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佚诗佚文汇编
(2022-03-30 08:46:50)分类: 读书札记 |
彭端淑佚诗佚文汇编
郭文元
彭端淑,是清代四川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其一生诗文著述颇丰,有《白鹤堂诗文稿》《白鹤堂诗话》《蜀名家诗钞》《白鹤堂晚年自订诗稿》《粤西纪草》等,可惜不少书稿已经散佚。今人李朝正、徐敦忠两位先生穷搜博辑、精心检校,整理编撰有《彭端淑诗文注》一书行世,这是一部关于彭端淑诗文较为完备的版本。在《彭端淑诗文注》一书中,辑录有不同体裁的诗共计310首、文70篇。近些年来,我们在县志及其它典籍中,相继发现有很多篇《彭端淑诗文注》中佚录的彭端淑诗文。现将这些失录诗文辑佚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目录
佚录诗共十六首
竹坞(佚诗)
小桃源(佚诗)
西溪(佚诗)
石香炉(佚诗)
柏径(佚诗)
松峰(佚诗)
大雅遗音(佚诗)
龟山古桂(佚诗)
巽岩书院(佚诗)
白鹤儒林(佚诗)
感旧·二首 (佚诗)
秋怀(佚诗)
秋日怀居(佚诗)
望诸葛武侯墓(佚诗)
佚录文共十三篇
伯父亮工公家传(佚文)
伯父奉君公家传(佚文)
送胡先生归峨眉山序(佚文)
送蔡翰林归省序(佚文)
黎岐纪闻序(佚文)
藏書五種敘(佚文)
题犍邑旧谱序(佚文)
犍为李公墓志铭(佚文)
浣花草堂志叙(佚文)
文渊公传(佚文)
郭孺人传(佚文)
瘿晕山房诗删·原序(佚文)
瘿晕山房诗删·序(佚文)
一、佚录诗共十六首
(一)、县志中,均收录有彭端淑《紫云寺杂咏》八首,而《彭端淑诗文注》仅载有其中《东山》《西岭》二首,其余《竹坞》《小桃源》《西溪》《石香炉》《柏径》《松峰》六首失载。
竹坞
爱此团栾竹,青翠点苍苔。
与君成三友,移石并添梅。
﹝注﹞: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卷九、民国十二年版《丹棱县志》卷三、《眉州属志》卷十八亦载。
小桃源
水复山亦重,恍疑前路阻。
忽闻鸡犬声,隐隐露村墅。
﹝注﹞: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卷九、民国十二年版《丹棱县志》卷三、《眉州属志》卷十八亦载。
西溪
西溪清且涟,游鱼或群友。
焉知彼非乐,试问南华叟。
﹝注﹞: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卷九、民国十二年版《丹棱县志》卷三、《眉州属志》卷十八亦载。
石香炉
石炉类天成,不受人间铸。
谁移向匡山,置此同苦窳?
﹝注﹞: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卷九、民国十二年版《丹棱县志》卷三。
柏径
古柏森成行,苔径无人扫。
曲折上嵚岑,钟声度飘渺。
﹝注﹞: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卷九、民国十二年版《丹棱县志》卷三、《眉州属志》卷十八亦载。
松峰
松峰千仞拔,高与白云齐。
凡物不敢托,时有鹤来栖。
﹝注﹞: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卷九、民国十二年版《丹棱县志》卷三、《眉州属志》卷十八亦载。
(二)、县志及《眉州属志》中,均收录有彭端淑丹棱八景诗共八首,而在《彭端淑诗文注》中,却仅载《白塔钟声》《鹄岭晴岚》《沧浪钓雪》《济桥晚照》四首,其余《大雅遗音》《龟山古桂》《巽岩书院》《白鹤儒林》四首失载。
少陵客夔州,高吟追正始。
千载得涪翁,一变西昆体。
往迹已沦亡,闻风思兴起。
﹝注﹞: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卷九、民国十二年版《丹棱县志》卷八、《眉州属志》卷十八。
龟山古桂
种桂读书堂,天香飘十里。
堂空桂亦摧,寂莫荒榛里。
走马过龟山,蟪蛄声在耳。
﹝注﹞: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卷九、民国十二年版《丹棱县志》卷一、《眉州属志》卷十八。
巽岩书院
文简善著书,筑室巽山下。
精心四十年,遗编等班马。
赤壁垂琳琅,谁为后来者?
﹝注﹞: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卷九、民国十二年版《丹棱县志》卷八、《眉州属志》卷十八。
白鹤儒林
忆昔建学时,仙禽聿来止。
翩翩耀宫墙,文彩鲜以美。
一去不复还,丹山空峻峙。
﹝注﹞: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卷九、民国十二年版《丹棱县志》卷八、《眉州属志》卷十八。
(三)、县志中辑录彭端淑有关《感旧》诗二首,而在《彭端淑诗文注》一书中却未辑录。
感旧 •二首
山人常携酒过予,曰:“数十年来,未见此读书客也。”
其一
空山无履迹,廿载白云亲。
试问谁相许,异哉魏山人。
其二
奋发窥今古,同心有弟兄。
采芹调半菽,扫叶续残灯。
﹝注﹞: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艺文志下卷之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艺文志卷之九。
(四)、县志中辑录彭端淑《秋怀》诗一首,而在《彭端淑诗文注》一书中却未辑录。
几欲计归归未得,每逢秋至倍生愁。
事从久客情多怪,官到中年念亦休。
黄叶覆阶驱复集,白云绕岸去还留。
升沉数定无劳卜,翘首西风忆故邱。
﹝注﹞: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艺文志下卷之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艺文志卷之九。
(五)、县志中辑录彭端淑《秋日怀居》诗一首,而在《彭端淑诗文注》一书中却未辑录。
秋日怀居
我心如鹿豖,所志在林丘。
忆昔歌吟处,不忘寤寐遊。
空山黄叶寺,皓月紫云楼。
寄语归来日,诸僧应白头。
﹝注﹞: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艺文志下卷之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艺文志卷之九、民国12年版《丹棱县志》卷一。《眉州属志》题为“秋日怀山居”。
(六)、县志中辑录彭端淑《望诸葛武侯墓》诗一首,而在《彭端淑诗文注》一书中却未辑录。
望诸葛武侯墓
才如管乐吾何羡,心似伊周孰与伦?
已向隆中摅大策,敢辞强寇惜微身。
寒原古木惊风雨,夜月空山泣鬼神。
驻马荒郊遥极目,忠魂千载汉江滨。
﹝注﹞:此诗辑自乾隆版《丹棱县志》艺文志下卷之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艺文志卷之九、民国12年版《丹棱县志》卷六。
(七)、县志中辑录彭端淑以《紫云寺》为诗题的诗共有三首,而在《彭端淑诗文注》一书中却将其中的第一首和第三首分别以《紫云寺感旧》为题,辑录在该书之中。笫一首见《彭端淑诗文注》114页、笫三首见《彭端淑诗文注》67页。缺录其中笫二首。
廿载歌吟地,披榛复此行。
望云惭俗客,听鸟识前声。
佛室一灯静,人间万象清。
﹝注﹞:此诗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艺文志下卷之十一、光绪版《丹棱县志》艺文志卷之九、民国12年版《丹棱县志》卷三。
二、佚录文共十三篇
伯父讳忠,号亮工,大父冢子也。大父年四十馀,始生伯父。其少多疾病,每怜爱之,不欲强以书,然好学不倦,自其天性然也。当是时,吾川兵燹后,老师宿儒,残灭已尽。丹棱地处偏隅,无师友可资,乃日夕刻厉;为文章,不肯俯仰随俗;与诸生朋试于有司,必冠其曹。屡困举场,以明经老。享年六十。
伯父有才略,多智谋,适内遭家变,外与邑令何及、乡棍为难,酿成大狱。大父母年逾耄耋,恐惊怖,密不以闻。乃多方筹画,令先君子力任其事,而阴调剂其间。延二载,方以理直胜。当是时,家业颇饶,有田三百顷,僮仆数百人。先君子谋于伯父曰:“诸奴利吾财耳,不计,将复为患。”伯父曰:“然,吾亦虑之。”于是散其田于宗族、乡邻间几半。其僮仆愿去者遣之,不愿去者听。自此,人鲜觊觎心。历今五十馀年无纤介之祸者,伯父力也。淑及弟肇洙、遵泗为儿时,好嬉戏,伯父或日录盛唐诗数章,或古书一则,令诵之,啖以枣、栗。淑九岁学文,每见,必加赏。语人曰:“三子皆才,他日,当张吾族。恨吾老,不及见耳。”每一念及,依依如昨日事。子一人,孙二人,克守家训,不坠箕裘云。
﹝注﹞:此文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
(二)伯父奉君公家传
伯父讳璋,号奉君,大父第五子也。少有大志,为诸生,无以异人,乃痛自刻励,虚怀善下。同时洪雅文君百朋负盛誉,家贫,常负戴行。适应试嘉州,与伯父相遇中途,询及姓字,大惊,因解所乘马乘之,而自乘家人马,令步行。数日,接之甚恭,文请于伯父曰:“素未识君,不知何以见厚若此?”伯父曰:“重公名耳。”因出箧中文一卷相质。文阅毕,略不推让,一一指其得失,于是悦甚,遂订交。复从余舅氏王公讳崧游,讨论文章源流,及古今成败。蕴蓄既深,文日有名,向所与朋试者,皆远出其下。丙子举于乡,两试礼部不利,不得已,就教成都保县。保县,蛮邑也,衣冠语言,迥与外异。及至,教以礼让,并诱之学,人争化之。忠州贡士何君淮者,为州人所不容,州牧追捕甚急,乃潜依伯父。或言于伯父曰:“此人当遣去,恐生变。”伯父悯其穷,试以文,能甚,因令闭户读书,毋他出。是岁康熙癸巳(1713),恩科也,何无结,不得试,伯父结之,竟举第一人。于是蜀中人士闻而慕之,愿出其门者,比比矣。未几,以荐举授云南富民令,兼署新兴州篆。前牧任新,遭民变,疑为孝廉某昆弟所使,欲迫致之狱,伯父力白其冤,事乃寝。二年,丁大母艰;服阕,补福建南靖令。明而善断,著有贤声,上官嘉其能,俾兼摄龙溪、海澄诸县事。未几,病卒,年六十四,论者惜之,谓未得竟其用也。平生好成人之美,奖引后进;待诸子侄甚严,皆惮之,不敢近;惟淑及肇洙、遵泗得侍其侧。有子六人,皆好武;一成进士,四举于乡;诸孙登科甲者七人,仕宦多显,人以为隐德之报云。
﹝注﹞:此文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
(三)送胡先生归峨眉山序
蜀山多秀,而峨眉为最。余生长邻县四十馀年,未得至,常以为恨。忆少时读书吾里之紫云楼,楼与是山相向,每当日夕雨霁,烟消雾彻,峭壁青葱,飘渺云汉间,若望海上三山,翛然神远也,况置身其上哉!胡君庭梅,峨眉人也,慷慨有大志。客京师,所如不合,将归;余既饯之,复语曰:“夫灵区异景,每不易得,即得,亦或不暇以游。君归是山,徜徉笑傲,其必有以自乐焉可知也。然余四十年来,固尝欲至而未得者,他日归,当一谢人事,与君葛衣芒履,践积雪,临绝顶,俯平羌而弄山月也。”
﹝注﹞:此文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
(四)送蔡翰林归省序
蔡子雪南,与余弟磬泉为同年友,两人年相若也,志相若也,才亦相若也。丁巳岁(1737)同上公车,磬泉遇而雪南不遇。雪南慨然整装归,无愠色,如是者再。余固知雪南之深者,亦不以此为雪南恨也。后晤其兄力斋于都门,力斋语余曰:“雪南屡试屡蹶,得毋终难遇乎?”余曰:“世有才如雪南而不遇者哉,且君亦奚以一第为雪南重也。雪南年方盛,著述等身,他日不朽之业,将继扬、马、苏、季诸公而起,奚一第之足云!且未有才如雪南而不遇者。”今年雪南试南宫,果成进士;读中秘书,则益以信才如雪南之果不必终不遇也。雪南笃于孝,入馆未几,即请假归省,因忆前年春磬泉亦然,于是又以信两人之志之洵相若也。抑犀浦许君士元,雪南友也,积学能文,尤工歌咏,迄今须发种种,尚困诸生,或将有颓然自废者。今雪南既遇,为我语许君,可以奋然起矣。
﹝注﹞:此文见载于乾隆版《丹棱县志》卷十一。
(五)
苗猺黎,種相類也。黎人則居瓊山海島中,其從來不可考矣。世傳狗尾王之說,事雖近誕,而以其尻驗之,似非無據者。其俗賤男貴女,有事則女為政。其衣粗麻,不掩形,或以樹皮為之。其居形如覆舟,編茅及藤以蔽外內。其配則以春夏之交,口琴鼻簫交吹為合。其聘以牛。其將娶也,則妻家先以花纹刺女面,以示終身不貳。其歲無憲書,不知甲子,按十二獸以推吉凶。其器用椰殼。其符信截竹縛藤,呼之立集。其占雞骨。其喪用木鑿心,以為棺。其病宰牛告先,或鳴鉦跳舞。其山有五指之秀。其香有伽南、沈水之奇。其木有花梨、桄榔、香楠、油楠、石梓、虎梓之異。其人忠信樸拙,渾然有太古之遺。其後,黎人漸分生熟。熟黎納稅公家,生黎自食其力。然熟黎頗趨巧詐,生黎未剖天真。至外,奸緣以為利,多方誘之,即生黎亦漸非其舊矣。余固熟聞黔苗風俗與外間異,而黎與猺則未暇考。張君敬亭,令定安。定安居瓊中,黎人較多他邑。政事之暇,取黎人日用居處,及婚姻喪祭一切瑣細之事,筆之於篇,歷歷如繪。昔柳河東守柳州,柳之山水記之以傳,其詠峒氓詩雲:“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鵝毛禦臘縫山罽,雞骨占年拜水神。”殊方異俗,往往類此。餘讀之而敘其略,以俟後之博雅君子有取焉。丹稜彭端淑樂齋氏題。
﹝注﹞:此文见载于道光十三年(1833)刊本(清)张庆长撰《黎岐紀聞》,《重修天津府志》卷三十八亦载。
(六)藏书五种敘
隆古之世,人心醇厚,习尚不纷。上之所以为教,下之所以为学者,毕出于一途。生其时者,日闻正言、睹正训,莫不各爱其身。而恥为不善,僉壬败类,自顾无所容,其立法之善如此。故其教之成,处则为忠信,笃敬之儒而出,亦可以备天下国家之用。及其衰也,国异政,家殊俗,一切浇漓狡黠之風,日昌日炽而靡所底止。於是上之人方忧其弊,欲以严刑峻法惩之而不能。无他,教化之未先,而观型之无,自非一朝一タ之故,其所由來渐矣。故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不易之理也。
粤西陈榕门先生,当代名儒,作宦五十年,忧国爱民,朝野共戴。公余之暇,著藏书五种,一曰养蒙士。二曰训民俗。三曰严阃范。四曰儆官箴。五曰戒胥吏。勤搜博采,凡典籍之垂训、名贤之格言,及学士大夫、妇人、女子,一言一行,有关名教者,莫不检择以标於简编。使人触目警心,诵之忘倦。
夫人虽至顽,一且闻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之行,莫不流连感叹,传为美谈。何则天性之良未尽泯也,故睹是书而不知劝者,必非人情。惜其书仅流行於吴、越、楚、粤诸省。而蜀以辽远未及见。自林君青山解组,湖南携有是书,欲重刻播之而未果。今林君已辞世矣,其侄兴宗方偕仝人捐赀重刻,以广榕门先生之传。其意甚美,而其裨益於人心风俗为甚大。固余之所有志而未逮者也,敢辞固陋,爰笔而为之叙。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二月二十二日,丹棱彭端淑书於锦江书院
﹝注﹞:此文见载于《五種遺規》,(清)陳宏謀輯,清同治七年(1868)崇文書局刻本。
(七)题犍邑旧谱序
辛卯之秋八月既望,族侄纯以谱倩予,予曰:“乃祖与吾祖、荣祖者,弟兄三人自楚来川者也。星落散处,数未追其由来。今读纯姪之谱,不禁爽然失矣,顾谱亦有难焉者,夙有慈孝之心,则乐其事也。否,亦漠然置之,故曰难也。然则修谱急务乎?”曰:“然,不忘先孝也。不昧其为后,义也。孝至而义尽,虽至人处之无以加矣,所谓理以义起也,故《传》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欲尊祖敬宗而睦族,莫要于修谱。谱立而族明,昭亲亲之意也。其谱之多详乎祖,与今而略于中叶何也?祖与今有遗册可凭,而中叶则或无之也。呜呼!吾川自兵燹后,家谱沦亡,其幸存者十之一二,而犹或不全,予丹棱之谱亦然。往尝纪其大略,以子孙散处不能详述,故迟之至久,每以为慨。”夫谱之为系诚重矣,古者大功同财,而有禄之家必分。所以仁其族,故彼此相联,有事则聚族而谈,其宗子正位于庭,祖父辈咸而听之,治家如国,苟非有大故,毋受罚于公廷。此其为风甚古,而其法最善也。今则不然,一父之子,而各不相惜焉?其稍远者,处患难之余,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漠然不加欣戚于其心。此无他,尊祖敬宗之义不明,而未尝立谱以联其族也。纯侄之谱始于明之明经光政公,其后历能继之,而纯则缵其成也。仁孝忠厚之风由来旧矣,其图式皆合古法,至其先世同吾祖自楚迁蜀,及一切家声世德,原序已详言之,故不复赘。
赐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原任广东肇罗道、前吏部稽勋司郎中兼考功司郎中事、记名御史丁卯直隶同考官、宗人彭端淑顿首拜序于锦城文翁石室之书斋
﹝注﹞:此文见载于《犍为迁双·彭氏族谱》卷一。
(八)犍为李公墓志铭
公讳汝璋,字广生,先世湖广麻城人。其迁蜀之犍为,则自明洪武,始祖敬缘公始也。代有传人,俱载《行述》中,八传而至春长公,生子杠。通守兖州,殉怀宗之难。杠公生子士廉,士廉公生子公鼎公,隐居不仕,教授生徒于乡闾间,有子四人,公其次也。
公旧家子,孝友性成,力学不倦,少负大志,思以振其家声,乃数奇不遇,流离播迁,几濒于死矣。当是时,伯叔昆季,食指甚繁,日负一日,而老亲在堂,甘旨或缺,计无复之。喟然叹曰:“穷达有命,奈何坐守寒毡,以苦吾亲?”不得已,改业贸迁。
夫人周,有贤德,闻而韪之,助以衣饰。适长君今太守拔在侧,指而言曰:“学,吾家事,吾自废之。是儿聪颖不群,复有兴者,其在此乎!不可因饥寒,令堕业也。”因嘱诸夫人。夫人曰:“唯唯!”当是时,家无担石储,贫不能就外傅。夫人日夕亲课之,纺绩是给。公复以经营所赢者,上以养其翁,而下以为修脯计。
于是,太守乃得远从名师,以广其学,遂列胶庠,贡成均。乾隆甲子,获隽京兆,教习内廷。辛未成进士。太守季弟遇春,亦食饩于庠,克成公志。
呜呼!殆所谓不有于身,必有于子孙者欤!
太守之成进士,得入见也。上重其才,分发湖北,授长阳令,复调江夏。迎养公及夫人于署中。
两邑号繁,江邑尤剧。公至,诲之曰:“汝以一介儒生,抚兹大邑,宜冰兢自矢,勤以补拙,俭以养廉,守斯二者,乃可无患。然犹以糜费甚钜,恐亏国币也。”为之持筹会计,丰约适中,至于他务,复提纲挈领,俾太守得以从容治事,案无遗牍。士民欢呼,声闻江汉间。上官称之,曰:“能!”擢汉阳司马,旋升福建福宁守,再移福州,公之教也。
公在汉阳,怀归念切。太守涕泣婉留不得,买舟西还,逍遥林下,以其奉养之余,散给亲友乡邻间,数年而公竟飘然长逝矣。呜呼!士遭困厄,往往一蹶不复振,或则溺于宴安,而忘远大。乌能承先继志,训子起家,显名当时,声施后世哉!如公者,可谓识其大者矣。
太守与余交最深,驰仆数百里,嘱余为文。子固有言“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不能”,余甚愧之,而义不可辞,因为纪其大略焉。
公生于康熙三十年辛未五月二十二日,卒于乾隆二十八年三月十一日,享年七十有三岁。以长君拔贵,诰封中宪大夫福建福州府知府。以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与周恭人合葬仙山之阡,余表其墓,而为之铭。
铭曰:陇西派远,蔚然仙根。公钟其秀,盛德温温。教子义方,亢宗绳武。出守海邦,为藩作辅。鸿恩锡类,花诰重封。德门善庆,瓜瓞无穷。愿公世世,拖紫纡青。兰香桂馥,视此刻铭。
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十月,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吏部稽勋司郎中、兼理考功司郎中事、丁卯同考官、原任广东肇罗道、丹棱彭端淑顿首拜撰
﹝注﹞:此文见载于犍为文林街《李氏族谱》卷五。
(九)浣花草堂志敘
去郭西南五裏許,浣花溪岸今草堂寺傍,少陵杜公草堂在焉。考公與高達夫唱酬詩,有“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語,則堂與寺鄰,寺之由來舊矣。乃論者遂以草堂之名始於六朝,且援引證其說,甚誕。以一名庵以草名亭者,固亦有之。冠草堂於寺上,其義何居?然則草堂寺曷以名?曰:由後人重公草堂,因以名寺故也。嗟乎!詩人之窮,至公已極。自比稷契而願與時違,流離播遷,迄無甯日。妻子凍餓濱于死者,屢矣!乃以忠愛之忱,發為詩歌,悲感時事,排遣性情,意遠才高,光焰萬丈。元微之所謂“由詩人來,未有如子美者也。”迄今千有餘年,凡言詩者必推公為首舉無異詞。以故一草堂耳,屢廢屢興,四方名公钜卿及騷人逸士,入吾郡者莫不載酒尋遊,往來不絕。每歎賢者於其所至,山川草木亦與有榮。即世遠年湮,茫無所據,猶相與流連嗟歎,矧其所居之宅,彰彰在人耳目哉!時代既遙,好事者紛紛聚訟,使來者易以滋疑。何君希顏好古士也,博采群書,刊除謬誤,以蜀之人紀蜀之事,其聞見為較真,且分門別類,厘為十六卷。自地理源流及花鳥草木、傳志碑銘,與夫一淡一詠,事涉浣溪草堂者並蓄無遺。嗚乎!備矣!吾以決此志之必傳於後無疑也。余嘗欲取蜀詩人自唐至今,纂集成編,為吾鄉文獻,而有志未逮。竊喜斯志之成,先得我心。爰筆為書,以附卷末焉。丹棱彭端淑撰,時乾隆二十九年(1764)七月立秋前一日也。
﹝注﹞:輯自四川大學圖書館(清)何明禮輯民國十二年(1923)刻本《浣花草堂志》。民國十二年新津魯奎民國十二年(1923)刻(清)何明禮輯《浣花草堂志》。
(十)文渊公传
公讳湜,字文渊,号北溪。雍正乙卯登贤书,任武强令,兼饶阳、安平诸县,旋题吴桥,调繁也。在武强时,值水灾,请于上官得谷数万石以赈饥,捐棉衣三千馀件以济寒民,始不大困焉。邑有故太守子郭维,卒于灵壁,任追逋官债,家徒壁立,寡妻孤子贫不能自存,茫无所措,公为百计。乡民有出外营生久而不归者,家人欲嫁其妇。闻于官,公召至,妇呜咽流涕不能语。公曰:“若当待若夫,给以日用之费。”未一月,而夫归家,室得全。此其仁爱之心,虽古所传龚黄卓魯宁有加耶!夫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考公先世,代有隐德。十一世祖震瀛公,以孝友闻;十二世祖威崖公,以德行著;皆封朝列大夫崇祀乡贤。曾祖汝敬公,任贵州铜仁府推官,归蜀,值献逆之变,敛所屠男女骸骨,垒坟三塚,葬于黔峰之巅,题曰“万人墓”。至公能克绍前德,施政于民,盖其所由来者渐矣。
﹝注﹞:辑自光绪三十三年排印叙州、宜宾、隆昌合修《彭氏族谱》,原件系犍为彭氏宗祠存谱,现存成都彭商泽处。原谱两卷每页长14.5X宽24厘米。
(十一)郭孺人传
孺人姓郭氏,系汾阳之后广文千三公家女也。幼聪颖,闻兄辈读书便能记诵。其祖克广公授以《孝经·内则》诸篇理蕴俱。逵公曰:“若为男,必能光大门闾。”年二十,归彭君金相。时翁姑年皆六,家素贫,舌耕于外。孺人承颜顺志,菽水为欢。及殁,而佐夫葬祭如礼。孺人朝夕纺绩,语诸子“吾为女红,犹汝辈之为学。学不勤、业不精,苟或辍,则前功弃。此吾所以身劳心安也。”既而嗣君湜举于乡,数年金相弃世,孺人率诸子力勤耕读。至孺人年七十,其生母考终,弟与妹皆无存者。孺人以女代子,率诸姪备礼合葬父墓焉。其后,湜官强迎养,值河水溢隄,民濒于死。命湜连发仓廪赈之。湜先给灾黎一月粮,然后陈请上官,韙之不罪。孺人归年,湜亦解组。又数年而病笃,奉以肉羹,不食。曰:“我生之日,与佛同。我将死不食肉矣。”卒年八十有四。
﹝注﹞:辑自光绪三十三年排印叙州、宜宾、隆昌合修《彭氏族谱》,原件系犍为彭氏宗祠存谱,现存成都彭商泽处。原谱两卷每页长14.5X宽24厘米。
(十二)
顺德罗君履先,有诗千篇,闻于海内。亡友蔡子雪南,摘其歌行,拟诸夫白,序以行世。今之所录以示余者,皆近作也。萧疏排奡,老而弥工,其视前境地峻矣。昔人称少陵夔州之诗,东坡海外之文。余观二公诗文,晚年所得,无复盛时狂浪纵恣之气,然历炼既深,铅饹都尽,真骨凌霜,高风跨俗,备出于寻常意计外者。履先近作,何以异是?惜不能起雪南于九原,同堂而共读之也。夫粤东,山川秀丽,自曲江相国开风雅之先,嗣是代有闻人。我朝屈、程、陈、梁诸君子,同时并出,海内言诗者多宗之。今履先继起,直将并集其成以上,接乎开元之盛。此非余之私言,天下有目者当赏之也巳。眉山同学弟彭端淑撰。
﹝注﹞:辑录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三十一年(1766)刻本,清罗天尺撰《瘿晕山房诗删》卷首。
(十三)
罗君履先,合其前后集,自为採择,弃瑕录瑜,凡若干卷,而问序于余。余谓屦先才气纵横排奡,可配古人而曾不自足,盖履先之识深矣。子建有言,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少陵亦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之得失,吾自知之。吾心之所是,而天下后世莫不以为然者,其心同也。非其心之所是,而欲以欺天下后世之人,难矣。汉魏以来,诗之盛莫盛于唐,唐诗之盛莫盛于开宝。其间若李若杜,天才豪放,凡所题咏,莫敢有异议者。高岑王孟以下数家,皆称宗匠。今阅其集,多者百馀篇,少者数十篇而止。数公之才,非止于是也。而流传若斯之少,毋亦非其心之所是者锄而去之,不欲以欺天下后世之人与?履先此选,有合于古人之意多矣!呜呼,世俗斗靡夸多,漫灾梨枣,其意欲以欺天下后世之人,使其可传。唐荊川所谓以大地为架,安顿不下者,闻履先之风,其亦可以少愧矣。至其诗之佳,前序已言之,故不复云。眉山同学弟彭端淑。
﹝注﹞:辑录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三十一年(1766)刻本,清罗天尺撰《瘿晕山房诗删》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