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灾难教育是从心底里重视灾难

面对灾难,许多时候,我们人类都只能选择被动应对。区别在于,有的时候我们能够远离灾难,幸免于难,有的时候要身处其中,遭受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灾难我们人类只能听天由命。最好的灾难教育是从心底里重视灾难,我们完全从可以调整好心态、培养减灾防灾意识、储备好相关自救知识三个方面做好面对灾难的准备,最大限度把损失降到最低,达到自救的目的。
调整心态,让学生面对灾难不再谈虎色变
灾难一直都潜伏在我们的身边。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灾难都是不可回避的人生话题,选择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灾难,会直接影响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也会直接决定灾难对我们造成多大的损失。因此,选择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灾难,也是灾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灾难发生之前我们应该做好的准备。
什么样的态度是科学的呢?
我的答案是既不轻视,也不恐惧。
面对灾难,轻视它,只会让我们麻痹大意,疏于防范。这种情况下,灾难一旦发生,听天由命就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但是,选择过于重视,也不是面对灾难的科学态度。毕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灾难的情况只是小概率事件,过分重视灾难的预防,难免会制造紧张的气氛,甚至让人心生恐惧,必然加重正常生活的心理负担,让人畏首畏尾。
因此,面对灾难,要努力做到以平常心去面对,既不掉以轻心,也不恐惧。虽然很难,但是,这是唯一正确的心态。这意味着,虽然我们不希望灾难发生,但是灾难万一发生了,我们也能坦然面对,做该做的事情。
在具体实践中,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面对灾难不同的心理状态下的产生的后果,就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科学的面对灾难的态度,就是不错的办法。
其次,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类面对灾难的时候正常的心理变化历程。
面对突发的灾难,每个人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纵观人们在历次的灾难之后的行为,我们都可以发现有许多人由于对这些正常现象的无知,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灾难对自己的打击。
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人类面对灾难的时候心理变化历程,在进行灾难教育的时候是可以做的。它将有助于人们在灾难发生之后对自身状态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方面判断,有助于恢复人们的理性,找到比较恰当的应对措施。
在灾难发生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讲座,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而在灾难发生之后,可以通过心理热线等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及时干预。
强化减灾意识,让学生面对灾难不再慌乱无措
虽然灾难无情,制造破坏毫不客气,但是,培养学生必要的减灾防灾意识,“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减灾”,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完全可以把灾难带给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
什么是减灾防灾意识?
所谓的减灾防灾意识,就是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从预防或者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的角度去看,人们应有的意识。这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不是天生就存在于学生的大脑里的。人们需要有意识的去了解灾难、认识灾难,掌握必要的减灾防灾策略,重视灾难对我们可能的伤害,减灾防灾意识才有可能在我们的头脑里扎根。
具体实践中,怎么培养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呢?
教师可以对当地可能的灾害进行梳理,通过讲解、模拟演练等方式,引导学生谋划减灾防灾的各项措施,也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进一步设计编制减灾防灾的家庭应急预案,开列减灾防灾储备物资清单,储备必要的减灾防灾物资等,让学生对灾难脱敏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减灾意识。
储备自救常识,当灾难来临之后不再束手待毙
大量的先例证明,在重大灾难面前,个人是渺小的。灾害发生之后,选择避难比选择逃生更重为明智。而应急自救常识,就可以帮助我们在避难的过程中,减少各种伤害。
比如,知道被埋困时如何寻求空气来源,知道在缺水的情况下如何生存,知道遭遇爆炸事件时如何处理等等,这些常识,往往能够在灾难发生之后短时间内的保全我们的性命,为大型救援的到来赢得宝贵的时间。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未雨绸缪,为可能突发的灾害储备自救常识,也应该是灾难教育的重要内容。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编制《灾难预防和自救技能知识汇编》或者《应急指南》等小册子,组织自救常识问答等给学生普及自救常识。
虽然做好了应对措施,灾难并不一定发生。但是,一旦灾难发生,这些应对措施,就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因此,对学生进行灾难教育是必需的。而最好的灾难教育,是重视灾难,主动的去认识灾难,平时积极做好预防灾难的各种储备,积极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