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班训扎根在学生心里

(2017-07-21 17:11:26)

“文明高雅,乐学善思。自重自信,自强不息。”这是二十年前我上高中的时候贴在教室黑板上方的几句话至于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未曾解释过,我们也不清楚。偶尔在上课开小差眼睛掠过它的时候,也会在脑海里闪过它的字面意思,我们猜想那可能就是标语,或者是教室里的一种装饰。

现在回想起上学时候的情景,才知道那句话是班训,它其实和校训一脉相承,是特定的教风与学风的注解,更是学生言行的警示和忠告。它不仅是教室内环境的一种装饰,而且还应该起到提醒、号召同学们进步、成长的作用。于是,在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也尝试利用班训来进行教育。

 

黑板上方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一开始我琢磨了好几天,最后选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为班训。这句话很寻常,完全没有想象中班训的那种高端大气上档次。不过,这也正是我选择它作班训的理由。因为那时我带的那个班,其气质就和这句话一样,整体平稳,找不出一点儿毛病,但缺少一些青年学子的冲劲和锐气。

我把选择这句话的用意给学生解释清楚,并把它贴在了黑板上方,期望学生在与它的朝夕相处中,一抬头,就能看到班主任的鼓励与鞭策,从中找到奋斗的力量。

遗憾的是,一个月以后,我发现学生对于这条我寄予厚望的班训,就如同多年前我对教室前的那条班训一样。在他们眼里,班训已经明显不像我想象的要看得那么重要,而是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我百思不得其解,找几个学生来询问他们的想法。一个孩子这样吐槽:

 

我们从小就被要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说什么不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就找不到好工作,就不能出人头地。可是,我们觉得这些千篇一律的说教很虚啊。周围那么多的成年人不都是有工作吗?难道工作还有好坏之分吗?

 

学生的话虽然直白,却也是实情,给了我很大触动:传统的、靠解释的形式化的班训,是一种被要求、被安排的目标,根本触及不了学生的内心,自然就不会获得学生的认同。

于是第二次带班处理班训这件事情的时候,我谨慎许多。我觉得好的班训应该满足三点要求:从学生中来;能够获得每一个学生的认同;能够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思来想去,我发现在带班的所有措施中,唯有活动与上面三点要求有关系。可是,班训一经确定下来,是不会轻易更改的,有什么活动与班训有关,而且一开展可以持续三年呢?我最终找到符合要求的是班级成长活动。

对一个班级而言,让每个学生发展是关键目标,班训也应该为此服务;而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唯有成长能够让他们刻骨铭心,可以持续三年。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我把班训看成是学生发展目标的系统提炼,决定通过策划系列活动,利用成长的目标系统和班训联系起来。

 

班训,从活动中生长出来

 

照镜子”Vol.1

 

组班一个月之后,我组织了“照镜子”活动,意在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自身,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现在大家在一起已经一个多月了,彼此之间都比较熟悉。可是,每个人对自己是否熟悉呢?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也非常重要,今天就来考考大家的观察力,看看谁对自己观察得更认真,描述得更细致,能够获得其余同学和老师的认可……”

“好啊!怎么个比法啊?”

我公布规则:“每人准备三分钟,在小组内展示,结束之后,组内其他人补充,最后在组内举手投票,看看自己的描述与自己的形象是否相符。”

学生一听,纷纷来了兴致,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眉头紧蹙,不一会儿,有人举手示意我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接下来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有的组在展示,有的组在点评补充,有的组在举手表决,整整大半节课,教室里的气氛一直热烈。

看着学生玩得很嗨、很享受的样子,我非常高兴。因为最大的赢家是我——要让班训扎根进心里,得让学生在看似轻松的活动中不知不觉“上钩”。

 

制名片”Vol.2

 

在第二次班会课上,我向学生发出号召:每个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设想一下自己十年以后将会是什么样子,将会从事什么职业。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想象。

接着,我给每人发了一张名片大小的卡纸,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梦想,给自己手绘一张名片。学生很快完成了设计,还拿着手绘名片与同桌互相分享。我随机看了几张看,名头可谓五花八门,一个平时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女生的梦想竟然是当厨师!这样巨大的反差自也让同学们对她产生了新的认识。

 

我们的班训”Vol.3

 

时机成熟,我决定发动学生提炼升华,归纳出属于我们的班训。

“今天非常具有纪念意义,每个人都有了第一张名片,上面承载了我们的梦想和愿望。我想每个同学也都希望听听别人名片背后的故事,但要向别人介绍好这张未来名片,除了展示自己的梦想之外,还应该结合‘照镜子’活动中给自己的定位,联系自己的实际,梳理出奋斗的方向。否则,这些名片就是一张废纸,毫无意义。”

我让学生现在小组内展示,互相分享、讨论,再上交讨论稿,进行集体分享。很快,就有小组交来了讨论结果。这是梦想成为厨师的小丽写的:

 

十年之后,我想我应该是一名厨师,也许大家会觉得厨师这个梦想并不是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我爱美食,更爱自己动手为别人带去愉悦与快乐。因此,我要做国内一流的厨师。是的,我的文化课成绩不是太好,但我觉得这并不妨碍我实现自己的梦想,从现在起,我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我会抓紧在校的这两年的时间,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之间,学会协作,学会沟通,同时,我也会搜集各地风俗知识,了解各地的美食。

 

为了让孩子们的感受更强烈,我让大家传阅每个组的讨论记录,然后以这些讨论记录为中心,思考它们有什么共性。为了更具针对性,我给出了两个问题供他们思考:

1. 以前是否有梦想?是否触及过别人的梦想?

2.从现实出发到达成这些梦想,有些什么教育意义?

 

又是一番讨论,最后,综合各小组的意见,形成了如下结论:“每个人的梦想虽然都不一样,但是把这些有关梦想的讨论记录汇总在一起,就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每一个梦想都是美好的,无可挑剔的,值得尊敬的。不管是梦想十年之后当老板,当医生,还是当老师,它都源自我们的选择,源自我们的现实,但是高于现实,不管是哪一个目标,都需我们坚定信念,严格要求自己,付出艰辛的努力,不断的奋斗、进步……”

听完总结,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学们能不能够再提炼一下,总结出几个核心词语呢?”

又是一阵激烈的讨论,最终,经班委收集、整理各方意见,最终提炼出了八个字:自律、自信、成才、成功。他们解释说:“在成长的路上,有目标的人是自信的,但是他只有严格自律,不断向目标靠近,才能维持这种自信。当然,一个能够自律,而且又有自信的人,他最终一定能够成为有用之才,取得人生的成功。”

看着孩子们得出了结果,我非常高兴。我告诉他们:“通过这几次的班会,我们一起完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制定出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班训。从此以后,‘自律、自信、成才、成功’这8个字就与我们密切相关。它不仅时刻提醒我们要有方向,要脚踏实地,而且还提醒我们要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老师将把这8个字写下来作为班训,张贴在黑板上方,让大家一抬头就能看见它们,就能想到我们今天的活动,就能想到我们曾经立下的目标,当然,这只是一个提醒,我们更重要的是把努力向目标靠近落实到行动中去……”

 

如何让班训扎根进心里

 

班训产生了,也很快贴到墙上去了。我本以为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们会受到我们辛辛苦苦才定下的班训的激励,意气风发,大步前进。可是,一周之后,班级里看不出半点涟漪。

随着时间的推移,班训的效果到底会怎么样,我开始担心。那段时间刚好有老师在网上宣讲“激情教育”,我动了心,也想在自己班上尝试。思来想去,最终决定从班训上入手。

 

班训代替课堂问好Vol.1

 

我对原来每天上课的师生问好程序进行了改革,要求学生上课的时候齐声背诵班训代替问好。第一次试行,学生的表现并不好,声音参差不齐,没有一点气势。我对他们说,之所以这么改革,就是要提高上课时候的精气神的,再来一次,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自此,每到上课,刚正有力的班训呼号声就会在我们班响起。

学生很快把班训记住了,但是每当看到他们把班训喊得震山响的时候,我还是会纳闷:班训真的扎根到学生心里了吗?是否真的在激励他们不忘目标、奋勇前进呢?

 

成功一半的反思Vol.2

 

反复琢磨“自律、自信、成才、成功”的班训,结合中职班学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实际,我决定把突破口放在自律、自信上。我专门为每个同学设计了反思表,每天晚自习都要抽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先对照自己的阶段目标,对一天的表现进行反思,然后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做好自我鉴定。

为了防止学生随意填写,我们还安排相互监督:反思表填好之后,结果会上墙公示,对于同学们反应比较强烈的反思,我们责成相应的同学要在全班做出解释。

我们还构建了他律活动。每个星期五,会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形式很简单,就是每人用一张小纸条,采用书面的形式,不记名给别人(包括老师)提意见。

这些措施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它可以引导学生把审视的目光投向自己。在一天一天的反思中,学生对自己、对同学以及对班级都有了全新的内心体验,更加注重对自己言行的约束,半个学期之后,平时班级里面打打闹闹的情况少了,违纪的情况也少了,班上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发生变化。

 

内省中开出自信之花Vol.3

 

但是,即便是如此,我的疑惑还是没有解决。自律的问题可以通过制度引导,那自信的问题呢?恰恰在这时,这个问题也变得非常凸出。多名科任老师反映班级沉闷,平时上课有些死气沉沉,缺乏生气。

我意识到问题还是出在反思制度上:一味的反思自己是否犯了错误,的确可以让孩子们变得越来越理性、成熟,但是,长期内省也容易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成天害怕做错了事,言行举止必然变得过于小心谨慎。

我们决定对反思制度进行升级。我郑重要求学生每天在反思的时候,除了要看自己是否有什么失误之外,还要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而班级民主生活会上除了相互提意见之外,也要给对方至少找一条优点。

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发了系列班级活动,每月办一份班级小报,每周撰写一篇班级博客、讲一个名人故事、进行一场演讲、学会一首歌曲、观看一部德育短片等,与此同时,我们还组建班级篮球队、羽毛球队、长跑队,每天定时组织锻炼,发展学生体育技能特长等。

新的反思方式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自己有什么不足,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长处。而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有事可做,有事可乐,也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练兵中发展了个性特长,在参与活动中找到自信的支点。

一个学期之后,我们班级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不仅能够管住自己,有一定的自律能力,而且变得自信、阳光。

这次有益的尝试,让我对班训甚至是班级文化建设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和学生携手前行的过程中,秉持要让班训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围绕班训,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生成了这么多制度、活动。这些过程,其实就是教育,显然比我们所谓的“严格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进步和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