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准备,沉着应对家长“护犊子”
(2018-12-03 17:30:22)原稿:
作为班主任,难免要和家长打交道。形形色色的家长中,难免可能会有“护犊子”行为的家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
“护犊子”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是母性的一种表现。猪、牛、狗、马等许多动物,在处于哺乳期的时候,都会把靠近他们幼儿的行为视为危险,奋起保护他们的幼儿。而家长的“护犊子”行为与此类似,同样是保护他们的幼儿的一种表现。因此,
“护犊子”也是人之常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只是有的人理智一些,遇到老师的教育管理,清楚的知道他们不会轻易的对孩子造成伤害,而还有的家长,冲动一些,见到孩子受到了委屈,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来。
所以,作为班主任,不管有没有遇到“护犊子”的家长,在带班的过程中,必需对家长的“护犊子”行为有所预防,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可以做那些准备呢?
在我看来,首先要利用家长会等家校联系的时机,尽早给家长讲清楚“护犊子”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造成的些危害,尽可能的把家长的护犊子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好预防工作。
每次带班的第一次家长会,在给家长介绍了我的带班构想之后,我都会设计一个家校交流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利用这个环节中,把一些落实带班构想的措施向家长抛出,然后努力赢得家长的支持。而每次在这个环节,我都会明确的告诉家长,老师和家长的所有努力其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努力的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孩子成长的,可能不同的,就是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因此,不管是什么情况,不希望家长中有护犊子的行为,即便是家长对老师的教育行为有不同意见,欢迎他们通过适当的方式进一步的沟通、交涉。
为了引起家长们的重视,我还会就家长“护犊子”的行为作以分析,帮助家长们认识清楚“护犊子”危害。我会明确的告诉他们,家长的“护犊子”行为,非常伤害家校关系。家长的“护犊子”看似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伤害,但是如果孩子真的遇到问题,家长
“护犊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伤害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虽然家长和老师都可以提供咨询和指导,但最终都需要他们自己去面对、解决。如果遇到问题,家长就简单的冲上去“护犊子”,不仅剥夺了孩子成长中人格、心灵、品行建构的机会,反而会让孩子怂恿孩子在冲突中存在的过失,加深对仇恨的记忆。
其次,努力对可能“护犊子” 的高危家长心中有数。
虽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每个人都有“护犊子”的心理,但在许多时候,人们在这种心理的趋势下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他们的理智会促使他们去考量对方的感受,进而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因此,一个家长处事的时候是偏向感性还是偏向理智,可以是判断他们是否可能
“护犊子”的指标。
作为班主任,必需在对这些东西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每次带班之初,在对班上的学生进行普遍性的家访时候,除了了解掌握学生家庭的一些基本信息,判断家长是否理智,也是我工作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在这一轮的家访中,通过观察以及访谈的情况,就把班上哪些可能的“护犊子”的家长了然于胸,同时,对他们比较敏感的事项也掌握在手。回校整理家访笔记的时候,就可以分门别类做好记录。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今后在工作预防家长的“护犊子”的行为增加了针对性、有效性。
再次,必需对家长“护犊子”行为的高发时机有所预见。
即便是家长非常喜欢“护犊子”,但一般他们并不会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盯在学校里,或者突然无故的爆发“护犊子”的行为。
根据我的经验,家长“护犊子”的爆发应该有两种诱因。一种情况是学生的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学生面对老师的教育管理,觉得不可接受,或者是觉得有委屈,他们虽然心里憋着话要说,但因惧怕与老师等原因,会选择告诉自己认为最安全的家长,而不是自己直接与老师沟通。家长知晓情况之后,跑到学校找到老师“护犊子”。一般情况下,学生比较胆小怕事,或者性格内向木讷,但是家长为人处事比较强势,就非常容易让家长爆发这类“护犊子”的行为。
而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同伴关系出现了问题的时候。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教师在处理当学生与学生在交往中的问题的时候。如果教师处理的时候不够细致、不够及时,或者确实有失偏颇,让当事一方的学生受到了委屈,那么家长在知道情况之后,有可能直接绕开教师,直接替学生出头。
所以,不管是哪一类“护犊子”行为,都是有先兆的。作为班主任,在面对高危家长的时候,就应该在掌握学生情况了解家长秉性的情况下做好准备,注意细节,留心家长的反应,努力把家长可能的“护犊子”行为化解。
比如,如果家长比较在意学生的学习,并且预感他可能会有“护犊子”的行为的时候,在安排学生参加劳动等非学习型的任务的时候,就要事先更加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减少他们的反感情绪。再比如,如果有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了委屈,那么当学生在校发生矛盾的时候,就更加细致的做好矛盾的排解以及善后工作,把工作做细、做实,不给家长留把柄,努力的让家长无话可说。
当然,在做好了所有工作的情况下,如果仍然有家长“护犊子”
,就不排除有家长借机闹事的可能。作为班主任,也应该知道这种情况,不急不躁,细心收集证据,在谨慎应对的同时,把相关情况向校方反应,借助校方的力量来化解家校之间的矛盾。
见刊稿:
提前准备,沉着应对家长“护短”
鉴于目前家长普遍过分呵护甚至无原则袒护孩子的社会现状,作为班主任,不管我们以前有没有遇到过袒护孩子的家长,接新班后,在与家长正式接触之初,都必须对家长的袒护行为有所预防,并做好相应准备。
首先,尽早讲清楚家长的无原则袒护对孩子的危害
班主任要利用家长会等家校联系时机,尽早给家长讲清楚过分袒护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哪些危害,以尽可能把家长的袒护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好预防工作。
每次带班的第一一次家长会,
在给家长说明我的带班构想之后,我都会设计一个家校交流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向家长介绍我打算采取的带班措施,然后努力赢得家长的支持。而每次在这个环节,我都会明确告诉家长,老师和家长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努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孩子成长,但面对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却有可能不同。因此,不管什么情况,我都不希望家长过分袒护孩子,如果家长对老师的教育有不同意见,欢迎他们通过适当方式进一步沟通
、交流。
为了引起家长们的重视,我还会就家长的袒护行为作分析,帮助家长们认清其危害。我会明确告诉他们,家长不分情况的相护行为非常伤害家校关系。看似是为了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但其实租孩子真的遇到问题,家长的过分相护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伤害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虽然家长和老师都可以提供咨询和指导,但最终都需要他们自己去面对、解决。如果遇到问题,家长只是简单地冲上去“护短”,
会无形中剥夺孩子在成长中建构人格、品行的机会。
其次,对可能存在袒护行为的“高危家长”做到心中有数
虽然每个人都可能存在“护短”心理,但人们在准备采取行动时,他们的理智会促使他们考虑对方的感受,进而表现出定的社会性。因此,一个家长处事时是偏向感性还是偏向理性,可以成为判断他们是否会“护短”的辅助指标之一。
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对家长有所了解。每次带班之初,在对学生进行普遍性家访时,除了了解掌握基本的家庭信息,判断家长是否理智也是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在这一轮家访中,通过观察和访谈,我基本对班上哪些家长可能“护短"了然于胸,同时也掌握了他们比较敏感的事项,回校整理家访笔记时,我再分门别类做好记录。做好这项其础性工作,为今后在工作中预防家长的祖护行为增加了针对性、有效性。
再次,必须对家长袒护行为的高发时机有所预见
根据我的经验,家长“护短”行为的爆发通常有两种诱因:一种是师生关系出现问题。比如些胆小怕事、
性格内向的学生因某种原因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抵触心理,或者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又不敢跟老师说,般
会选择告诉自认为最安全的家长,而不是直接与老师沟通。若家长比较强势,在知晓情况后,就可能跑到学校找老师“麻烦"。另一诱因是学生的同伴关系出现问题。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教师处理学生交往问题时,如果教师处理不够细致、及时、公正,让当事一方感觉受了委屈,那么家长在知道情况后,就有可能绕开教师直接替孩子出头,从而引发不可预知的冲突事件。
所以,不管哪一类“护短”行为,一般都有先兆。作为班主任,当面对这类“高危家长”时,我们应该在掌握学生情况、了解家长秉性的基础上做好准备,注意细节,留心家长反应,尽量预先化解家长可能的袒护行为。比如,若家长比较在意孩子的学习且有可能出现袒护行为,那么在安排学生参加劳动等非学习型任务时,就要事先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减少他们的反感情绪。再比如,如果有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那么当学生在校发生矛盾时,就要认真做好矛盾的排解以及善后工作,把工作做细、做实,不给家长留把柄,让家长无话可说。
当然,在做好了所有工作的情况下,如果仍然有家长“护短”,班主任也应该不急不躁、细心收集证据,在谨慎应对的同时,把相关情况及时上报,借助校方的力量来化解家校矛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