咸丰九年(1859)秋,李昶元受汉嘉太守文冶庵之聘主讲嘉州书院。
咸丰十年(1860)二月,蓝大顺率部进入川西南,蜀中大乱,李昶元于是匆匆结束嘉州书院教职返丹携家避乱于总冈山上。而据岐山庙石壁碑记载,岐山庙义学首事王文元、王三锡、王启德等与李昶元商议筹建义学(即丹山书院)事,就发生在这一年。同时,这一记载,也明确李昶元携家避乱于总冈山上的具体地点,即岐山庙。正是李昶元携家避乱岐山庙,发现此地因山高地远,十分荒僻,穷苦山民子弟往往无力就学,失扵教导,即使能延师课读,亦不过聊以认识姓名而已。作为长期从事教育的李昶元,便与地方有声望的王文元、王三锡、王启德等,商议在岐山庙兴办义学,并由他担任主讲一职。在义学兴办三年之后的同治二年(1863),新任丹棱县令张会彦,访察民间疾苦来到岐山,李昶元又会同王文元、王三锡、王启德等,向县令禀示,希望能将满禅、蒲旭、会法三庵庙产余款銭,划归义学以作每年馆师修金。李昶元等所作禀示,得到县令认可。县令还颁布条规,刻碑宣示。同时,李昶元等认为岐山庙中,虽原有圣人遗像,但殿宇卑小,龛座狭隘,每当祭祀不能展其礼。义学馆舍狭小,学生难以羁栖,首事众人又决心募化地方,扩修学宫、增建馆舍,营建文武宫。同治四年(1865),文武宫营建竣工告成,并刻碑以纪其事。
在此文初稿粗就期间,笔者曾与杨培宇先生就此问题有过交流,杨培宇先生向我提供了一则《清史列传》
毛隆辅,字亮工,号翼卿,江西丰城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丹棱县令毛震寿之子。同治四年(1865),补丹棱县知县。毛隆辅与其父毛震寿先后同署丹棱知县,有政声,县人尊称大小毛公。具父子二人均与李昶元交好。从这则史料可知,丹山书院经过几年创办,也形成一定规模。同治五年(1866),毛隆辅视察丹山书院,并割俸加奖,从过去官府每季一课,改为按月一课,以及一次购买经史子集千余卷藏丹山书院,供学生学习,可见毛隆辅对丹山书书院的重视。
同治六年(1867),李昶元辞去岐山义学(即丹山书院)教职,不再主讲丹山书院。
同治七年(1868)秋季,李昶元经贵州巡抚洪雅柳江人曾璧光推荐保举为直隶府知州,留贵州候补。李昶元从成都返回老家,祖饯之后赴贵州任职离开丹棱。直到光绪三年(1877)春,李昶元才又辞官归里回到丹棱。
光绪五年(1879),应时任丹棱县令庄定域之聘,李昶元出任丹棱县学巽岩书院山长一职。光绪八年(1882)秋,李昶元又受时任眉州知州毛隆恩之聘,掌教眉州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李昶元辞去眉州书院教职,归居仁兴大田坎故居。光绪十七年(1891)冬,李昶元病逝于家中,终年75岁。
至于岐山义学(即丹山书院),究竟兴办至何年停办,兴办期间造就了哪些人材?没有文献记载,但从其门生晚戚骆应选主持编辑,光绪二十四年(1898)成书的《修竹山房诗草》,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刻印成书的刊板,保存于丹山书院的记载,可知此时丹山书院仍然在兴办之中。
遗憾的事,岁月匆匆,史料无存,无法究其究竟。庆幸的是,笔者在《修竹山房诗草》卷一中,发现李昶元在主讲丹山书院期间,所作的一组《山馆八景》诗,附于后,供读者欣赏。
山
万峰捧月
月到萧斋色正浓,万山围绕簇芙蓉。
姮娥朗彻三千界,玉女先排十二峰。
五夜谁吹高阁笛,一声遥听上方钟。
宵深有客凭栏望,望到蓬莱第九重。
三径流霞
曲径三三绕碧池,流霞团簇上花枝。
锦铺浅紫山腰丽,绡挂深红屋角欹。
空际远随孤鹜落,淡晴斜映彩虹垂。
阿侬旧是瀛洲客,餐取频年饱玉卮。
山翠横窗
山色重重翠作堆,幽斋尽日足徘徊。
绿横窗眼和烟列,青送峰头带雨来。
小坐旌帘随地卷,卧游图画自天开。
月明好觅弹琴处,万笏文螺最上台。
溪流绕屋
家在青溪最上头,环庐碧水自悠悠。
板桥鸭绿停轻舸,莎径螺青接小楼。
夹岸翠摇修竹影,傍园红带落花流。
日长读罢书千卷,来坐墙阴理钓钩。
蒲萄荫院
绛帷隙地拓三弓,种得蒲萄满院中。
珠帐阴浓消夏日,晶丸香散熟秋风。
生新雨浮青锁,荫逐流云接翠空。
驷马题桥人正渴,眠琴小摘玉玲珑。
修竹环庭
平泉万个自青青,半拂池塘半绕庭。
留客林间闲煮茗,携儿阴里坐谈经。
千竿筛月凉先到,三径迎风笑可听。
报得平安成实际,凤凰飞上小茅亭。
樵歌唱晚
伐木丁丁响渐休,斜阳归自乱山头。
偕行唱出三叉径,相和歌调一串喉。
短句似赓红叶落,繁声远遏白云流。
个中雅有林泉兴,傍晚来听上竹楼。
鸟语迎晴
曙色纱窗放晓晴,山城禽鸟报先声。
似传宿雨潇潇歇,来向朝阳故故鸣。
到耳遥怜春暖碎,此心总向日华倾。
诗肠鼓吹听鹂处,斗酒双相试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