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彭氏家风形成及对彭端淑的影响

(2022-03-30 07:45:51)
分类: 读书札记

彭氏家风形成及对彭端淑的影响

南山种豆翁

彭氏家风形成及对彭端淑的影响

一个家族家风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丹棱彭氏家风的形成也不例外。但究其根源,笔者认为彭氏家风的形成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其祖父彭万昆,一是来自其外祖父王廷诏。

彭端淑的祖父彭万昆是一个慷慨有大志,敢于担当,常以济困扶危、行善积德为己任,且十分重视子孙教育的人。

据彭端淑《赠怀远将军玉吾公家传》记载,有一年,丹棱大旱,几月不下滴雨,米价昂贵,灾民遍野。年纪轻轻的彭万昆挺身而出,到邻居财主朱翁家借粮食,说他要用来拯救灾民。朱翁对他的举动既惊讶又敬佩,说:“逆宦擅权,盗贼横溢,世将乱,能障此方者,必君也。”于是,他把子孙拜托给彭万昆,希望在今后他能保护他的子孙平安。然后手指家中谷仓,任由彭万昆搬运去赈救灾民。

明代末年,彭万昆做官当了简州(今四川简阳)判官,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占北京。张献忠率部进入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国”政权。全川大乱,四处盗匪横行。彭万昆从简州卸职回丹,彭万昆回到丹棱后,便组织乡勇保境安民。当时,丹棱县城东、南、北各村都遭到了叛乱部队侵扰残害,唯独西面各村没有受到侵扰残害,因此,县城的人都跑到了彭万昆那里去躲避。后来他为平定四川战乱立下大功,朝廷要授予彭万昆“都督佥事”官职。任命书送达后,彭万昆却坚决推辞不接受,而是安居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和慈善事业。

当时,虽说动乱平息了,但又遇上天灾大旱,几个月不下一滴雨,田里庄稼颗粒无收。斗米数千钱,灾民四处流窜,没有吃的,路上死亡的人非常多。彭端淑的祖父彭万昆就在交通方便的各处要道路口设粥厂,施舍饥民,每天前来就食的人成百上千。彭万昆又在自家肥沃的土地上遍种芋头、玉米等早熟作物,以应时施舍饥民度日。这样延续三年,救活了几千人。邻里有位乡官后裔的陈姓孤儿,彭万昆将他抚养成人,并给他成家立业。后来这位陈姓孤儿,却恩将仇报陷害彭家,让彭家损失惨重,后来事情真相大白后,彭万昆也没有和他计较。彭万昆这些善举德行,深受乡人的敬重和爱戴。乡里的父老乡亲口耳相传,百年之后谈起来这些事时还叹息称说不已。

彭万昆十分重视子孙教育。战乱平息不久,彭万昆在离他家不远的萃龙山山上,专门为从简州为跟随他来到丹棱的海智和尚修建的一座取名紫云寺寺庙。紫云寺修好后,彭万昆专门请来教师在萃龙山紫云寺教育他的子孙读书。据嘉庆版《彭氏族谱》记载,彭万昆一生养育了彭锺、彭珩、彭贤、彭良、彭璋、彭珮、彭琰、彭珣八个儿子。八个儿子又给他生育了二十四个孙子。在彭万昆严格家教的熏陶之下,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史称“文治武功”的鼎盛时期,彭家子孙接连高中三名文进士、五名武进士、七名文举人、十一名武举人,其中十九人被录用为官。他孙子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同胞弟兄三进士更以科名、文名闻名于世。彭万昆也因其孙辈功名显贵,而被朝廷先后累加封赠为承德郎,奉政夫夫和怀远将军。彭万昆是一位高寿的人,享年八十八岁,去世之日,远近闻之,皆哀痛流涕。

彭万昆临终时嘱咐子孙们要牢记 “惟忠惟孝,克俭克勤,毋蓄旧怨而侮鳏寡”这个家训,代代相传,不可忘记。可以说祖父彭万昆个人的品行和影响,以及临终遗训形成的彭氏家训,对彭氏家族的子孙后代可以说影响深远。

据彭端淑《伯父亮工公家传》记载,当时,彭氏家族家业富饶,有田三百顷,一顷一百亩,三百顷,就是三万亩,有僮仆数百人。而且彭氏家族此时也是人丁兴旺,因此当时彭氏家族在地方上的威望极高。但是彭氏家族并不因为家族的兴盛,子孙功名的发达,而骄横乡里。

据彭端淑《先大夫家传》记载,有一年,有人侵占了彭家的田产,彭家人去问他,这个人反而发怒提起诉讼。结果这个人理亏,输了官司,只好把田产归还彭家。但彭端淑的父亲却说:“这是穷人家的孩子,我怎么忍心从他手里夺取田产呢?我只是想让他了解事情真相罢了。” 从这可以看出彭端淑父亲心地之仁厚。

而且,彭家作为有声望的地方显姓大族,在地方上敢于维护百姓利益,对个別巧取豪夺的县令的行为,敢于与之争辯抵制;在地方上敢于主持公道,仗义直言,等等这些,难免引起个别任职丹棱的县令和地方上个别嫉妒彭家的人,对彭家心怀不满。因此,有一年地方上个别嫉妒彭家,且觊觎彭家田产的人与时任县令勾结陷害彭家,惹出一场官司。经过两年的诉讼,彭家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官司结束后,彭端淑的父亲彭与彭端淑的大伯父彭忠商量,说:“现在地方上有人嫉妒我们,想贪图我们的财产,如果不想好对策,将来还会造成灾祸。”于是他们商量把几乎一半的田地分给宗族、乡邻。家中的僮仆愿意离开的就送他们离开,不愿离开的任凭他们决定。自此以后,五十多年来彭家再没发生过一件细小的灾祸。就凭这一举措,试问在封建社会在财富面前有几个家族能有如此举措?

彭端淑外祖父王廷诏,夹江人,字宣子,号遁庵。清康熙九年(1670)庚戌科进士,官湖广江华县令,后离任回夹江掌教县书院。据彭端淑《遁庵王公传》载:外祖父王廷诏“至性过人,事母孝”,吃桃子时将上等桃留给母亲,自己食用次等桃。哥哥王待聘突亡,他“哀毁骨立”,有人劝他应试,他说:“吾与兄相依十数年,奔走盗贼,风雨草莽,艰辛备历,幸际升平,方期公掇巍科,光前烈,何图中道分析,五内俱裂,尚忍独试哉?”于是不参加该科考试。可见其力行孝悌,居心仁厚。

有人偷他家的桑叶,他佯装不知,只是发出警告之声之后便急忙回家,说:“树高数丈,急不得下,吾若逐之,势必坠。” 所以只是发声警告。可见其居心仁厚如此。

彭端淑在《遁庵王公传》中,还称赞外祖父虽然遭逢乱世,但却能于贫穷艰危中依然好学不倦,家贫常不得食,采道旁苦李续之。又苦无书读,悄悄潜入贼营检拾残书来读。

外祖父王廷诏教育彭端淑兄弟说:“汝祖豪杰士,以孤身当大难,保障一方全,活千余人。汝辈当体先志,崇实黜浮,又宜力学,勿自弃。”

可以说,彭端淑祖父彭万昆慷慨有大志,敢于担当,济困扶危、行善积德,重视教育的品行与其外祖父王廷诏力行孝悌,居心仁厚,力学不倦,崇实黜浮的品行,对彭氏家风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祖、父辈们这些言行对彭端淑的影响极大。彭端淑后来中进士进入仕途,特别是乾隆十九年,彭端淑外放广东肇罗道任职后,更是身体力行。在肇罗道任职期间,彭端淑做了四件大事。一是接受上峰指派,迅速审理了结多年积案三千余件,受到上峰、同僚和百姓的称颂,总督杨应琚更是嘉赞其才,引为上座。二是清廉勤政,敬慎无私,常轻车从简,不搞迎来送往,不仅自身十分清廉,而且让随从胥吏也不敢也不能弄权纳贿。三是重视教育,整修书院,延请名师,亲临学堂课读学生,仅仅三年便扭转了当地教育长期落后的局面。 四是乾隆二十四年,他受命千里督运粮米赴广西救灾,杜绝各种弊端,圆满完成了任务,甚得官民称赏。

尤其是在卸职归里掌教锦江书院期间,极力倡导崇实黜浮、知难而进的为学精神,秉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对清代四川文化教育的复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四川培养了大量有用之材。

可以说,彭端淑一生在“为人”“为学”“为政”“为民”方面,忠实地继承、践行和发扬了彭氏家风,值得我们乡梓后人去总结、去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